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个人集资建房明成立联盟(组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4日 12:09 新京报
  此事报道后近一个月内,京城参与人数达500人左右,多数为房产专业人士

  倡导人于凌罡称,目前已与政府部门顺利接触,15日将召开联盟成立大会

  本报自2004年12月10日刊登了《京城首例个人集资建房调查》后,个人集资建房的倡导者于凌罡也一夜蹿红,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人物。于凌罡称,近一个月来,他每天都能接到近百个电话和数十封电子邮件,还要接待数拨来访者。目前合作建房事宜进展顺利,现已有500人左右报名参加。1月9日,来自4个律师事务所的9名专业律师已为此事成立了法律课题组,并准备1月15日召开合作建房联盟成立大会。

  第一现场

  1月11日17:40,于凌罡的父亲回到家中,发现没有地方可坐。他站在门厅里看着忙碌的儿子对记者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盼儿子早点成家,可儿子现在这一忙,肯定没时间再考虑婚姻大事了。当日上午9:30,记者来到于凌罡家中,目睹了他忙碌的一天。
个人集资建房明成立联盟(组图)
  时间:7:30清晨被电话吵醒正在睡梦中的于凌罡被电话吵醒,电话是与他住在同一小区的一位老大爷打来的,老大爷说,他也想参加合作建房。从接这个电话开始,于凌罡如同打仗一般紧张而又忙碌的一天就开始了。
个人集资建房明成立联盟(组图)
  时间:15:05和律师商讨法律问题刚完成蓝城规划的报告书,于凌罡就开始和仁合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宪生就合作建房的有关法律问题进行商讨。
个人集资建房明成立联盟(组图)
  时间:19:04被父亲告诫少花点钱忙了一天的于凌罡请六七个核心组成员到饭店共进晚餐,大家在饭桌上边吃边谈工作。于凌罡的父亲饭还没吃完,就当着众人的面告诫于凌罡,以后千万别这么吃了,这样花钱哪受得了?

  每天被近百个来电和数拨来访者包围

  近一个月来,于凌罡共接待了四五十家媒体的采访,自称生活已被完全打乱。

  由于凌罡发起的“个人集资建房”自本报调查刊发后,在业内引起了很大反响,那么时隔一个月,这一“壮举”近况如何?

  1月10日,本报记者来到于凌罡家里,看到不足70平方米的两居室里聚集了两三拨人,一拨是前来咨询合作建房事宜的,另一拨是已报名参加了合作建房,希望能对一些相关法律及政策问题做进一步了解;还有一拨是合作建房的志愿者,这些志愿者一般全天守候在于凌罡家中,帮忙接听来访者电话,同时负责接待新加入的“同志”。于凌罡本人则正与律师研究有关合作的法律问题,一边谈一边还要接听来访者的电话。其身旁的电脑一直开着,以备随时收发邮件。

  于凌罡告诉记者,自合作建房之事见诸报端后,他的生活被完全打乱,几乎已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每天都被媒体记者与各种对合作建房感兴趣的来访者及电话所包围,截止到1月10日,于凌罡已先后接受了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经济参考报》等多家平面媒体及焦点房地网、新浪房产网等多家网络媒体和大量外地媒体等共四五十家媒体的采访。

  于凌罡称,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中央电视台在某天午夜重播了关于合作建楼的报道,播完已是夜里两点多,家里的电话就开始响个不断,他一直接到凌晨四点多,生活已完全被打乱。

  由于目前来电及来访者太多,于凌罡在家里安排了一个专门负责帮他接听电话的志愿者。记者在于凌罡家里不到20分钟,就见这位志愿者共接听了7个电话。这位志愿者告诉记者,现在每天来电数量在100个左右,基本都是看了报道后对合作建房感兴趣,想进一步了解情况的普通市民,有些很快就报名参与了合作建房。

  于此同时,此事对业内的震动也很大,继于凌罡个人集资建房之后,又有开发商对合作建房表示出极大的兴趣,目前北京已出现首例开发商集资建房的案例。

  已组建4个工作组15日启动合作计划

  参与者来自社会各界,其中房地产专业人士占六七成;于凌罡下一步工作重点是制定一份合作合同,并注册一家法人机构。

  于凌罡告诉记者,目前合建房进展很顺利,现已成功组建了四个小组,包括行政组、财务组、法律组及工程组,并准备于1月15日召开合作建房联盟成立大会,正式组建合作队伍。

  当问及截至目前的报名人数时?于凌罡称已有500人左右报名参加,这些参加者有外地大学生的家长,也有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专业人士,包括房地产技术工程师、房地产律师等。而在报名参加的志愿者当中,曾经从事过房地产开发的人约占总参与人数的六七成。于凌罡称,这些人比普通参与者更明白合作建房的可行性和优势,未来对合作建房肯定能发挥出积极作用。

  于凌罡称,目前财务组、工程组、法律组均已展开工作。1月9日,法律组组长孟宪生为北京市仁合律师事所合伙人资深律师,现在他已召集仁和律师事务所、兆中律师事务所、京华律师事务所及德润律师事务所共9名专业律师组成的课题组,就合作建房的有关法律问题和法律风险控制进行了探讨,一致决定成立一个项目组,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拿出一份有价值的法律分析报告。

  同时法律组还制定出具体工作流程:首先组建一个松散的非法人团体,共同探讨合作建房的有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一个由数名法律、技术、经济、财务等领域的专业人士组成的专业团队,制定各种规则、协议及制度等,同时筹备建立合作建房的运作机构。

  据孟宪生介绍,他们还将考虑组建社团法人或非企业民办单位法人。孟宪生称,无论组建哪一类法人应当说都没有法律、法规障碍,但还是要全面考虑通过主管部门的许可。有些问题还要和主管部门进行咨询及协调后再确定。此外,他们还将委托房地产开发企业或项目公司具体运作项目,由参与者或原运作机构进行物业管理。

  于凌罡表示,从1月15日开始,各个小组将开始高速运转,正式启动合作建房工程。于凌罡还透露,他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首先是制定一份尽可能完善的合作合同,目前合同已由律师帮助起草并正在修改完善;第二件事是打算注册一家法人机构,计划将在春节前后着手进行。于凌罡告诉记者,除了看好霄云桥附近的那块地外,最近还有不少土地方正与他接洽,同时他们也已和有关政府部门进行了正式接触,就目前来看,进展非常顺利。

  参与者说法

  “通过完善制度规避风险”

  孟宪生作为于凌罡合作建房法律组的组长,就如何规范个人集资建房有可能遭遇的风险提出自己的看法。

  他称,就目前来看,于凌罡这件事由于公众关注度较高,吸纳合作建房的参与者应该不成问题。关键问题是如何通过制度确保资金安全通过信托计划,同时将合作建房资金独立于运作机构。

  “合作建房能帮我圆了城里居住梦”

  参加合作建房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硕士朱汉夫对记者说,城里四环以内没有五六十万元是买不到两居室的,所以目前最合适的途径就是参与合作建房。“它能帮我圆了在城里居住的梦想。”朱汉夫称,他会按规定先交15万元,其余的20多万元到银行贷款。

  朱汉夫还表示,他对合作建房非常有信心,希望能成功,但同时又担心成功了之后,会有大批人跟风都搞合作建房,不利于市场的发展。

  依靠完整的实现方案保证事情顺利进行

  记者: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深圳、上海等地也曾出现过个人集资建房的案例,但都没能成功,你认为从中可以吸取哪些教训?

  于凌罡:上海的集资建房听说有两拨,一拨是海归派搞的,一拨是几个年轻人搞的。

  据媒体报道,上海个人集资建房只存活了短短7天。由于了解不深,我不想做过多评论。

  深圳个人集资建房的事我略有耳闻,听说是违章建房,和违法占用土地资源有关,这与我们做的不是一回事。

  记者:同为“圈里人”,你能否分析一下这两个案例失败的原因?

  于凌罡:我曾说过集资建房有三个风险,首先是政策风险,其次是贷款风险,最后是管理风险。政策风险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上海的问题,我估计是在土地购买上想取巧,最后导致失败,而深圳的问题,则应该是没有如数支付土地费用,属于违章建筑。

  记者:从你的角度来看,应该如何有效避免以前集资建房遇到的问题。

  于凌罡:首先我们对房产价值的阐述较准确,那就是:房产价值=房产的货币价值+自主的物业服务+丰厚的底商收益。这就使得我们的团队更团结,合作者从追求上比他们高了一层境界。

  其次,我们的运作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且有一整套完整的实现方法,那就是分次定向转账制度。在这个制度管理下,实现了账目透明和非营利,还实现了参与者的审核权、人事权及户型自主权,并通过财务转账制度实现了先审计、后转账,同时还在律师的帮助下制定了信托资金管理方案。这使我们的工作已不仅仅是集资,而是合作,与以前的个人集资有本质的区别。

  记者:但总的来说,这仍属于个人集资建房,那么你是通过什么办法取得这么多参与者的信任?

  于凌罡:我们计划建立“预审计制度”,资金在转账前要先经过9天的财务审计,加盖审计章才可以转账。最大限度地保证出资人的资金安全。

  而且通过信托的引入,在法律上保证了出资人的出资安全。

  准备充分后就不怕克服不了“小困难”

  记者:目前遇到过哪些困难?

  于凌罡:我们现在走的是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所以也会经历一些常人难以经历的困难。当然,我还是那句老话,我们最大的困难,其实就是在准备充分的前提下,花时间去解决每一个小困难,只要脚踏实地做事,相信一切都会迎刃而解的。

  记者:对于这些“小困难”?你们是怎么克服的?

  于凌罡:解决和克服困难,靠的是我们充分的前期准备和规范、符合政策及国家利益的操作模式,更是靠我们这个不断壮大起来的精英团队。

  在我们的团队里,有一半以上的人来自房地产行业,很多人有很丰富的开发经验,还有来自银行、金融、法律、行政、IT等各个行业的优秀人才,大家群策群力,一定可以解决我们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吴海花本版摄影/本报记者王贵彬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