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 陈军 摄
“禁鲜令”扼杀本土奶业?
背后是否有利益集团主导,地方奶协称将吁请调查
近段时间,奶业界有关“鲜”字的争论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12月6日,八个地方奶协进京声讨“禁鲜令”,继而上书国家质检总局等有关部门请求修改关于“鲜奶”的定义。
17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在京召开2004年第二次年会。有媒体报道说,该协会及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在会上均表态说:“禁鲜令”是国家公布的标准,必须强制执行。
此消息经媒体报道后,业界一片哗然,上海、
广东等地方奶协多位专家更是忧心忡忡。昨日,他们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一致认为,“禁鲜令”不但会使巴氏奶在市场上节节败退;更重要的是,它还将给中国奶业带来灭顶之灾。
本土奶业面临灭顶之灾?
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奶业协会的杜秉华就参与了上海乳制品中心的建设,是奶业界的老权威。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鲜奶之争其实并不是简单的“鲜”字之争。
他说,今年是中国加入WTO的第三年,由于关税下降,用国外奶粉加水勾兑后的复原乳成本现只有1.5—1.6元/公斤,而收购生奶价格却在2元/公斤以上。“禁鲜令”混淆鲜奶与生奶的定义,从立法上根本否定了复原奶与直接生奶加工的区别,而且对广大消费者宣传所有的液态奶产品营养价值都是一样的。如果“禁鲜令”执行下去,哪个乳品加工企业还会去收购高价的生奶,再去做吃力不讨好的巴氏消毒奶呢?他认为,到时,奶业的优质原料生乳的出路就被堵死了。
杜秉华告诉记者,去年9月24日发布的《鲜乳卫生标准》中还隐藏着另一道“封杀令”:原料乳中不得检出致病菌。他认为,奶牛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致病菌自然散布在环境的角角落落。执行这一规定,中国现有的98%以上的原料乳都将被判为不合格,进而被强制消灭。这将关系到中国奶业的生死存亡。
鲜乳概念被偷梁换柱
杜秉华甚至认为,可能有人在编制国家标准时,有计划地偷梁换柱。
他补充说,去年9月24日发布的《鲜乳卫生标准》,已将“生原乳”错写成“鲜乳”,这有悖于在1977年发布的“新鲜生牛乳”标准,同时也有悖于国际标准。今年8月出版的《食品标签国家标准实施指南》继续如此演绎液态奶产品的新定义:用生牛乳或复原乳作为原料而加工产品,都是法定等同的。如果“禁鲜令”强制执行之后,《鲜乳卫生标准》也同时强制执行,那么中国奶业到时没有任何退路可走。
对“禁鲜令”会给中国奶牛业带来灭顶之灾的观点,上海奶业协会秘书长顾佳升表示认同。他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指南》中规定巴氏奶是以原奶或复原奶为原料,这为洋奶粉敞开大门。与此同时,尽力抹杀原奶和复原奶,巴氏奶和灭菌奶的客观区别,是混淆消费者视听。此外,《鲜奶卫生标准》又要求原奶不得有致病菌,是把中国奶业置于死地。这三点联系起来,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洋奶粉大行其道,本土奶业却随着鲜奶的节节败退而被置于死地。
将吁请调查标准制定者
对于上海奶业协会有关负责的看法,广东省奶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坚决支持,并称必要时将请全国人大调查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出台“禁鲜令”及系列标准的背景。
省奶业协会副会长王丁棉表示,如果“禁鲜令”没有经过修改而强制执行,最终受害的将是中国奶农和中国消费者,因此,奶业协会将为“鲜”字抗争到底。国家标准的编写是否是受到了利益集团的影响,是否有计划地偷换概念,现在还只是猜测。可以肯定的是,这几部标准出台前,上海、广东等地方奶协和企业都没有收到征求意见的通知。
据王丁棉透露,现地方奶协已达成一致意见:如果编写单位坚持己见,他们将请求全国人大出面,调查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背景,调查到底是否有利益集团在背后暗中操作。
本报记者 李有祥
背景
国家质监局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食品标签国家标准实施指南》规定:凡是加工食品就不存在“鲜”,凡是加热过的食品,其标签上一律禁止使用“鲜”字。也就是说,不论是常温奶,还是巴氏杀菌奶,都将作别“鲜”字标识。这项规定将于明年10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来源:南方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