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解读安徽崛起新方略(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4日 09:01 中国企业报
解读安徽崛起新方略(图)
本报记者 张小梅吴 明 张 骅/文

  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这是安徽等中部腹地省份发展面临的难得机遇,中央将从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郭金龙就此表示,我们一定要积极响应中央促进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决策,把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坚决落到实处。

  安徽已具备崛起的条件

  从2004年12月16日郭金龙任安徽省委书记以来,在近3个月时间里,他通过与各界广泛接触和深入调研,感受最深的是:安徽人民渴求加快发展,安徽应该奋力崛起。

  郭金龙认为,安徽发展的形势很好、基础很好、潜力很大。经过近几年积累,安徽已经具备相当的发展基础,特别是2004年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人均GDP已经接近1000美元,开始进入经济快速增长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有所提高,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进一步显现。

  郭金龙认为,安徽要奋力崛起,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定位。经过调查思考,他把安徽定位为“长三角的纵深腹地”。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作为其纵深腹地的安徽,将对长三角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支撑。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包括能源、原材料、科教、人力、农业及已经具备优势的加工业等。在中部崛起过程中,安徽通过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扩散,发挥安徽对华东地区的资源支持作用,实现双向互动,不仅可以使自身得到发展,而且也可以为长三角、为全国经济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当前,就安徽来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研究自身潜力和优势,寻找薄弱环节和不足,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确保主要的经济指标赶上或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安徽崛起“三农”是关键

  郭金龙曾长期从事农村政策研究和实际领导工作,对“三农”问题有深刻的认识。他强调,安徽是农业大省,要把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安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现在到了关键时刻,有很好的前景。

  他说,安徽的城镇化进程比较慢,6400万人口中,三分之二在农村。从“三农”工作的角度说,在中部崛起这个过程中要重视做好两件事:一是抓住全部免除千年“皇粮国税”这样一个历史时机,深化改革,推进农村工作。“自古以来,农民都认为‘皇粮国税’是天经地义的,现今共产党人民政府给免了,农民群众打心眼里感谢!这是一个极好的协调与群众关系的时机、推动农村改革的时机。”二是抓住中央决定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有利时机,把农村基础设施搞好,尤其要把淮河彻底治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使群众享受到改革的成果,得到真正的实惠。

  郭金龙认为,不仅要免除农业税,而且要在此基础上改进农村工作机制。整个农村,尤其是乡镇一级,应该抓住这个时机,彻底地变管理为服务。郭金龙说,免除农业税不仅仅是免除税的问题,同时也堵住了一切向农民伸手的借口。要以此为契机,以开明的态度给农民更大的空间、更多的选择,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积极构建“和谐安徽”

  郭金龙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央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我们完全拥护。为此,我们做出了构建“和谐安徽”的部署。我们要通过构建“和谐安徽”这个平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动安徽的奋力崛起。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切实抓好“平安安徽”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保持社会安宁;二是积极推进“信用安徽”建设,继承和发扬“徽商”讲究诚信的优良传统,特别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安徽形象和声誉,维护和树立安徽的良好形象;三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执政为民、关爱百姓,在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基础上,以更深的感情、更大的力度,下决心解决好关系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哪怕是少上几个项目也要把群众反映的具体问题尽力解决好;四是注重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下决心取消那些不平等的、不合理的限制性政策和规定,为所有公民、社会各方提供平等机会,激发社会创造活力。

  (图三为两会期间,每天都有很多代表、委员在会议信息中心上网浏览信息。安徽代表团宋礼华等代表正在计算机前查阅有关全国人大、全国政协领导变动情况)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苏丹红一号食品风波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解读商品房销售合同
林白:妇女闲聊录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