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伊琳 马斌
2004年末,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下称“温州人民银行”)完成了一份心血之作。在这份调查报告中,被舆论热谈的温州民间资本被撩开了神秘的面纱。报告的名称为《温州民间资本的发展与引导研究》。
2004年初,温州人民银行组成调查课题组,历时近一年,对当地民间资本进行了一次全面摸底,民间资本的规模、构成、投资走向等以往不甚熟知的数据,终于可以了然于胸。
根据这份报告,截至2003年末,温州辖区内民间资本存量约2770亿元,其中货币资本约占35%,实物固定资本占42%,实物流动资本占23%。
温州人民银行在调查中发现,1999至2003年之间,温州当地资本积累呈现加速态势———不仅资本总量逐年扩大,年度资本增量规模也逐年提高,后者由2000年的180亿元增加到2003年420亿元。同期,资本年积累率也在飙升,年增幅由11%左右上升到18%。
在规模膨胀的同时,温州民间资本的构成相对稳定。各年度货币资本、实物固定资本和实物流动资本的比例关系大体为3.5∶4∶2.5。如果要找出其中变化的话,那就是在1999~2003年间,温州民间资本总量中,货币资本占比有所提高,实物流动资本占比下降,而体现资本有机构成的固定资本占比相对平稳。“这表明资本流动性增强,多样化投资趋于活跃,也暗示着资本和实业相对有所脱节。”
报告指出,温州民间资本在经历过从商业资本为主发展到工业资本为主的阶段之后,已经初露金融资本之端倪,主要表现在城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中的民营化、农信社体制改革中农村民营企业和业主的投资入股,以及纯粹由民间资本组建财团的出现等。
虽然民间资本参与的实体跨越个体工商户到股份合作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多种形态,但以自有资本扩张为主、以借贷资本为辅的融资格局没有改变。
调查发现,民营企业在发展中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内源融资”的制度安排,即企业对于股东资本投入的回报,也如同对外借款一样定期给付利息。
与借款不同之处在于,对股东资本投入的“利息”回报并非刚性,而是仅在企业盈利的条件下才得到支付,并且一般不能在应税所得中扣除。报告认为:“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年终分红变得无关紧要,如果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利息之外的盈余一般都被留在企业之中,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内源资金。”
温州人民银行发现,当地大规模的集资、高利贷和间接借贷等非理性化的借贷方式目前正逐步走向消亡。
该行相关人士分析,温州民间借贷形成了一套不同于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机制。具体表现为,民间借贷的风险防范并不依赖抵押或担保,这实际上使放贷人对资金风险防范更敏感。民间借贷资金一般用于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但借贷主体往往不是企业,而是作为业主的个人。借贷主体的个人化使债权关系清晰,从而利于风险损失的补救。
《21世纪经济报道》
《市场报》 (2005年01月14日 第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