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合作盖楼绝非乌托邦(组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4日 05:19 重庆晨报
合作盖楼绝非乌托邦(组图)
合作盖楼绝非乌托邦(组图)
制图/张锦旗

  首倡者于凌罡认为,业主出资合作建房是房产发展新模式于凌罡是合作建房的首倡者,其发起的北京首例合作建房事件备受社会关注。有人认为,于凌罡合作盖楼是老百姓当家做主的一次尝试,是市场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标志;也有人认为,在社会分工趋于成熟的今天,出现合作建房是一种反历史潮流的行为。

  今年1月中旬,“合作建房联盟”的成立标志着于凌罡合作盖楼队伍的正式组建,项目也进入实质操作阶段。那么,于凌罡“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成功性有多大?意义何在?《新京报》记者与他进行了对话。

  合作盖房可省钱15%%-20

  %%《新京报》:你好,先做个解释吧,你提出的“合作盖楼”是怎么一回事?

  于凌罡(以下简称于):简单地说,就是许多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按一套协议共同出资购买土地,然后招标盖房子给自己住,自己的物业和底商自己做主。

  《新京报》:大致说来,“合作盖楼”需要经历什么过程?

  于:首先是制定一套合理的协议文本草案,然后召集足够数量的志愿者、参与者进行完善,使之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一整套协议。

  然后进行协议公正,办理验资手续,成立法人机构,竞标购地,招标设计、建筑、施工、监理、审计等供应商和服务商,实施大楼的建设,并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分配,最终办理全部商品房手续,安排业主入住,提供相关的物业服务和管理服务。

  《新京报》:估计可以省多少钱?

  于:可以省四笔费用:开发商利润、广告销售费用、机构维持费用和项目贷款利息。

  加上这个项目资金管理模式透明,据我们估算,大约能省15%%至20%%。但我们更看重的,是这个房子建下来主要是有两个优势:底商收益和物业自主。对一心想买便宜房子的人,我们不会接受。

  《新京报》:你所说的“物业自主”和“底商收益”是什么意思?

  于:“物业自主”是说,我们不再像以往那样以个人面对物业公司,而是买房人组成一个机构,去面对一个一个物业员工,变弱势为强势,保证我们的权益,得到想要的服务。

  “底商收益”包括底层商铺、楼顶广告牌、附属建筑和配套设施,包括停车位等。以往这些收益都被开发商无偿占有,现在我们可以把它拿回来。这部分价值非常可观,而且可持续。

  民主运作

  保出资人权益

  《新京报》:项目的资金是如何筹集的?

  于:资金靠自筹和银行贷款。项目要有40%%自有资金,是出资人拿,大家分摊。剩下的60%%是银行贷款。

  《新京报》:一共有几百人参与,大家出的钱一样多,在事关权益时众口难调,你们怎么运作?

  于:通过提案,以民主议事的方式运作。我们有一个定期的民主大会制度,发起的提案,在大会上投票通过后,就会被执行。这与一般的企业不同,全体出资人都有自身的权利。你有权投票,也可以弃权。

  《新京报》:大家都会关心拿出来的钱安不安全,涉及上亿的资金,谁能保证钱不会被人卷走?

  于:我们有一种新的付账模式,它最大的好处是不出现现金流,用来保证资金安全。

  这种模式就是“分次定向转账”制度———我们会在每个月的20日提供当月的开销申请,申请的公示大家随时查阅,完成审核后,通过资金支出办理转账,会有专业的财务公司保证支出的合理性。另外还有信托安全,将合作建房资金独立于运作机构。

  《新京报》:有人中途退出怎么办?如果在关键时刻数十人退出,引发不良反应怎么办?

  于:所有的参与者都签过协议,谁退出就要被罚钱。退出者的位置会有排队者补上。

  而且项目刚开始时大家要在银行存上保证金,有人退出,保证金还在银行,对违约退出的人会有高额的罚金,足以保证剩下人的利益,保证项目能继续进行。财经对话·人物

  于凌罡首倡合作盖楼

  于凌罡,31岁,北京人,本科学历,某著名IT企业工程师。北京首例个人合作买地建房的倡导者和召集人。他于2004年提出“合作盖房”的理念并逐步付诸实践而使其名声大噪。

  以下是于凌罡关于合作盖楼的一些精彩语录———

  现在老百姓对房价有积怨,开发商也有积怨,时间久了,自然会产生新的模式。我认为,新模式应该是业主出资的模式。

  我不是什么布道者,只是一个想通过实际行动向大家证实一种新模式的年轻人。

  合作盖楼绝不是乌托邦,我绝不是空想家。本版稿件均据《新京报》

  合作盖楼三大风险

  《新京报》:实际上你们的项目存在着风险?

  于:对。主要有三个风险:第一是政策风险,主要是能不能拿到土地;第二是资金风险,能不能从银行贷到款;第三是管理风险,这么多人在一起,能不能很顺利地在民主议事的基础上去做事情。

  《新京报》:从资金风险上来说,在目前金融紧缩的情况下,有资质、信誉的开发商都很难获得银行贷款,你如何保证能够顺利拿到贷款?有没有和银行接触过?

  于:我们有一个完善的财务制度和一个很高的自有资金比例———40%%———去争取银行贷款,而且这个项目已经完成销售,有着100%%的市场支持,这是我们的优势。

  《新京报》:我们现在能不能这样说,在不可抗力的因素下,这个项目还是存在不能成功的可能。

  于:事实上,每个人加入之前,我们都会告诉他做这件事有时间风险和资金风险,同意参与的人要有心理准备。很可能在花费大量时间和成百上千的资金后,项目碰上了无法解决的问题,之前的投入就需要大家共同承担。

  《新京报》:听说现在上海、成都都有人想向你学,搞合作建房。你觉得这个项目的可复制性有多大?

  于:理论上可以,但存在很多风险。第一,团队人员构成难以重现。我们团队里有一半的人来自房地产开发行业,囊括了房地产开发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此外还有律师、注册会计师、教授等;第二,我们做这个项目创造出了社会价值;第三,不能排除一些复制我们经验的人只是想拿到便宜房子,甚至还有人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这样肯定不行。

  我不赞成别人复制这个项目。如果要复制这个项目,就必须复制最核心的东西:社会价值。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