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国外派海员“短缺”问题实证分析(组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22日 10:50 商务部网站
  在世界主要的海员输出国中,过去20年来,中国经济一直高速增长,但向世界海员劳务市场提供的海员数量却没有经济增长那么快。很多人认为,中国已经出现了“外派海员短缺”,向世界海员劳务市场提供海员的潜力越来越小。

  为了搞清我国外派海员供需问题,我们于2004年下半年对400多名海员、船东雇主和国内外派企业经营者做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包括问卷、访谈等形式在内的调研,考察中国外派海员的供需现状以及制约中国海员进入国际市场的因素,并对如何解决中国海员短缺问题提出了建议。

  一、外派海员仍然是较具吸引力的职业

  我们于2004年下半年对来自北京、上海、大连、青岛等8个城市的278名海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所有问卷回答者中,80%左右来自国有航运或外派单位,75%有至少一次以上的外派经历,20%左右是高级干部海员,80%是低级干部海员或普通海员。

  结论一:海员职业仍然是很具吸引力的职业

  在接受调查的海员中,70%以上对海员职业感到满意,不到30%的人感到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此外,60%的人从没有考虑不再干这个职业,36%的人在考虑择机跳槽,只有3%的人表示想马上就洗手不干了。该结果表明,海员职业在中国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至少很多外派海员对这个职业还是很满意的。

  结论二:多数海员并没有近期放弃海员职业的念头

  表1列出了被调查者对从事海员职业时间的期望值。在266人中,只有不到20%的希望在3年内不再从事海员职业,50%以上的打算再做5年以上。就职位而言,高级海员似乎更希望早点结束这个职业,而低级干部海员和普通海员则希望多干几年,2/3以上的低级干部海员打算再干5年以上的时间。因低级干部海员多为30岁以下,说明海员职业对年轻人来说吸引力更大些,也说明我国海员外派业后继有人。
中国外派海员“短缺”问题实证分析(组图)
结论三:我国多数海员喜欢外派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了海员们愿意从事海员职业的原因,第一是海员的高收入,其次是船上提职机会相对多和岸上找工作难。

  对于“您喜欢在国轮上干还是喜欢外派?”这一问题,60%的海员表示他们更愿意外派;30%左右的人说他们没有偏好,只有10%愿意在国轮上工作。但被问及“为什么喜欢在外轮上工作?”时,图2列出了主要原因。可以看出,外派船上的高工资、严格的管理和多文化工作环境是海员喜欢外派的主要原因。

  图2 海员们喜欢外派的原因
中国外派海员“短缺”问题实证分析(组图)
中国外派海员“短缺”问题实证分析(组图)
二、我国外派后备海员的供给较为充分

  1、中国有一支庞大的海员队伍

  根据中国海事局公布的初步统计数字,到2004年年底,中国有内河海员100万,海船海员超过50万。据菲律宾海外就业管理局(POEA)提供的数据,2001年,菲律宾共有注册登记海员52万左右,其中外派海员人数接近21万,外派海员的比例高达40.4%。这说明,尽管我国海员数量庞大,但外派海员比例太低,如果现有海员能够通过培训或教育而达到外派要求,我国外派海员的后备力量是很强大的。

  2、我国海事院校海员培养规模在不断扩大

  这些年,随着全球海员劳务市场对中国海员需求的增加和中国航运业自身对海事人才需求的扩大,海事院校同其他类型的院校一样,也逐年扩大招生规模,为航运业培养了更多的后备人才。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2005年,我国海事院校海上专业毕业生将达到8000多人,光大连海大、上海海大、集美大学、武汉理工等四大传统航海院校1998年到2005年毕业生数量整整翻了一番,达到3000人左右,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数字。目前,不但四大传统航海院校本科生规模在不断扩大,其他航海院校本专科和中专生的培养能力也在增长。目前,海事办学层次已经覆盖了从博士研究生到海事技校、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办学模式。中国可谓是世界海事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

  从教育资金来源看,海事院校不但公费学生规模在扩大,自费生和委托培养学生的数量增长尤为迅速。看到航运人才的紧俏,很多航运企业,包括国外船东也开始大力赞助中国海事人才的培养。

  3、社会自由海员越来越多

  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自由海员或“个体海员”(即不隶属于任何公司的海员)。根据我国社会零散海员服务和管理机构中国海事服务中心(简称“海事中心”或“中心”)所登记的社会零散海员的情况,从1999年到2005年,在该中心注册和登记的海员从几千人增加到近6万人。从该中心的海员数据看,过去几年,尽管他们登记的海员80%为普通海员,但干部海员的比例在逐年上升(见图3),数量也在迅猛增加。相对于那些隶属传统国有企业的海员来说,自由海员更适合外派。

  图3 海事中心登记的社会零散船员构成比例
中国外派海员“短缺”问题实证分析(组图)
4、大量的渔工资源有待于转化成海员资源

  海事中心的社会零散海员数据库也表明,就海员的历史看,从事海员之前约有30%曾做过渔工。中国渔民工转为海员不但说明海员职业对多数人的吸引力,更为我国外派业注入了新的动力。据说,因近海捕鱼业的衰败,沿我国东海等地还有万名以上渔工渴望成为海员。尽管渔工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但他们变成海员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他们谙熟海员职业,经过必要的训练和培训便可成为海船普通海员。

  5、中西部地区大量的海员资源还没有挖掘出来

  我们对海事中心登记的社会零散海员进行抽样统计后发现,该中心约有73%的海员来自农村,只有27%来自城镇。就地域分布看,约有87%的海员来自东部沿海地区,只有13%来自中西部地区。这说明我国的海员队伍主要来自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也说明我国西部地区丰富的人力资源还没有充分地转化为现成的外派海员资源,我国外派海员的发展空间非常之大。

  三、中国“外派海员短缺”的背后

  既然海员职业对很多人来说仍然是具有吸引力的、我国海员队伍庞大且培养数量在不断上升,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所谓的“外派海员短缺”现象呢?

  1、外派海员少,主要是海员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国外雇主的要求

  其实,外派海员短缺,不是海员数量的短缺,而是缺乏符合船东要求的外派海员。我国有各类海员近150万,而外派海员只有近4万~5万多,也就是说,中国海员只有不到3%可以外派。我国符合外派要求的海员太少了。根本原因是多数海员的综合素质不符合国外雇主要求。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多数受访者都认为,就中国海员综合素质而言,除了英语水平外,服从意识、工作态度、团队精神等距离国际水平有一定的差距,都有待提高。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外派企业和海员都认为英文是制约我国海员整体素质的关键因素,但国外船东雇主却认为提高我国海员的技能、态度等比英语更为重要,他们尤其关注中国海员的跨文化工作和生活的能力,认为这是我国海员必须改善的方面。

  2、“外派海员短缺”与缺乏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不畅有关

  海员多居住在农村、小城镇和城市郊区;既使生活在大城市,他们生活的交际空间也相对较窄。信息不畅使很多高质量的海员不能及时抓住外界的招募或雇佣机会。目前,我国尚没有一个全国海员就业信息平台,更没有全国性的、人性化的就业服务指导制度。结果是,一方面外派企业缺少海员,另一方面是很多海员找不到雇佣单位,造成大量的人才资源浪费。

  3、外派环境有待改善

  调研中发现,多数海员、国内外派企业和国外船东都认为,要想使中国海员在国际劳务市场的份额得到提升,除了海员素质需要提高外,外派环境的改善也非常重要。一些制约我国海员外派发展的深层次制度性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如外派市场开放问题、海员自由流动问题、工资透明化问题、市场竞争秩序问题、海员办证难出境难、教育培训的数量和质量等问题。

  四、对策及建议

  第一、能否解决我国外派海员“短缺”问题,关键是大力提高我国现有海员的综合素质,以使他们满足国际雇主的要求。目前,我国有各类非外派海员100多万,如何提高这些人的素质,让他们加入到外派队伍中来,始终是值得业界深入研究的问题。

  第二、给年轻海员更多的工作和提职机会。我们调查访谈中发现,很多刚毕业的海事大专生、做过一次实习生和低级干部海员都抱怨说,实习机会少、换证时间长、提职机会少、提职周期长等。其实,这是我国海员和菲律宾等国海员竞争力差距大的主要原因之一。主管部门应该站在执政为民的高度,切实解决实习生和低级干部海员上船难、换证时间长、换证难、提职难等制约我国海员后备队伍发展的问题,这是所有外派企业和国外雇主的心声。

  第三、通过必要的机制,鼓励国外船东雇主投入更多的财力和物力培养中国后备高级海员队伍。现在,高素质的高级干部海员短缺是全世界海运业面临的共同问题。不但在中国,在印度和菲律宾等国都存在国外雇主只顾使用海员、不愿意培养后备海员队伍的问题。我国政府、行会和企业如何吸引外资、特别是船东雇主的资金、教师和设备培养更多的实习生和低级干部海员,使他们迅速成长成合格的高级干部海员关系到中国乃至世界在未来10年后能否有足够的高级海事人才,也关系到我国海员劳务的长久国际竞争力。

  第四、加大海事教育的投入、提高海事教育质量、加大海事院校培养规模,降低海员职业的准入门槛。从2003年开始,随着外派数量的迅猛增加,尽管各个海事院校都在扩招,但是,我国各大外派企业越来越感到我国海员后备队伍匮乏。相对于其他类型的院校,海事院校扩招的规模相对较小,还有很大的空间,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都应加大海事教育的投入,尽快培养更多的实用型航海人才。

  第五、加强海员就业引导,改善海员就业信息闭塞。为了减少海员资源浪费,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国内派遣企业和国外雇主都有必要携起手来,进行必要的投入,建立全国海员就业信息平台,让那些信息闭塞地区的海员尽快上船。

  第六、改善外派环境也是我国发展海员外派业的当务之急。我国海员之所以素质偏低,在国际劳务市场的份额偏小,很大程度上与我国不尽人意的外派环境有关。要改善中国海员出口环境,国内外派企业、政府和行业组织、教育和培训机构必须发挥更大作用并形成合力。

  作者:武斌 梁天才

  《国际工程与劳务》 2005年 第4期

  《国际工程与劳务》(月刊)简介:

  《国际工程与劳务》创刊于1988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主管,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主办。

  本刊以宣传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事业方针政策,传播国际工程承包先进管理、技术和前沿市场信息,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为已任。以中国驻外经商机构、国外驻华使馆、国外企业驻华机构、国际经济组织、国内外大承包商为资源依托。

  本刊主要栏目:专栏、战略、市场、论坛、在线、管理、金融、案例、实务、资讯等。 (信息来源:贸研院子站)





谈股论金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