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势造英雄:谁来担纲国有资产重组重任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0日 09:00 中国经济时报 | |||||||||
本报记者 谢宝康 邹建锋 陈宏伟 国资新体制的“载体” 2004年国庆前夕,“新体制下国有投资控股公司的运行模式”研究课题评审研讨会在北京苏源锦江饭店举行。来自国家发改委、国资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国家开发投资
“这个课题是国资委2003年的重点研究课题,国资委领导对课题非常重视。从2003年8月份开始启动,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开了五次研讨会,进行了两次大的修改。”课题组副组长、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新型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必将对投资控股公司运作模式给予特殊关注,必将对投资控股公司寄予厚望。”在课题报告中,记者看到了对国有投资控股公司的如此评价。 仔细阅读课题报告,我们能够感受到国资委对国有投资控股公司的定位和期望: “目前,国资委负责监管的186家中央企业资产和经营状况参差不齐,规模大的资产总量超过1万亿元,小的资产不到1亿元。一些中央企业举足轻重,处于行业排头兵位置,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一些已失去行业主导地位,处于竞争劣势。 “虽然国资委承担着国有经济营运义务,是实施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主体,但其不具备市场中资本经营功能。因此,国资委在具体实施战略性调整的市场化运作中,必须借助具有资本经营功能的市场‘载体’来完成。目前186家中央企业中,可以依赖和适宜充当‘载体’的,是强势产业集团和投资控股公司。 “相对于强势产业集团,投资控股公司——特别是强势投资控股公司,其优势不在于产业经营,而在于股权(或产权)经营,其核心竞争力集中于资本经营。与国有产业控股公司不同在于,国有投资控股公司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中,可以着眼于国民经济的整体产业,而不局限于某一个具体的产业,而且具有阶段性持股的资产流动性特征。 “正由于投资控股公司具有这种有别于产业集团,涉足领域更宽,更具有灵活性和对产业发展的敏感嗅觉,以及资本经营的娴熟技艺,同产业集团相比,更适合于作为新体制的‘载体’,担纲国有资产布局和结构调整的具体运作。” 在研讨会上,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副局长白英姿说:“很希望有几个投资控股公司能够真正承担起资本运作的功能。我们非常赞成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搞个试点,先行一步进行一些探索。” 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总裁王会生说:“我们已经向国资委打了报告,希望在结构调整,包括改制过程中,国家开发投资公司能为国资委做一些工作。” 据消息人士透露,国资委副主任邵宁不止一次表示,如果能有几家强势的投资控股公司来协助国资委进行结构调整,很多问题就好办多了。 国有经济调整之困 据有关资料统计,到2002年底,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有4.19万户,国有中小企业共有14.9万户。 尽管企业数量分别比1995年下降了46%和39.2%,但从总体上看,国有经济仍然分布散乱,在一些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竞争比较激烈、国有经济又不具备优势的行业和领域,比如加工工业和一般竞争性服务行业,国有经济还没有实现完全退出。 在股权比重上,国有经济在许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包括上市公司中比重过大,这既不利于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也不利于很好地实现同股同权、同股同利。 在企业规模上,国有企业普遍规模偏小,资产质量不佳。据统计,截至2002年底,9436户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企业净资产为5.26万亿元,销售收入为5.69万亿元,平均每户企业净资产为5.58亿元,销售收入为6.03亿元。 这不是一组值得骄傲的数据。因为《财富》杂志公布的2002年世界500强中,美国、欧洲、日本占据了81%,而我国(内地)只有11家,仅占2%。 截至2003年底,国资委负责监管的中央企业资产总量为8.1万亿元,净资产3.5万亿元,销售收入4.3万亿元,利税6259亿元,分布在国民经济26个行业,总计约899万人,可谓资产庞大、分布广泛。 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国有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影响到国有经济主导地位作用的发挥,也影响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 国资委重任在肩 2003年初,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同年5月,国务院颁布实施《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从法律上明确了国资委的职责、权利和义务。 国资委成立和《条例》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按照《条例》,新型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具有两个鲜明的时代特征:一个是国有资产监管,一个是国有经济营运。 这意味着国资委在代表国家行使出资人职责的同时,还要代表国家履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义务。作为国有经济营运主体,国资委在国有经济营运中,必须有创新性,其着力强调的是: 国有经济营运的重点是国有资产产权的流动性,通过产权流动实现国有资产优化配置,提高国有经济整体实力。 国有经济营运的方向是向涉及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点行业和关键性领域集中,有所为有所不为,改变行业分布过多、过散的现状,积极地从一些国有经济失去优势的领域退出,真正发挥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营运的最终效果如何,体现在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带动力和影响力,以及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国有经济调整绝不是消极退缩,而是要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应有的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国有经济营运改变了过去改革中强调搞好具体的一个国有企业的思路,而是站在搞好整体国有经济的层面,从粗放式的国有资产管理走向集约式的管理模式,从战略的高度思考和实施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 专家指出,国务院赋予国资委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任务绝不局限于目前186家中央企业所从事的经营领域,因此,绝不是中央企业内部简单调整的问题,而是要把眼光放到国际竞争大环境,要从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高度去完成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重任。 试水“淡马锡”模式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2004年6月赴新加坡考察新加坡淡马锡投资控股公司的消息,令业界人士产生很多想象空间。 这家在国际上纵横驰骋了30多年的公司可谓大名鼎鼎。但是很多人并没有注意到,它是新加坡的一家“国有投资控股公司”,由新加坡财政部独资拥有。 据介绍,新加坡淡马锡投资控股公司是于1974年根据《新加坡公司法》组建的一家国有独资控股公司。拥有20家大型“与政府有联系的企业”的股份,占新加坡GDP的12%,其中有12家企业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上市,约占市值的20%,包括发展集团、海皇轮船等。 据悉,在我国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施一周年之际,国资监管部门和有关企业正在研究借鉴新加坡“淡马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并将其资产运作和管理方式移植到国有投资控股公司中来。 有关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以及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新的关键时期。国资委的成立已经为预期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体制平台,与此同时,还需要一个新加坡“淡马锡”式的具体实施运作的企业主体平台与之相适应。 中国投资协会国有投资公司专业委员会会长、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总裁王会生说: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一个淡马锡控股足以承担起“代表政府持有并管理在国内外各大企业的投资”的职能。而中国太大了,一个“淡马锡”显然不够;只有营造一批“淡马锡”模式的政府投资控股公司,才能更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