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钟银燕 互联网泡沫沉寂之后,在慢慢复苏的过程中,各种电子商务平台朝着更理性的方向快速发展,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从红极一时的B2C模式亿国,优秀的C2C易趣、淘宝,到名气卓越的B2B阿里巴巴,以及刚推出买卖通就获得百万注册用户慧聪网的发展速度,无不见证了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B2B是电子商务发展重点
电子商务已成为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同时也是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平台,成为内贸和外贸融合的现实平台。而目前电子商务发展的真正突破是B2B的电子商务,即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在上下游企业之间从事的网络商务活动,不仅是网络经济的基础,同时也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重点。
有关报告指出,电子商务的增长主要受到B2B的影响,而不是B2C。目前,B2B在整个电子商务活动中占到了87%,在2004年全球B2B电子商务将创造2.776万亿美元的利润。而B2C与C2C加起来也不过占整个电子商务市场份额的13%。在中国,随着Internet的进一步成熟,B2B电子商务都是以高达120%的速度在增长。
中国的企业,大多企业以生产加工为主,由于地大物博,跨地域的限制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B2B的适时出现,不但解决了这一问题,而且为企业节约了不少的市场拓展成本。据统计,全球每年因为B2B的出现至少节约了100亿美元的成本开支,这对于企业来说节约成本无疑是一个利好的消息。所以在电子商务发展中,B2B才是重点与主流。
B2B市场上的成功模式
阿里巴巴无疑是中国最成功B2B模式,它因江浙一带中小企业对外贸业务日益扩大的需求而获得发展机遇。在许多人的眼里,阿里巴巴不仅是B2B的象征,也已成为中国B2B的代名词。阿里巴巴的B2B是一种成功的模式,可以说是中国B2B领域成功模式的开创者。它从一个没有任何贸易经验的公司经过5年的发展,迅速成长为国内B2B领域的领导品牌,这的确与其在这一领域正确的经营思路或模式是密不可分的。
如果说阿里巴巴起初是一家定位于网上贸易的B2B服务商的话,慧聪网则凭借其多年的资讯服务所积累的客户基础,以及对国内客户需求的了解,迅速建立了自己的网上交易平台。就目前整体状况而言,慧聪网仍在尝试将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整合进入这一平台。
慧聪网和阿里巴巴都代表了国内B2B服务领域的发展思路,而由于国内该领域仍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对于两家企业而言,目前更应努力做到的是如何将B2B市场的蛋糕首先做大,为中国的B2B领域,探索更具生命力的发展思路。
B2B线上与线下走向融合
从网络泡沫概念的出现开始,B2B一度也遭受怀疑,单纯的一个在网络上的交易平台总给人一种像空中楼阁的感觉。只有线上的服务,没有线下的支持,B2B的发展总存在许多的不确定因素。在提供服务方面,阿里巴巴服务仍然以线上为主,线下的服务很少。
慧聪网的前身是做行业资讯,在及时推出买卖通交易平台时,也必然带来许多传统服务。就B2B市场的发展而言,在不久的将来,交易平台的提供者也许还要提供市场调研、行业商情、资讯大全等更多的线下服务。目前在中国,只有30%的中小企业会使用互联网来做交易,即便是这30%也不可能完全依靠网络的信息来做交易,因此线下服务是未来B2B发展的大方向之一。毕竟互联网上的信息之充分与快速是线下所无法比拟的,这种线下与线上的融合或可带来B2B原来服务的一些变革。
竞争推动B2B市场的发展
尽管阿里巴巴核心业务是外贸,慧聪网的核心业务是内务,但由于网络无界限的特点,多多少少又会有一些客户重合,而形成竞争。这种竞争自然引发了B2B市场的竞争。这种竞争以前也并非没有,只是在阿里巴巴面前,诸多B2B小网站根本不能与之抗衡,而上市企业慧聪网的出现,自然引发了实力相当的两家企业在中国B2B市场的决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缺乏竞争的中国B2B市场,一方面在内贸与外贸服务出现不均衡,导致线上、线下服务融合过程发展缓慢。另一方面,如果完全依靠用户的推动,而不是在技术、观念上予以突破,那么中国的B2B市场只是在完善,并没有发展。
慧聪网给中国B2B市场注入了发展新理念,如线下与客户面对面沟通的服务、慧聪商情、市场调研等等。如果阿里巴巴借鉴其中的一些服务,并将这种服务加以推广,那么中国的B2B将有实质性的进步。
不可否认,会有一种观点认为阿里巴巴与慧聪网表面上是竞争对手,一旦双方互相借鉴对方优势为己用,最终形成一个共识的行业标准,在资金、服务、品牌等多个方面形成市场进入壁垒,反而可能会阻碍B2B市场的发展。但是无论如何,慧聪网为国内B2B领域带来了更多的整体资讯服务,中国B2B市场全新竞争局面也将不可避免地被掀开,慧聪网的介入令中国B2B市场在2004年以后充满了变数。
据专业调查公司估计,全球B2B的市场交易量在2004年将达到2700亿美元。而相关资料也显示,中国B2B市场还将继续保持120%以上的速度增长。那在2005年中国的B2B市场又将由谁主宰呢?我们将拭目以待。
《市场报》 (2004年12月28日 第二十五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