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进入2005年以来,我国纺织品对外出口继续表现出强劲势头,与此同时,国外针对我国出口纺织品所采取的各类贸易限制性措施也逐步进入高潮,其中尤以“过渡期纺织品保障措施”(即纺织品特保措施)最为突出。因此,如何有效应对纺织品特保措施、尽可能规避或化解纺织品特保的负面效应是当前我国相关产业和企业急需面临和解决的一个问题。日前,本报记者电话专访了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贸易救济措施监控预警部主任江海虹和他的同事陆圣。他们认为,如果战术、策略运用得当,中国企业是完全有机会争取有利局面的。
本报记者 伍美芝/文
规避雷区
针对以往的美国对华特保案,江海虹指出,我国企业始终未能向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简称CITA)提出申诉,在申诉前未能及时掌握案件线索并采取规避措施,这是最主要的缺失。应该看到,遭遇纺织品特保对于涉案行业和企业来说是一种潜在的经营风险,因此如果能够在对方提出特保措施申请之前真正运用并充分发挥预警机制的作用,在相关警兆指标出现异常变化后,尽量规避案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这无疑是上上之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除了需加强行业自律、避免盲目出口、防止“量增价跌”局面之外,相关生产企业和出口商还应从根本上加强对产品国际竞争策略进行研究。江海虹说,目前企业特别需要密切关注以下问题:本企业和原产于中国的同类出口产品在进口国的平均数量与价格的走势;本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变化;国内外主要竞争对手的市场表现和策略;进口国相关产业的失业率、产品库存和市场价格、重大事件的动态信息;其他各类技术性贸易壁垒及潜在知识产权纠纷等;进口国政府的产业和贸易政策等。
“踩点”进言
“纵观美国对华已经采取的特保案件,在应对过程中对时间节点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毕业于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产业经济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陆圣对记者如是说。据他介绍,在以往的特保案件应诉过程中,我国企业对美方调查程序及惯例均不够熟悉,未能有效利用调查程序所提供的申辩机会,特别是公众评议期,组织各方力量积极影响美方对案件的裁定。事实上,《公众请求对中国的纺织品进口实施保障措施程序》作为CITA审理对华纺织品特保的直接法律依据,严格规定了美方的审理程序及期限,同时在特定的时间段内也为包括我国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在内的各利益关联方提供了阐明观点的机会和时间。我国企业应在程序规定的时间节点内,及时利用各种方式充分表明我方的观点和意见,还应积极主动地组织国内与案件相关联的机构和人士,向有影响的美方议员政要、财团巨头、中介团体、进口商、零售商及消费者等与案件利益相关的方方面面进行广泛的游说工作,以影响CITA对案件的审理和裁决。在“袜子特保案”中,我方仅由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作为代表递交了一份评议材料,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相关组织、企业乃至个人在申诉方的号召下提交了数十份材料,向CITA充分阐明了对涉案纺织品实施特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今后我国企业必须改变目前由政府统一包办递交特保评议材料的传统做法。
争取双赢
据两位专家介绍,美国一向将国家利益最大化作为制定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因而在现阶段迫使美方在解决纺织品贸易摩擦过程中拒绝所有提出的纺织品特保申请或放弃使用特保措施既不现实也不明智,对此,我国企业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尽管如此,根据美方纺织品特保程序,只要中美双方在为期最长可达90天的磋商期内达成协议,美方是否最终设限及如何设限均按协议内容执行,这意味着磋商阶段是我方化解特保措施不利局面的又一次宝贵机会,而且完全取决于对磋商的策略选择。他们指出,在“袜子特保案”磋商阶段,我方一味指责美方实施特保措施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最终致使磋商无果,对这样的谈判思路与策略选择应当予以反思。事实上,在CITA权衡利弊对特保申请作出肯定性裁决后,中方想要在磋商阶段全盘推翻裁决结果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相比之下,通过磋商设法使美方提高限制幅度却是存在谈判余地的。我国企业应摒弃“零和博弈”的错误理念,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建设性地提出可使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争取双赢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