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环保就要革重化工的命?(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04日 09:36 经济参考报
  “沪上环保第一案”引发质疑

  3月21日,“世界水日”的前一天。

  此时的上海空气中还漂浮着一丝雨的味道,在上海青浦区高维精细化工厂(简称高维厂)的一间陈设极其简单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高维厂的总经理张未名,一个因水而在上海环保系统大出其名的人。

  整个2004年高维厂都纠缠在与上海市环保局的官司中,虽然一审、二审都已败诉,但张未名仍像“秋菊”一样,要把官司打下去,讨个说法。

  “我对成功从来没有一秒钟的怀疑!”张非常肯定地说。

  一个人的抗争

  故事要从2003年10月15日说起。根据张未名的介绍,当天下午,上海市环保局监察总队的十几个检查人员来到工厂,在厂南小铁门外窨井中看到两股水流,一股是工厂法定排污管的正常排水,另一股是厂内墙边雨水管流出的浑水。检查人员的取样测试显示,排污管的水没有问题,达到了排放标准,反倒是雨水管的水出了事,COD(环保术语,指化学需氧量)严重超标,达到1920,超标18倍。

  10月16日一大早,上海环保部门带着电视台记者再次造访高维厂。10月17日,上海市环保局开出一纸罚单,以“任意排放超标工业废水”为由,对高维厂处以10万元罚款,这也是该项违规罚款的最高额度。上海当地媒体也在17日将高维厂“偷排”事件与另两起污染事件一起曝光。“沪上环保第一案”由此得名。

  短短三天,高维厂这个前不久刚刚被评为青浦区“小巨人”的高科技化工企业,转眼成了上海出了名的“重点污染企业”。

  这一次,张未名这个有着律师执业资格的化工博士声称自己被冤枉了,发生在高维厂的环保执法有问题,“他们显然错了!”

  高维厂首先想到的是2003年10月19日提出听证,但事情并没有在司法范围之外得到解决。不得已,从2003年11月起,高维厂分别对上海市环保局、上海青浦区政府、区环保局的系列行为,向上海长宁区、青浦区法院、上海第一、第二中级法院提起了12项诉讼;并就“沪上环保第一案”,向上海长宁区法院、第一中级法院提起专项诉讼。

  张未名拿出了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的劲头来处理与上海环保局、青浦区政府和区环保局的官司,各种数据搜集整理了厚厚几大册。

  2004年9月,张未名专门到北京与包括应松年、马怀德在内的多位行政学专家会面,并就此案召开了专家论证会。在曾入选过上海十大青年的张未名的观念中,“任意排放是偷排,那是下流行为。”他对记者说,“从法律上讲,这是显而易见的一个错案。我相信公正!”

  但从与环保局打上官司开始,高维厂也逐渐感受到来自外部的压力。在工厂门卫对环保、安全、消防、劳动、免疫等部门进厂检查的登记显示,截至2005年2月28日,一年多时间里各类检查已经达到432次,光是环保方面的检查就已经超过了300次。

  张未名承认,感受到工厂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一些员工已开始对工厂的前景产生怀疑,不少在工厂有股份的员工都已经退了股。值得安慰的是,公司的客户还没有放弃高维厂。

  作为一家以生产表面活性剂为主的精细化工企业,高维厂已经占据了同类产品国内市场份额的60%以上,并成为联合利华、花王等知名跨国企业的固定供货商。“这些跨国公司对产品生产的环保要求比环保局还严,出了事情后,客户也到我们的工厂来看过,但他们看过之后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环保确实没有问题。”

  争议VS回避

  质疑高维厂的环保悬案,一家年销售收入过亿的企业,每年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达到几百万元,每年对一百多职工培训的费用都超过50万元,会为了节省一年几十万的治污成本去“偷排”污水吗?处理此事的环保部门的说法成为澄清是非的关键。

  争议一:“特征因子”。上海市环保局现场调查后形成的一份报告认为,水样中有5个成分与高维厂排放有关,并将之定义为“特征因子”,以此认定超标污水为高维厂所排,但实际上所公布的5个“特征因子”并没有提供在水样中的含量。据高维厂了解,5个“特征因子”中唯一拿出的是环氧氯丙烷数据,检测含量是十亿分之一点八。这个“超精确”数字意味着样品中该有机物含量比饮用水中还要低。耐人寻味的是,庭审时,环保部门称水样样品已不存在。

  “在整个过程中,一直说有五个成分,但又不拿出数据来让我们看。最后他们没办法,两次在法庭上承认这五个成分只有一点点。法院一审记录写的是有部分成份,即便有也是极少数。极少数已经证明了跟我无关。”直到现在,张未名在谈到水样问题时仍然愤愤不平。

  张未名告诉记者,高维厂曾经在2003年11月找来江苏省测试技术中心做过测试,检测结果显示,雨水管中水样成分和管道外围土壤渗水成分完全一样。

  争议二:“高浓度,大流量”。在上海市环境保护局的大楼,政策法规处黄震处长认为:“实事求是地说,这个案子本身证据是充分而确凿的。”

  黄震处长向记者介绍,“10月15日,我们是根据群众举报,去该厂(高维厂)检查,发现厂区西南角一扇铁门反锁,要求其打开,发现总排口雨水管里有大流量废水排出。现场采样,回去检测发现严重超标。高浓度、大流量同时具备了。这是现场检查笔录通过法律程序做的,后期的法庭诉讼当中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证据。”

  在黄震看来,如果说高维旁边小水塘的臭水、地下污水的渗透都会造成水污染,这是完全可能的,但是那样不可能同时具备高浓度、大流量的特征。“我们经过计算,地表径流7小时可以排空。而且诉讼过程中法官到现场去看了,去之前连续几天下大雨,也未发现雨水管出现大水量排放。把其他一些可能的因素都考虑进去,也不可能两个(条件)同时具备。”

  黄震介绍,针对企业提出的废水来源争议的问题,环保局也花了十几万元用对地雷达对其周围进行探查,没发现外界管道与雨水管相连,旁边也没有其它什么工厂,不可能排水造成高浓度、大水量,所以排除了这个可能。

  另外,针对高维厂认为污水是从周围河浜里面抽水灌溉、绿化和一些生活垃圾产生的。黄震认为,一般的生活垃圾水,像人的排泄物,COD也就四百五百,达到1920是绝对不可能的。

  “高浓度”双方无争议。问题在于“大流量”,事隔一天,当记者想要环保部门提供“高浓度、大流量”的具体数据时,电话另一端的黄震处长则强调,“高浓度、大流量正常情况不应同时出现”也只是高维厂事件中的一个辅助证据,这一次他着意强调雷达探测并未发现工厂外界有管道与这根雨水管道相连。

  对此,张未名说,你用雷达在工厂外面没发现外界管道与雨水管相连,我也欢迎你到工厂内用雷达探测,看我工厂内有没有管道和雨水管相连。事实上,这条险些给高维厂带来灭顶之灾的社会公用雨水管道,是1993年当地农民自己修的一条雨水管,两年前高维厂扩建时才被围墙将其一截围在厂区内,根本不属于高维工厂。高维厂所在地青浦区宅东村老书记张仁林对此做了证明。

  对于高浓度、大流量正常情况下不能同时存在的看法,高维厂专门找测试部门在厂外紧挨着雨水管的两个污水坑做过测试,结果表明COD在6000至10000,但法庭并未采信这一证据。

  而至于大流量问题,高维厂认为环保局所计算地表径流7小时可以排空,这只是地表水而并没有考虑地下渗流的情况。高维厂也曾经请河海大学做过测试,发现该地区地下水水位远远高于雨水管所埋藏的高度;况且工厂所处位置是一块低洼地,下过雨之后,雨水管水量完全可以达到正常排水的四到五倍。而2003年10月15日环保部门来高维厂检查的前两天,青浦地区正下了一场大雨。

  取证难还是想当然

  此前,上海环保部门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大倒苦水,认为“取证难”是当前环保“执法难”的一大因素,所举事例就是高维厂一案。而搞了几十年工业环保的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环境保护工业行业协会理事长的赵国通对此说大不以为然。

  在处理过无数起污水案的赵国通看来,偷排污水无外两种情况:一,污水处理难度大,处理设施不过关,“处理不了,自然要偷排”。二,处理费用高,为省钱,污水不走处理设施直接排放。“取征一点都不难的,污水管一定要有窨井,否则就会堵。查有无偷埋管查窨井就能查出来。”

  为了弄清真相,赵国通这位已近七十的老人带着名列“上海人才库”的数位水处理、大气方面的环保专家到高维厂做调查。他偷偷向工厂工人询问高维厂污水设施运转情况,自己也拿个瓶子在厂外的水塘里取样测试。结论是,他为高维厂“任意排放超标工业废水”而成为“重点污染企业”感到很冤。对环保局强调雷达探测也很不以为然,“用雷达探测花了十几万,还不如花个一两千找民工把雨水管周围挖一遍,看有没有管道相连就行了。”他多次实地调查后对污水来自何方得出了自己的结论:“雨水管窨井壁出的毛病。那是十几年前农民自己做的,质量很差。地下又全是污染。一下雨污水就渗进来了。

  从这个角度看,高维厂污染案确实有点小题大作,稍作分析就可看出这其中定有奥妙。

  一直在冲亚洲一流精细化工企业的张未名事后才知道,2003年青浦区政府换届,新领导提出了“绿色青浦”的概念,要打造青浦区的“湖光水色”。而高维厂这个高科技化工企业也一下从“小巨人企业”变成了“劣势企业”。劣势企业将被逐步淘汰出青浦区,包括搬迁、关闭,而有关部门也被要求在融资、供电等方面协调淘汰劣势企业的整体部署。

  对淘汰劣势企业,青浦区副区长孙继伟一点也不避讳:“(这个企业)是从产业规划的角度、从倡导绿色工业的角度很自然地根据我们划定的标准进去(劣势企业名单)的。”

  “我们现在在不断清理这些污染企业,如果环保不达标,我们要加大处罚力度、加大违法成本,争取把这些企业赶除掉,尤其对这种非常明确的、对周边环境污染、不达标的企业,我们是毫不客气的,已经有企业被迁出去了,(多少)具体数据不太清楚。”孙继伟强调,青浦处在黄浦江的上游,作为上海的水源保护区,未来的追求是绿色GDP。

  对“劣势企业”说法张未名感到很悲哀;“论生产率,我们人均产值超过100万元;论消耗,万元产值的煤耗,世界水平是250公斤,全国是2500公斤,高维厂是300公斤;万元产值的水耗,世界水平是8吨,全国是55吨,上海化工企业平均8吨,高维厂是6吨。论污染,我们上亿的产值,总排放物不过几十公斤COD。这样的企业是劣势企业?”

  重化工业遭遇“成分”危机

  不得不承认,全国各地像青浦区这样将企业划为劣势、均势和优势的不乏其人,但作为上海市政府参事的赵国通认为,不要一看到“重工”、“化工”、“能源”就想当然地认为是污染而加以排斥。“一些地方和部门受一种“极端环保主义”观点影响,对重化工业简单化地搞起了“唯成分论””。赵国通说,“大部分产业都会有适用技术来解决生产污染问题,不断完善的技术又能逐步提高各产业的节能效果。因此,没有一成不变的能耗高、污染高的产业。

  在今年“两会”期间,赵国通就曾大声疾呼,“不要用有色眼镜看钢铁、化工行业,环保不是要‘革重化工业的命’”。这一次他更对记者表示:“用极端主义的观点看,我们人类就是劣势动物,植物树木是优势生物,因为他们吸入二氧化碳,吐出氧气。那么我们人类该被淘汰了?这是绝对荒谬的理论。”

  “最近一段时间,对冶金、化工产业误解的观念不少,只要一提钢铁、石化产业,不少人就想到了‘高污染’、‘高能耗’,这种“唯成分论”的观念会害死人。”赵国通说,不能一提到化工就想到污染,这根本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产业的角度没有劣势产业,只有不重视生态保护不治理污染的企业。
环保就要革重化工的命?(图)
  图为由垃圾及污水环绕的上海青浦区高维精细化工厂外围墙。墙内即是引起争议的雨水管

  本报记者 摄(来源:经济参考报)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第24届香港金像奖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房贷利率上调
本田雅阁婚礼门事件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房价高难道错在百姓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