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自主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三个关键词已经成为本届两会上的热点,那么如何增强自主开发能力,又如何依靠自主创新来振兴装备制造业?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正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三位国企老总。
把自主研发做到国外去
全国人大代表、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惠仁在谈到自主研发时显得很自信,“以前,我们走的是一条‘引进-跟踪-模仿’的道路,用中国的市场换国外的先进技术,但是现在这条路要改一改了,我们今年将有很大一部分投资用来建设研发中心,一个是在国内,另一个我们要把它建在世界机械制造技术最先进的德国去。”
去年11月,沈阳机床集团全资收购德国希斯公司全部净资产,其中包括该公司的8万平方米土地、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厂房、44台大中型机床设备、17个产品的全套技术和具有百余年历史的商品品牌。
陈惠仁代表认为,机床产品作为工业母机既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更关系到国防安全,所以搞机床行业必须坚持自主研发。“过去,我们通过引进国外的一些技术,或者在一些项目上合资、合作,再或者就是与国外机构搞联合开发,引进这方面的人才,这条路也比较成功,自己的研发力量确实也得到了提高,但是现在我们要转向自主原创的方向。”他认为,通过并购这种方式,国内企业在研发中可以掌握更多的话语权。
以改制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方勇谈到,科学无国界,但技术却是有着特定所有人的,中国的企业必须要搞自主研发。李方勇代表说,“我理解的经济全球化就是市场的全球化,在这种情况下,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而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才能不被市场淘汰。”
李方勇说,“我们一直在说,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在国有企业还处在改制的过程中时,这些企业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哪怕形式上有了董事会、监事会,但一些规定却没有得到完全的落实。这个时候,国家才是一个‘大企业’,我们只是这个‘企业’中的一个车间罢了。要想让企业搞自主研发,就必须放权给企业,让它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自主研发的动力。”
以工程为依托振兴制造业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以重大工程为依托,推动装备制造业振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陈晓慈说,以工程为依托振兴装备制造业的确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而且很快可以增强自己的开发能力。
陈晓慈指出,国内一大批基础建设工程为国内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这本来对中国装备制造业是极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在现实当中对于如何通过实施国产化、培育自主研发能力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像招标活动中的部门歧视、行业歧视、地域歧视、有些业主在标书中故意设置排他性条款或有意提高国内企业门槛。
这位在机械制造领域搞了二十几年研究的代表告诉记者,“我建议国家财政对采用首台(套)国产重大技术装备的用户,给予该设备投资额的10%至20%的风险投资,形成国家和用户企业共担风险的机制,以加快重大装备产业化的进程;再有类似三峡工程的项目,建议由国内制造类企业作为总承包商,借此加快自主创新、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相关稿件 保护的目的在于鼓励创新[2005-3-12]尹明善委员:专利收费过高影响申报积极性[2005-3-12]李慧珍委员:推进民企科技创新能力[2005-3-12]
·还没有相关的评论!
帐号或姓名: 建议不超过100字 相关图书经济参考报
作者::杨大鹏
(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