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行业专题--石油业 > 正文
 

石油大战后看中国石油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31日 13:50 国际商报

  政府为能源而战的力度前所未有,多元化的新进口格局已现雏形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石化专家杨上明专访

  本报记者 冰岛

  2004年最牵动世界能源和经济神经的,应该是那场几乎令全球各国深陷其中的石油大战:石油价格在滚滚战云中,从每桶25—28美元直向60美元冲去,虽然最终截止在55美元,但冲浪之高仍为二十年来所罕见。石油输出国及国际石油炒家在这场大战中赚足了钱,但我们也通过胡锦涛主席等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一系列出访、及其与一些国家签署的以能源为重心的一揽子经贸合作协议,第一次看到了一个为能源全力而战的中国政府。这既说明能源问题已成为国家最高领导层必须倾全力而战的问题之一,也说明能源与国家政治、外交、经济乃至军事之间的关系,已到了一脉相承甚至唇齿相依的程度。虽然石油从来就是战略性物资,但将其从理论高度提升到行为高度,其力度依然前所未有。

  据相关机构测算,国际石油价格每上涨10美元,我国GDP增长将减缓0.6个百分点,这与我国GDP增长20%来自石油的贡献是吻合的。而随着GDP快速增长及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我国对石油的依赖度将不断提高,石油进口量也将持续激升。2003年我国原油进口总额为9112万吨,2004年已升至1.2272亿吨,比2003年多出3160万吨,进口依存度也从2003年的33%向2004年的40%多奔去。

  这场石油大战不仅对世界能源和经济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我国能源及经济布局的影响,也将是深远的。

  2004年最后一天,俄罗斯总理米哈伊尔.弗拉德科夫签署文件:俄罗斯将修建一条从东西伯利亚小城泰舍特到太平洋口岸小城纳霍德卡的石油管道,该管道建成后,年运输原油能力将达到8000万吨。

  中国政府及石油企业为之努力十年之久的安大线,随着这一文件的签署被永远终结。虽然俄联邦工业能源部部长赫里斯坚科2005年1月24日在接受俄《统计报》采访时,称可能在泰纳线上修一条通往中国的支线,但未成定局的事永远千变万化,什么样的结果都可能出现。

  这场石油大战最让人记忆深刻的,应该是中国领导人一系列极富成果的外交:从胡锦涛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中哈石油管线建设终于启动,到中国政府与海湾六国对话、签署一揽子能源合作协议,再到胡锦涛主席率我国几十位能源高管访问拉美四国、年底与世界第五大产油国委内瑞拉签署《能源合作协议》,中国石油进口多元化的雏形终于出现,中国政府的能源外交大幕也徐徐拉开。

  从产业政策的制定来看,《2004——2020年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正是在石油大战正酣时出台,这使中国的能源布局将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展开。

  从企业层面来看,中石油在俄方邀请下,将购买尤甘斯克公司20%的股份。虽然俄可能是从平衡俄石油领域各国利益的角度出发,但能在这个新崛起的石油大国占有一定的石油资源,仍然是中国石油企业取得的一个标志性胜利。

  该怎样通过这场石油大战看待中国的石油链?对泰纳支线的修建该持什么态度?怎样理性看待国内的供油垄断和石油定价机制?2005年国际石油市场将出现什么样的走势?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石化专家杨上明。

  记者(以下简称记):杨上明你好,2004年的石油大战,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杨上明(以下简称杨):我感受最深的首先应该是政府对能源的高度重视及全力而战。胡锦涛主席对哈萨克斯坦的成功访问,使酝酿多年的中哈石油管线建设项目终于尘埃落定。这个项目主要是中国政府精妙地把握了战略时机,从各方面大力推动,而石油企业从资源开发、管线建设到下游加工等一系列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技术研究和论证工作,因此中哈两国政府达成协议后,两国相关石油企业很快就确定了具体实施方案。这条原油管线已于2004年8月动工建设,2005年底将建成投用,预计2006年开始供油。作为中哈原油管线一期工程,年输原油量为1000万吨,今后有望实施二期工程,年输原油量将达到2000万吨。

  中哈原油管线项目的实质性启动,是政府能源外交的重大突破之一。这是目前我国唯一由陆上通过原油管线大规模进口原油的项目,不仅有利于实现原油进口资源多元化,也有利于实现原油进口通道多元化,同时对优化配置我国西部原油资源、形成西部石油大通道,将产生具有战略性的重大影响。

  由于独联体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加之地缘因素,这些地区仍将是我国下一步的能源合作重点之一。而随着我国《2004—2020年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我国的政治、外交、经济、军事布局都会与以前有所不同。

  其次是国内几大油公司开始在中东、美洲等地有所作为:中石化已在沙特中标一个天然气项目,中石油与委内瑞拉签署了有关利用巴拿马现有原油管线运输石油的合作协议。这一系列动作,都是我国石油战略的体现和落实。沙特公司最近正在与中石化、山东省、青岛市商谈合资建设青岛大炼油工程事宜,由沙特公司提供原油,年加工原油1000万吨。其实1990年代初沙特就想参与中国的青岛炼油项目,可以就此直接向中国输油,而且这种输油方式不受欧佩克配额限制,也是沙特实现原油市场多元化的有力手段。由于炼油厂布局问题,该项目直到2004年才获国家批复。类似的情况是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也是沙特公司参与合资的,同样是带油进来,这个项目最近也快启动了。这些都是看得见的动作,还有一些是现在看不见的,如在墨西歌、秘鲁和非洲国家,我们也在做工作,只不过在步骤和力度上还需要一个过程。

  除以项目带原油外,正常的石油贸易也保持了增长势头。2004年我国原油进口量比2003年多了3000多万吨,主要是在贸易项下完成的,这是个很大的增长。在刚刚过去的这场石油大战中,我国政府和企业的表现是非常令人满意的。

  记:俄罗斯已明确表态要修建泰纳线,该线原定年输油量为5000万吨,现在俄方公布的数字为8000万吨,有专家据此推测多出的3000万吨是为中国预备的,俄方将在泰纳线上修一条支线。但俄方并没有明确表态这件事,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杨:修支线问题现在未落实,由此引来各种议论很自然。但中俄双方是战略合作伙伴,俄政府也多次强调与中国的能源合作战略不会变,这是个基本态度。泰纳线确定后,如中俄双方确定将支线修到中国,支线接口在哪及相关合作条件,都需要仔细研究。最近俄罗斯石油公司已明确从2005年2月1日起,向中国供应石油。2005年为400万吨,2006年达到900万吨,2010年前向中国输油总计5000万吨。俄方2004年就曾表示,尤科斯公司当年计划通过铁路向中国提供640万吨石油,2005年将达850万吨,2006年达1500万吨,预计2007年后向中国提供的石油将进一步增加。现在出现这个变化,很可能是由俄罗斯石油公司取代尤科斯公司,成为俄对华石油出口的主要供应商,这个数量也不算少。在泰纳支线未定的情况下,俄方通过铁路向中国运油,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过渡方案,至少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也是中俄能源合作的一种具体体现。

  我本人对修建泰纳支线到中国的问题一直未放弃希望,除非中俄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个问题应多从正面看。中国政府希望修支线,俄方也未说不修,若中俄双方确定修支线,也有不少条件要商谈。原安大线的安排是各修各境内的管线,泰纳支线的建设方式会不会变还不知道。泰纳线要实现8000万吨的年运油能力,还牵扯到资源、资金问题,包括今后原油价格怎么确定,这都是合作条件,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个过程来落实。

  记:这么说落实支线问题还需要相当时间。

  杨:是这样。这不是个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问题,既需要政府推动,更需要企业间具体研究和协商。假如中国政府提出中俄在能源合作战略中需要修这条支线,支线修建问题就可能以这种形式发布。即使中俄双方声明将修支线,上述问题仍需充分论证。修建中哈石油管道是1997年提出的,2004年才最终落实,中间也是通过政府和很多论证工作来推动的。现在俄方通过铁路向中国运油,运费虽然会增加一块,但从战略来看也是一种需要。

  记:俄方一直不希望中国石油企业参股其石油公司,但2004年年底俄联邦工业能源部部长赫里斯坚科却对外宣布,俄愿意出让尤甘斯克公司20%的股份给中石油,这种主动态度意味着什么?

  杨:可能意味着对世界经济及能源合作的一种关系平衡。乌克兰总统人选最终锁定尤先科,有人认为是西方国家想通过影响总统大选来输出自由和民主价值观,从而在地缘战略上达到孤立俄罗斯的目的。而俄方实行靠拢西方政策在一段时间内受挫后,其外交、政治、军事、经济、能源合作战略会发生一些变化,这会影响其能源和经济格局,因此我认为俄罗斯对外能源合作战略出现这种变化,与这种因素有关。

  记:这是唯一因素么?

  杨:不。从资本角度看,俄罗斯石油公司在收购尤甘斯克公司后,资金上会面临压力。尤科斯公司原来就有国外股份,现在俄罗斯石油公司将尤甘斯克公司资产全部收购后,一跃成为俄罗斯第二大石油公司,为平衡俄罗斯石油领域各国利益,俄方欢迎中国公司参股俄罗斯石油公司,也就在情理之中。而公司股权多元化既有利于吸引资本,又无损俄方掌握石油战略主动权。在俄经济中,能源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实现国家经济较快发展,俄急需加大石油勘探力度,尽快增产原油,这也需要大量资金。即便中方参股该公司,20%的股份在董事会上并没有否决权,俄的一些石油战略决策根本不受影响,这对俄来说是两全其美的事。

  记:按俄法律规定,25%+1股是在董事会上有否决权的最低底线,那么这个20%的股份会带给我们多少好处?

  杨: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获取资源,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拿到一定的份额油,我们在中东、美洲和非洲等地区参与石油勘探开发,核心目标基本都是这样,只要能获得份额油,就达到目的。

  记:国内一些专家认为中石油应力争增加5%的股份,这样在董事会上会掌握一定的主动权。

  杨:只要大股东利益能得到保障就行了,既然人家有这个底线,没必要硬去突破,这样反而会造成负面影响。国与国之间的能源合作是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其前提是建立互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这样。

  记:按照有关协定,俄石油公司也可以购买中石油在第三国及中国的石油资产,这只是一种利益考虑吗?

  杨:俄主要是从市场角度考虑。俄公司购买中石油股份可以获取利益是正常的,但主要目的是为稳定其石油市场,如输入支线的原油万一对方不要了俄会有损失,这种互相参股有利于双方利益的保证,今后在稳定油价、稳定供油方面,对双方就更有利。泰纳线之所以能优先得到确定,不排除俄担心在石油市场上单方受制于人这个因素。

  记:中国的原油消费量不及美国的1/3,但新增原油消费量已逐步超过美国。2003年我国新增原油消费量60.3万桶,是美国的近两倍,占全球新增消费量的40.7%,这样一个庞大数量却未能主导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反而形成越买越贵、越贵越买的局面,让人很难理解。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杨: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新增原油消费量也较少;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新增原油消费量自然较大。我国在国际市场采购的原油量虽然不小,之所以不能主导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最主要原因是受制于这几年国际石油价格持续攀升、高位运行这个大背景。

  1998、1999年以后特别是近几年,受国际经济不断复苏的影响,世界对石油的需求量稳步增长,致使国际石油市场价格逐步走出低谷、持续升高,这是造成国际石油价格越来越贵的主因,也是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从汇率上看,与美元走势同样有较大关系。人民币与美元挂钩,但美元在持续贬值,美元对日元、对欧元也在贬值,而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交易是以美元结算,这使我们多付许多钱,这也是中国在2003——2004年期间石油越买越贵的重要原因。石油投机也是因为美元走软,国际炒家一直想把国际石油价格炒上去,从而掠夺性地赚取美元。如美元一直走高,这种炒作就很困难。但国际油价的形成源于多种因素,中东地区由于伊拉克战争、恐怖事件造成动乱频频,伊拉克石油出口效应还未发挥出来;尽管欧佩克国家不断增加原油供应,但人们对石油的供应总有担忧心理,这也是原因之一。因此一些用油大国如中、印等国为满足自身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对石油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即便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升,也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总之对石油越买越贵的局面,不能单纯地加以理解。

  记:1991—2003年,我国原油进口价每桶比美国高2.5美元,为此我们多付近90亿美元。而2003年美国的原油进口量是中国的5倍,但其却没有形成越买越贵的局面,是不是美国的石油进口战略更科学?

  杨:主要还是资源和市场的关系。如中国几大油公司走出去的步伐近几年才比较大,我们手中掌握的国外石油资源自然就少,我国的用油量也是近几年才猛增的,这样一来,我们与卖方谈油价时就没什么筹码。而美国在资源占有量及用油量上与我们正相反。卖方对长期客户签订合同一般都实行优惠价,大客户比小客户的优惠率更高。这种局面还可以反映出份额油在我国石油进口中所占的比例。

  记:有具体比例吗?

  杨:2003年我国原油进口量是9000多万吨,但份额油不到1000万吨,绝大多数是从贸易项下进来的,油价肯定比别人高。但通过努力,2010年国外份额油有可能达到4000万吨左右。现在通过项目直接带进来的油还没有,这说明我们走出去的步伐虽然正在加大,但掌握的国外资源还很有限。今后几年会有大变化,近几年掌握的国外资源,会在今后的石油进口额和石油进口价中反映出来。

 

  [1]  [2]  [下一页]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