昱熹作者简历
于寓真先生,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1926年生于广西永福,2003年9月病故。抗日战争期间,于先生在桂林随柳亚子、何香凝等前辈做抗日救亡工作时结缘翰墨。北京解放以后,于先生和柳亚子先生同住颐和园益寿堂,遂常有亲聆柳亚子、陈叔通、马叙伦等名家教诲之机。后从军南下,调任空军高级政治理论教员等职,再后来蒙冤长达30余年,受管教中仍情系书艺,日耕不辍。平反离休以后,于1988年春首次在天津举办个展,接着在北京、北戴河及广西家乡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举办个人书法展览8次,应邀为全国数十处名胜、碑林、博物馆题词,所著《于寓真行书前后出师表》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极高尊崇,出版书法作品6部。
纵观于先生的书法风格,总体可以用“新、深、美”三个字来概括。新,即新意,他力求每一幅作品都有新意,正如他说尽管字还是那几个字,但一写出来形成作品,就要与众不同,使人一看马上感觉到有个性、有特点,新意扑面而来。例如在他的个人书展上,他写的“思齐”总会吸引很多观众,著名书画家吴云心先生曾经看到这幅作品时,立时驻足,凝神贯注,并用右手的食指在左手上面边看边画说:“‘齐字’
这样写法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好!真好!确实很有新意!”于先生写的“一笔龙”,在参加1992年华联商厦举办的“名家书画精品展”上,曾以最高的价钱卖出,原因在于有新的特色,表现在写重叠三个折笔转弯处将不同传统的圆笔改用方笔,为的是强化笔力的刚劲,如果用圆笔就出不了这样的效果。他写的“虎”字最后那一竖,则用涩笔,显得格外苍老,观众都认为写出了虎威,有气势,不落俗套,开幕式刚结束,也立刻被人买走了。
再就是深,在于先生看来,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跟要求其它艺术作品一样,首先不能浅薄,应该有深厚、丰富的内涵,才耐人寻味,先生说他一生都在追求这一点。他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一幅作品,有时看来只有几笔、几画、几个字,但必须赋予它一定的内涵。就像他给《中国书画报》写的“苦难风流”,所表现的内涵很难用几句话说清楚,他说这是他坎坷一生的高度概括。有一位中年女士看了三次,三次都落泪了。这位女士说她从这幅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的身世,也体会到自己斗争过来的喜悦。她感到这幅“苦难风流”也概括了她的一生,苦乐都在其中。于先生写的“胜天”,也只有两个字,表达的却是一种顽强的豪情壮志,他这里的“天”并非指老天爷,而是泛指一切恶势力。于先生一生与命运作过几十年不懈的斗争,始终在高人面前不显低,在矮人面前不显高,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保持一种战胜困难的坚强信念。他坚信只有感动自己的作品,自然也能深深触动观众的心扉。难怪很多人看了都说,从这两个字中受到了震动、启迪,也得到了鼓舞和力量。
再说美,于先生认为艺术是追求美的,没有美就不叫艺术,这也是书法艺术的生命所在。因此他的作品都是经过反复构思后所产生的,即为意在笔先。写起来尽管是一挥而就,这却是长思苦想的结晶,他说这就好像篮球运动员投篮一样,一托手球就进篮了,实际上却是吃大苦、耐大劳、流大汗、长期训练的结果。他的作品也是如此,不酝酿好不写,写不好不拿出来,写好了至少自己要通得过,从不随便应付。写完作品先悬挂起来,能经得起多次冷眼认可,才属成功之作。如他写的林则徐句:“山登绝顶我为峰”,谁见了都认为很有气势,这也正是他内心顽强拼搏精神的体现。为了突出“峰”字的高大形象,头一行只写“山登绝顶我为”6个较小的字,留出更大的篇幅,饱醮墨、重下笔,把“峰”字写成笔势老辣、体态称雄,并把最后的竖笔直拉而下捋到整个画面长度2/3的特大字形,飞(漏)白如强劲的钢丝。从整体上看层次分明,从构图来说,也体现出一种层次美、形象美和阶梯美。人们看了无不为之振奋,给人留下了百看不厌的效果。
《市场报》 (2005年03月04日 第二十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