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的后果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7日 13:16 Wind资讯 | |||||||||
"(一)发行屡创天量。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 法币的发行额是5,569亿元(注:杨培新:《旧中国的通货膨胀》,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60页。),比1937年6月的14.1亿元增加了392倍,增加幅度已不小,但与以后的发行量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1945年底,法币发行量已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10,319亿元,与8月相比,几乎翻了一番;1946年底更增至37,261亿元,比上年底增加了 2. 6 倍;1947年12月高达331,885亿元,在1946年的基础上又增加近8倍;1948年8月21日,竟高达6,636,946亿
(二)物价疯狂上涨。通货恶性膨胀必然导致物价疯狂上涨。抗战结束后,上海重新恢复了领导全国物价的地位,上海的物价走势较能代表战后物价的总趋势。与全国一样,战后上海的物价也经历了一个短暂回落又急剧上升的过程。1945年8月, 上海的物价正处于疯狂上涨的顶峰,物价指数为8,640,000(1937年1~6月=100,下同)。8月中旬,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出后,群情鼓舞,人心思定,物价突然下跌。同时,人们顾虑债务会在币制改革中吃亏,一改过去借债囤货、重物轻币的风气,纷纷脱货求现,甚至贬价求售,物价更急剧下泻,上海9 月的物价指数较8月下跌36.4%,黄金价格由中储券1,400万元跌至230万元, 跌幅达83.57%,许多股票价格跌去2/3。但是, 这种下降趋势只是昙花一现,10月以后,上海的物价指数迅即回升,12月已达88,544,比9 月上涨5倍。 步入1946年后,物价涨幅加大,12月物价指数为681,600, 较上年涨6.7倍;黄金每10两市价从731,374元涨到3,164,680元,上涨3.33 倍;美元从1,390元涨至7,600元,上涨4.47倍;大米每石从7,625 元涨至62,333元,上涨7.17倍。1947年物价涨势更猛,特别是2 月中旬黄金政策失败以后,物价上涨速度成倍提高,全年共发生6次大涨风, 涨势一次比一次猛烈,两次涨风之间的间歇期一次比一次短,年底物价指数为10,063,000,比上年上涨13.76倍。至1948年, 上海物价则如脱缰的野马,奔腾不止,涨风的间歇期也越来越短,从一个月缩短到半个月,再缩短到一星期,6月以后,整个物价已呈疯狂上涨的态势。至8月19日,物价指数已达564,570,000,比1947年底上涨了55.1倍。 1948年8月19日,为配合金圆券发行,南京政府对物价、 工资实行冻结,即""八·一九""限价。""上海的批发商在官定物价公布后,便停止了营业""(注: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58页。)。公开交易冷冷清清,黑市交易却十分火暴,黑市物价上涨约3-10倍。10月,上海突然刮起了抢购风,人们见货就抢, 甚至连锡箔、棺材也在抢购之列。在抢购风潮期间,四大百货公司的存货被抢购去2/3~3/4;绸布店的呢绒存货被抢购一空,150万匹棉布只剩1/5。据估计, 限价期间上海工商业的总损失约值金圆券(指初发行的金圆券价值)2亿元。继抢购风潮后,上海又发生了抢米风潮, ""一天达27处之多"",最后范围扩展到一切可以充饥的食物(注:千家驹编:《经济通讯》,1948年10月。)。强制执行了70天的限价政策,再也维持不下去了,11月1日国民党政府被迫宣布放弃限价。 于是整个物价犹如决堤的水,一泻千里。11月中旬,米价已从限价时的每石20元9 角,一度突破了2,000元大关,上涨近100倍。其他各类物品价格也平均超过限价20多倍。11月物价指数比10月上涨675%。1949年2月以后上海的物价已再现法币崩溃前疯狂上涨的状态,4、5月物价已是天天上涨和一天数涨,5月米价最高每石3亿元以上,金价每10两430亿元,美元8,000万元。物价总指数高达36,366×10[11]的天文数字。 (三)通货不断贬值。通货价值分对内、对外两种。对内价值指货币在国内的实际购买力,对外价值则通常以黄金、外汇来度量。抗战后中国通货不断大幅贬值,到后来基本失去了国内实际购买力。100 元法币1937年可以买2头黄牛,到抗日战争结束后的1945年只能买2 个鸡蛋,1946年只能买1/6块固本肥皂,1947年只可买1只煤球,1948年8月19日只能买0.002416两大米(每斤16两),1949年5月只能买1粒米的千分之2.45。这简直是天方夜谭。通货对内价值严重贬低,必然导致对外价值暴落。由于物价疯狂上涨,货币实值持续下跌,受预期心理和恐慌心理驱使,为了保值、增值,除了物资,人们还竞相追逐黄金、外汇,引致对黄金、外汇的超额需求,价格遂盘旋而上,节节攀高。 物价飞涨、币值日跌,货币逐渐丧失了价值储藏和交换媒介的职能。人们拿到纸币后,就象拿了烫手的红薯尽可能马上扔掉。""大街过三道,物价跳三跳""。人们在核算成本、利润时纷纷改用米、金、银、外汇等为单位,支付工资采用米、生活指数或者外汇。上海市场大宗交易,如买卖房屋、地产、机器,甚至顶房子,都以黄金计价,商品交易甚至蜕化到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