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2005是宏观调控关键年(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6日 08:30 经济参考报
  ——李善同、张卓元委员谈宏观调控

  “解决我国经济出现的问题就如同给人治病,要先退烧,再找病根儿,才能治愈。去年我们做的就是给经济退烧,今年则要找到病源来治病。”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善同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指出,2005年将是本轮宏观调控的关键性一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卓元也表示了类似的观点,他说:“2005年是深化改革年”,而“宏观调控与深化改革并不矛盾。”

  去年指标“看起来不错”

  从经济学上讲,看宏观经济运行得好不好,主要有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国际收支、就业等指标。从去年全年情况看,“2004年中国经济在国家有一定强度的宏观调控下,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即在没有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条件下,GDP增长率达9.5%,城镇新增就业人口980万,粮食增产388亿公斤,进出口贸易增速达35.7%,财政收入和企业效益也大幅度增长。总的经济形势是很好的。”张卓元对记者说。

  张卓元话锋一转:“但是也要看到,我国经济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当然是经济增长速度的问题。我国经济已经连续两年以9%以上的速度增长了,致使经济要素之间的关系绷得过紧。“根据这几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我认为,今年经济增速以8%左右为宜,既不要低于7%,也不要高于9%。2003、2004年经济增速均超过9%,结果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达25%多;投资率太高,达40%多;煤电油运过于紧张。”

  物价上涨压力也不小。张卓元说,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将出现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一是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将使最终产品包括消费品成本上升,从而推动物价上涨;二是2004年物价上涨翘尾因素影响,有专家估计将带动2005年CPI约1.5个百分点上涨;三是劳动力工资成本提高,也将推动物价上涨。此外,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很可能居高不下。居民消费价格有可能在成本提高推动下,出现超过4%的幅度上涨。

  “去年的指标看起来不错。”李善同说,“但实际还是有潜在的风险。”她提出了对外出口的问题,并预计我国今年进出口的势头与去年比将“不是很好”。她说,在我们过去经济的增长中,实际付出的成本是很少的,土地价格基本为零,劳动力的价格也压得很低。现在成本上来了,尤其是大批农民工要求解决社会保障问题,使出口产品的成本加大。

  用市场的办法搞调控

  “今年应该说是宏观调控的关键性一年,是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使宏观经济能够健康发展的一年。”李善同说。

  她认为,2004年我国进行的宏观调控,更多的是用行政的办法,如对项目的审批更加严格,对土地的审批一度出现停滞。但这种办法并不能把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从根本上除去。“今天你派人看着他不敢上项目,明天你走了他就继续上。”所以进行宏观调控决不能只靠督察、靠审批,搞“点刹车”,而是要找准病根儿,从根本解决。

  李善同认为,我国此次出现的经济局部过热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水、土地等稀缺资源的价格信号错误,稀缺性没有从价格中反映出来。地方政府用水、用土地的价格都比较便宜,于是就大上那些多耗水、多占地的项目。从表面上看,成本能够回收,而且回报率比较高。但如果考虑到这些稀缺资源的实际成本,上这些项目是很不划算的。但如果能通过市场反映出稀缺资源的实际价格,这种诱惑就会消失,就能解决过热问题。所以今年调控的着力点就应该是进行整个市场化的改革,让市场的价格信号起作用。

  “宏观调控与深化改革并不矛盾。”张卓元说,“原来不少人认为,加强宏观调控,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很难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其实不然。改革投资体制不只是放权,而是改革审批体制,强化投资人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对投资决策失误追究责任。这本身也是抑制投资饥饿症的一种办法。”

  保持稳定是政府的责任

  “总的来说,宏观调控应该成为政府的一项日常工作,一项职能,而不是一种长期政策。”李善同说,“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是任何一个国家政府的责任,评价一个政府执政好坏的标准之一就是要看它根据经济运行状况进行适度调节的方向和力度。”

  李善同说:中国的经济增长正处于一个“关口”,在许多经济问题上,人们的意见经常不一致,这说明两个方面的风险并存,政策调整的空间十分有限。比如说物价问题,去年消费价格的高速增长至今还让人记忆犹新,但电力、钢铁等部分行业的过快增长又很可能在一两年后造成产品的供给过剩。换句话说,就是我国要在小心应对物价上涨的同时,也要小心应对潜在通货紧缩的风险。从生活价格来看,虽然2004年CPI达到3.9%,但是主要是受粮油等食品价格的带动,服务价格的上涨是受政府提价的影响,衣服等日用品价格实际在下降,居民消费并没有出现快速增长。这时候尤其需要政府进行日常性的经济调控。

  但是,李善同也表示,要切忌把具体的调控政策长期化。她说:“政府应永远进行宏观调控,但不能总朝一个方向走,要根据经济运行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方向和力度。”

  相关稿件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京开幕 [2005-3-6]务实的措施 必胜的信念[2005-3-6]两会热点聚焦:农民增收[2005-3-5]

  ·还没有相关的评论!

  帐号或姓名: 建议不超过100字 相关图书
2005是宏观调控关键年(图)
经济参考报

  作者::方烨

  (来源:经济参考报)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驾驶员培训新大纲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上海地产面临泡沫破灭
京城在售楼盘分布图
刘晓庆文集:自白录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