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民资新疆掘油(媒体聚焦)(组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10日 07:44 人民网-市场报
  余力
民资新疆掘油(媒体聚焦)(组图)
  在荒寂的南疆库车县,100多位私人投资者从两年前就开始在这里挖掘依奇克里克这个中国首片废弃的整装油田。这一行动多少得益于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冲动,但依然受到国内石油巨头们的制约。在国家明令石油业向非公经济开放的政策指引下,民资新疆掘油的状况,给决策者和投资者都留下了一串值得深思的问号———这会否是启迪未来的一个样本。

  《南方周末》

  寻找私人油井

  4月初,上海某报一篇报道称,大批温州商人涌入新疆开采石油,目前已有120口油井,投资超过50亿元。

  因为此前早已出现过温州炒房团、炒煤团,所以温州人去新疆掘油的消息倒也并不令人意外。但石油毕竟和房产、煤炭不同,一则石油上游行业是国家至今仍未开放的领域,二则去年已有陕西大批小油井被地方政府收回的消息。那么,这些温州人是如何打开缺口的呢?如果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对其他欲突破石油业垄断的民企来说,无疑具有某种启示意义。

  两天后,记者赶赴新疆,试图近距离寻找事实真相。

  上述报道提及的石油城克拉玛依成为采访的第一站。数日采访之后,情况完全出乎意料:无论是相关主管部门(经贸委、石油管理局和油田公司)的官员,还是普通市民,无论是当地企业家,还是已在当地多年的温州商人,无人知晓此事,所有受访者都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吃惊:“这不可能!石油是国家的,私人怎么可以开采?”

  记者来到远离城市的油区直接询问井上工人,答案仍全是否定。

  所有线索全部中断、毫无头绪之际,一位当地人士向记者提起,他曾在什么材料上看到过,类似事情在南疆库车县的大涝坝地区曾经发生,而另一位受访者则回忆起,他曾听说,同样位于库车境内的依奇克里克油矿,前几年有民间资本准备进入。

  4月11日,记者来到距乌鲁木齐1000公里之外的库车县。一进入库车,明显感到这个城市与克拉玛依迥异的氛围,后者整齐洁净而缺少活力,这里却杂乱而充满生机。

  终于,在当地司机的帮助下,在库车县西北100多公里的戈壁荒漠中找寻5个小时之后,在冰雹雪粒中,记者见到了令人震撼的景观———人迹罕至的群山之间、狭长河谷中,分布着上百间废弃房屋,宛如人类遗址,萧瑟而荒凉,这是位于大涝坝区域的依奇克里克油矿(以下简称“依矿”),中国第一个废弃的整装油田,众多私人小井主的希望之地。

  人弃我取的依矿

  记者找到了金禾公司的负责人,从他的叙述中,这个荒凉之地的另一段历史被揭开。

  依矿全面废弃两年后,国家从各地调集2万名石油员工,成立中石油塔里木分公司(2000年后为塔里木油田公司),开始大规模重新开发塔里木油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石油投入了10多亿元,重新勘探依矿矿区,但最终在1998年再次撤出。依矿两次被放弃,原因一样——这里油源有限,地质条件过于复杂,开采成本过高,不适合大规模作业。

  中石油撤出后,留下了286口油井,其中部分一直在溢出石油,地方政府因此提出了“收油”的要求。从1993年起,库车县政府就开始与地方民营企业合作,委托他们“收油”。

  金禾公司是后来者。1998年中石油再次撤出后,他开始渐渐坚定投资的信念,2000年他们开始与地区政府和县政府接触、谈判,正式签订合约则在两年后,从动心到成为投资者,前后5年。

  金禾与政府的合约期限是十年,公司成为依矿的实际管理者。由于油层较浅(大部分在七八百米左右),每口井的投资在100万元左右,私人投资者纷纷闻讯而来,目前,金禾聚集了100多位私人小井主,开采了83口油井。

  幸与不幸的投资者

  不是每个人都有好运,各种不幸者的故事也在库车流传:一位煤矿矿主,投入了200万元,至今只采出8000元的油;一位东北的女井主,将70万元的积蓄全部投入,滴油未出,几乎崩溃,公司只得垫支路费劝其回家……

  但显然,与巨大的收益相比,更多的民间投资者仍有强烈的冲动,在南疆乌恰县投资1300多万元于天然气供气的温州人支宝会坦率承认:“只要政策允许,我们肯定要投石油、天然气的开采,这里的利润是最高的。现在大家都在等待。”

  在库车,地方政府挤入石油上游的动力甚至强于民间资本。

  油气开发之前,库车是一个传统的南疆农业县,2000年县里将未来发展方向定位为石油化工城,从此,整个城市因石油而改变。地方化工企业的利税成为地方最有可能的收入来源。当地政府主管部门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员介绍,2001年引入了三家民营石化企业,如果满负荷生产,每年的产值将有10亿元,利税至少有1亿元以上,“目前他们只能满足20%的产能。”

  在石化工业区内,相邻的两家化工企业因出身不同而面貌迥异:中石化的塔河化工公司,高耸的烟囱不间断地排放着白烟,显示着生产的有序,而其邻居———民营宏桥石蜡厂内却冷清空荡,从新年到现在,他们只能开工一个月,其他民营化工厂的情况也大同小异。

  生产不足的原因在于原料不足———石油油源为中石油和中石化垄断,他们控制了上游,“只能是我们要一点,他们给一点,像乞丐一样。”从自治区的官员到民营化工厂的经理,都用同样的话语形容自己的感受。

  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油源=财政收入=地方的未来,争取油源成为了地方政府必然的选择。

  2004年,依矿的原油成为了三家库车民营化工的生命线,供应了他们一半的原料。石油中下游开放后,必然提出开放上游的要求,而没有前者,上游的开放便是虚言———如果市场上没有其他买家,民营企业即使开采或进口原油,只能交给国有石油公司,这样的开放又有何价值?在不可能同时突破时,大部分民企首选更容易进入的中下游领域。

  窄门内外

  现在的依矿处境微妙。2003年开始批量出产原油,同一年,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开始不断投诉,认为金禾公司逾权开采石油,要求严肃处理。其间,法律诉讼的方式也被尝试。

  这样的情形也许并不在地方政府和金禾公司的意料之外,只不过隐患变成现实而已———1987年库车县政府所获得的权利并不充分,当年的两份批文中,文字显然经过精心考虑:“收油、部分油井、定期协议”等字样,为可能的变化留下了足够的弹性,而解释权毋庸置疑掌握在中石油手中,而它显然可以选择在适当的时候行使自己的权利。

  相较于2004年塔里木盆地560万吨的原油产量,依矿的2万吨原油少得微不足道,显然,并不是竞争压力迫使中石油作出回应,而且,依矿的原油全部由库车县主管部门的油管办计划销售,并未流向其他地区,也谈不上扰乱市场秩序,显然,争论回到了原则问题上———作为民营企业,金禾公司无权开采石油。

  争论的焦点不出意外地集中在了“收油、部分油井、定期协议”几个字眼上,油田公司认为,当年的文件中保留了他们在依矿勘探开采的权利,这仍是他们的勘探区;再者,金禾公司有打井勘探的行为,已超出“收油”的范畴,而且,文件中约定库车县政府应与油田公司签订定期协议,而期限显然应经他们的同意。

  在国家并未放松对石油勘探开采的控制之时,塔里木油田公司投诉的理由显然成立。只是,这样的安排是否合理,却需要更高层面的判断。

  记者千里追寻的这一案例,在国内正逐渐成为民资进入石油上游环节的一般模式———在现有政策下,尽管民营企业不能独自勘探开采,他们可选择与三大国有石油公司或地方政府合作,承包那些采收率已经很低的边际油田,目前国内已有几十家这样的公司,分布在新疆、内蒙古、青海、陕西等西部地区,所有这些油井,每年开采的原油不足1000万吨。

  库车县官员提出了疑问:“为什么不能把国有石油公司无暇顾及的边际、废弃油井留给地方?”

  民营石化老总则提出了另外的问题,“为什么只看到火炬在烧,而看不到我们这些萤火之光?萤火之光如果遍地撒开,也会是一片光明。”

  各种迹象表明,国家正在准备给出回答。

  今年2月,国家公布“非公经济36条”,明令石油与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等垄断行业将向非公经济放开。就在记者寻找依奇克里克的途中,4月7日、4月13日,商务部连向28家民营企业发出“进口油牌照”,似乎预示着石油“对内开放”的过程将要提速。

  离开新疆之后,克拉玛依传来了新的消息,新疆石油管理局正在与民营投资者洽谈合作,准备邀请民间资本合作开采当地的边际油井,油井数目可能在200口以上。

  (本报有删节)

  《市场报》 (2005年05月10日 第八版)
民资新疆掘油(媒体聚焦)(组图)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