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辩证地认识和把握“和谐”(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3日 08:07 经济参考报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些专家及出席两会的代表们认为,首先需要在思想认识上正确地辩证地认识“和谐”。只有辩证地把握“和谐”,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发挥主动性,增强创造性,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当前需要从十个方面辩证地认识和把握“和谐”的内涵和实质。

  一、 正视“不和谐”才能建设“和谐”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说,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城乡发展失衡、地区发展差距持续扩大、效率与公平失衡、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等不和谐因素,均表明我国经济社会制度的变迁正呈现出某种非良性发展趋势。在这样一个时代,特别需要对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保持清醒的认识,并在理性发展中寻求妥善化解矛盾与冲突的理想方案,只有化解了诸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及现实中的不协调与不和谐,才能避免冲突与对抗,整个社会才能得以和谐发展。

  二、 富裕不等于和谐,但贫穷绝对不和谐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这说明,和谐社会不仅是一个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而且是一个包括人的自身发展在内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社会。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省长黄华华3月7日在广东代表团驻地记者招待会上说,富裕不等于和谐,但贫穷绝对不和谐。

  三、 改革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手段

  人类社会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是一个不断克服和消除不和谐因素迈向和谐的过程。克服和消除不和谐因素,靠的是改革。全国人大代表、廊坊市委书记吴显国认为,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全新的实践,需要我们在工作思路、方法和举措等方面与之相适应,以改革促和谐。

  四、 建设和谐社会要以客观规律为指针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林强认为,研究和思考如何减少和消除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不和谐”因素,要以客观规律为指针,防止和杜绝主观决策、领导意志和经验主义,真正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进步观中,走一条不间断的寻求推动社会和谐的思考和探索之路。

  五、 和谐不能以放弃原则为代价

  建设和谐社会,既要防止绝对化、教条化和庸俗化,而以相对而不是绝对的观点对和谐进行定位。也不能以变样的“调和论”掩盖矛盾,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幌子下,以放弃原则为代价寻求社会表面和谐,放纵不法行为,放任对法律尊严的亵渎。林强说,建设和谐社会,要正确处理和实践好建设和谐社会与科学、民主和依法执政的关系。

  六、 人民群众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力量源泉

  吴显国认为,建设和谐社会,不能光是政府一头热,还要强化政府和群众的互动。互动就是政府各部门齐抓共管,群众积极参与。政府要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层层制定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要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赢得群众对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解、支持和拥护,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引导到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否则,建设和谐社会就是无源之水。

  七、 制度建设是和谐社会的根基

  建设和谐社会,如果仅仅是将不和谐因素消灭在萌芽阶段,以息事宁人,淡化矛盾,粉饰太平,而不着眼于制度问题的解决,则不是标本兼治之举。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委书记罗志军说:“和谐社会,不可能是一个没有矛盾的社会,一个绝对理想化的社会。因此,必须尽快建立一种机制,用机制来协调可能产生的冲突。”

  八、 民意通畅是实现和谐的重要途径

  建立和谐社会,一个重要途径在于建立和谐沟通的机制,在于听取民众的意见,在于增强舆论监督。政令不通,民意不畅是社会不和谐的主要根源之一。构建和谐社会,就需要通过比较畅达的诉求机制,合理合法解决不和谐因素。吴仪副总理在江西代表团参加讨论时,讲到她当年去湖南考察血吸虫病的事,“刚下到基层就被一帮干部模样的人围住,把受苦的农民们挡在了外围”。她说,“其实我现在最大的苦恼就是听不到基层的声音”。要警惕少数人打着建立和谐社会的幌子,封锁群众正常的意见表达渠道,压制舆论监督。

  九、 腐败和特权是和谐的天敌

  腐败和特权是社会的最“不和谐”因素,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切实加大反腐败力度,改革滋生权力滥用的体制和土壤。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吴忠民教授指出,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密切关注以下四种情况:谨防自由相对有余而平等相对不足;阻止社会主要群体的弱势化趋势;高度警惕精英群体之间利益结盟的苗头;防止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严重颠倒。

  十、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不断地解放思想

  一些代表认为,建设和谐社会,不是消极地维持现状,而是积极地改变现状。建设和谐社会,必须防止自我麻醉和自我满足,“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自以为没有冲突、没有批评、没有意见就是和谐,追求皆大欢喜、好大喜功、自以为是、不思进取。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带来的许多新情况、新变化,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多样化,既说明和谐社会的内容不断丰富,也应看到,这可能导致出现一些新的不和谐因素,这都要求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探索消除不和谐因素的途径,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关稿件 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苏立清委员:关注资源枯竭地区职工生产生活[2005-3-12]吴官正李长春罗干分别参加审议[2005-3-12]刘长瑜代表:应继续积极探索兴办公益文化的新形式和新方法[2005-3-12]吴敬琏委员:从源头上反腐败[图][2005-3-12]

  ·还没有相关的评论!

  帐号或姓名: 建议不超过100字 相关图书
辩证地认识和把握“和谐”(图)
经济参考报

  作者::黄庭满

  (来源:经济参考报)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