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风雨铸就十年辉煌(组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04日 03:20 京华时报
  作者: 本报记者 叶永笔来源:
风雨铸就十年辉煌(组图)
风雨铸就十年辉煌(组图)
  十年前,安利把郑李锦芬推到中国的前台;十年后,郑李锦芬把安利(中国)推到了世界的前沿。

  上周五,安利在广州厂房会议室与近百家媒体一起分享了在中国的十年之庆。从最初的零起步,到把销售额做到安利的全球第一,当安利全球总裁德·狄维士等人簇拥着郑李锦芬走上主席台接受祝贺的时候,这位被员工亲切称为“郑太”的安利(中国)领军人物,回首十年来的坎坷与辉煌,不由得百感交集。十年经历不平凡

  郑李锦芬经历过退货风波、“禁传令”,如今她要面临的是直销立法这道“槛”。在直销法出台的前夜,郑李锦芬掌控的安利(中国)公司正面对着诸多的质疑和悬念。

  在4月1日的发布会上,郑李锦芬一身粉红色套装。安利全球总裁德·狄维士走在她身后,扶着肩将她“推”上了发布会前台。十年前,郑李锦芬也是这般被推上了安利(中国)的前台。

  那天,德·狄维士在众多媒体面前显得特别灿烂,因为今天的安利(中国)公司年销售额达到了170亿元人民币,中国市场已成为了美国安利公司全球业绩最好的市场。坐在德·狄维士右边的郑李锦芬不时也露出笑容,但一丝沉重却不时从这个女强人的眼中流露出来。

  “今天,我的心情可以说是感慨万千。”在发布会观看安利在华十周年纪录片时,郑李锦芬似乎没有心思去分享十年来的成果。她不时在沉思,因为走过十年的安利(中国)公司如今正面临一场比1998年“禁传令”更难的局面。

  一个月前,安利(中国)公司整个中国直销业界都称得上重量级人物的何凯立离职。离职的原因是“需要到一个更为稳健的公司工作”。身为安利大中华区对外事务首席代表兼总监的何凯立在安利公司已工作了十年。他的离职对安利的影响可以想象。何凯立离职之后,安利(中国)公司又出现部分员工改投“敌军”。

  更让郑李锦芬不安的是,即将出台的直销法传出对安利极为不利的消息。在即将出台的直销法中,国家可能采取的是雅芳所用的单层次直销模式。“这可能会给安利公司带来比禁传令更大的挑战。”中国保健协会副秘书长徐华锋认为。

  “十年时间,我们经历了市场的变化,其中有风雨,有彩虹;有困难,有挑战。”面对质疑的郑李锦芬显得很平静,“在美国总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

  郑李锦芬在安利的十年,经历了风风雨雨。

  1998年4月21日,国务院发出传销禁令,禁令对安利(中国)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一夜之间内地30多个城市的分公司、上千名员工立即停止了工作。在禁令发出前不久,安利(中国)公司刚在广州最贵的写字楼里为中国区总部买下了整整两个楼层的办公室。巨大的资金投入让安利无法了无牵挂地退出中国市场。每个月1000多万元人民币白白地流出去,与中国业务有关的安利亚太区有限公司的股票在纽约股市应声缩水20%。

  在此之前的1997年夏天,安利刚刚经历一次风波。在安利(中国)开业后的第三年,北京、广州等城市诞生了一个新的“职业”,一些人挨家挨户地收购安利产品的空瓶子,然后带上伪造的安利购货单据,到安利经销处要求退货。当时,安利为了让中国消费者享受到与其他许多国家一样的服务和消费保障,采用了美国式的退货保障制度,许诺消费者使用产品不满意可随时退货。结果令郑李锦芬始料未及的是:很多人将产品使用殆尽后前来退货,而这其中有许多并非是真正的安利用户。被下属称为“郑太”

  虽然有过这些不平凡的经历,但郑李锦芬始终认为她自己是一个很平凡的人。

  在1998年的“禁传令”后,郑李锦芬并没有灰心。她给公司定了这么一个调子:不慌不乱,不离不弃。安利不离开中国这个市场,安利的员工,安利的销售人员,也不要轻言放弃。之后,终于渡过了难关。在1998年至1999年间,郑李锦芬找到了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安利公司的道路。安利在中国的销售额迅速上升到2000年的24亿人民币,超过了“禁传风波”前1997年的15亿。

  在工作风格上,郑李锦芬以个人魅力折服员工,在她身上看不到领导者掌控一方时常常显露出的“霸气”。即便在上周的发布会这么正式的场合上,安利公司的主持人也用“郑太”的称呼邀请郑李锦芬发言,满是尊敬,却无一丝的拘谨。在安利(中国),员工们并不像别的公司那样称郑李锦芬为郑董事长,而是一种很家庭化的称谓:“郑太”。

  “有人认为,我是安利(中国)公司的明星,但我并不这么认为自己。安利的成功,主要是我们从来没有轻言放弃。”郑李锦芬说:“我是个很平凡的人。”

  郑李锦芬“喜欢新鲜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20多岁时,她就放弃了香港政府政务处行政主任的职位,跳槽进入到仅有5名员工的香港安利公司做了半年的总经理秘书,后来去做业务主任,负责开拓香港市场。

  在有“购物天堂”之称的香港,消费品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安利用直销、口碑方式不会也不能成功”—————这是当时许多人的看法。但郑李锦芬并不同意这一观点。尽管那时候安利在香港的营业收入每月只有几千块,但她并没有放弃这个市场。在原安利香港部总经理被调走时,公司除去司机和办公室接待与会计外,就只有郑李锦芬了,所以公司也只是以试试看的态度把她提升为市场部经理。1980年,她被提升为香港部总经理,之后安利在香港的业务有了重大的突破,到了上世纪90年代,安利成为香港最大的直销公司。

  “我是安利公司培养出来的,安利的成功绝不是个人英雄主义在起作用,在别人看到的成功的背后,是安利公司有着一大批人才,是团队的功劳。”郑李锦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为人亲切要求严格

  “平凡的我,之所以有不平凡的经历,是因为我处在一个非凡的企业。”坐在记者对面的郑李锦芬,给人的感觉是那样的优雅和端庄。在接受记者访采时,她并不回避安利公司从事传销的经历。

  “在国外,直销和传销是同一个英文单词,并且是一个中性词,对于单层次和多层次直销也无好坏之分。但是金字塔形式的销售模式和拉人头的老鼠会是被禁止的。1983年,在中国台湾出现了大量的老鼠会,他们讲安利赚钱太慢了,有比安利赚钱更快的方式,致使老鼠会一度猖獗。正因如此,安利(中国)公司一直受此困扰,包括在转型之后。”郑李锦芬说道,“不了解情况的人一提到传销,就自然而然会和安利公司挂上钩。那时候,消费者都不敢用我们的产品,员工被问到在哪里工作时,他们都不敢说在安利,说在美资公司啊,在外商投资公司工作,都不愿意提安利这个名字,一提到安利,大家就会想到安利是传销,传销就是诈骗,传销就是洪水猛兽,就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所以那个时候很难受。“

  无奈之下,郑李锦芬只有不断通过加强与社会各界沟通,来获得大家对安利的理解。同时教育营销人员保持自律与克制,坚持用规范经营来争取认同。她说:“每名安利的营销人员都是公司的形象代言人,他们规范的行为与良好的商德会为安利的形象增辉,帮助化解外界对安利的疑惑与误解,而任何不当的言行都会给公司的形象造成毁誉,进而成为曲解与诋毁安利的佐证。”

  郑李锦芬坦承:“安利目前面临的外部环境带有相当的复杂性,面对营销人员出现不当的言行对公司造成不良影响时,公司在坚持保留推销员队伍的同时必须采取果断的方法趋利避害。为此,安利建立了一整套约束营销人员从业行为的内部规范,一旦发现哪个员工违背,将视情况做出处理。”旁白上司眼中的郑太

  郑太是个很不错的领导人,我很欣赏她。她不仅人非常好,而且办事能力很强。在安利中国公司的十年中,郑太一步一步渡过一个个难关,很好地执行了总部的整体目标。我们相信她可以做得更出色。我很信任她,她有很强的责任感和领导能力,也会给公司定出更高的目标。对于郑太的能力,我们在安利进入中国市场前,就对郑太很了解。她是个具有很强创造力、管理能力和熟悉中国国情的管理人才。

  ———安利全球总裁 德·狄维士员工眼中的郑太

  郑太是个很随和的人。哪怕员工做错了事,她只会说出在哪里做错了。对于员工的意见,只要员工言之有理,她就会接受。在工作上,她是一个很稳重、很沉着的人,总是用一种很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任何事情。———安利(中国)公共事务部经理姜京源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第24届香港金像奖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房贷利率上调
本田雅阁婚礼门事件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房价高难道错在百姓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