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消费品涨价显示物价传导压力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9日 08:45 上海证券报 | |||||||||
有两条新闻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一条新闻是说春节后白色家电开始涨价了,另一条新闻则是液态无菌包装纸业的两大外资巨头利乐及康美宣布自3月1日起涨价3.5%至10%。透过这两个新闻,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厂家的产品为什么要涨价?这一涨价信号又预示了什么?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白色家电涨价与以往的价格战不同,涨价完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利乐及康美涨价的理由。其实,与家电业涨价的理由基本一致。以利乐为例,利乐长久以来一直承受着原材料和运输成本攀升的双重压力,加上其大部分原材料来自欧洲,欧元兑美元和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更是加重了成本负担。所以,利乐认为此次价格调整是不得已的一种选择。这一涨价影响已提前显现,三元牛奶于今年春节前宣布其部分奶制品涨价。 这两个案例至少可以说明一点,生产资料中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的价格上涨,已经影响到终端消费品的价格。这一市场信号值得关注。长期以来,尽管许多厂商面临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等构成的成本压力,但迫于市场激烈竞争压力而不敢轻易涨价,由此形成了价格上涨传导的"阻断"效应,被市场误以为价格传导难以顺利实现。但是,当原材料持续涨价的压力已威胁到其自身生存时,这些厂家就会选择涨价。这恰恰应验了价格上涨影响最终会起作用的基本道理。 目前终端消费品的涨价还仅局限于少数行业,但现在的问题是,其他行业是否也会迫于原材料持续涨价的成本压力而发生涨价行为?终端消费品开始涨价的市场信号,不仅显示了物价上涨的传导影响已开始扩散。我们对成本推动型的通涨压力,应保持高度的警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