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业:后配额时代何去何从
纺织服装业离取消配额只有10多天了,在贸易自由化的巨大商机后面也潜伏着危机。记者从第二届深圳国际时装周上获悉,国外服装企业正加快收购我国服装生产企业或与其合作,试图控制上游产业链。
在女装名镇广东虎门,记者了解到,11月举行的交易会前期,欧美、东南亚等越来越多的服装商会、服装企业的决策者前来参观,寻求合作机会,批量、人数是前几届交易会没有出现过的。
虎门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谭志强说,在后配额时代,我国企业将面对更多国外服装企业竞争的压力。
发展面临四大问题
原纺织工业部副部长王曾敬认为,服装业发展面临几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盈利空间缩小。我国服装出口价格连续6年下跌,直到去年底才开始有所回升,而这一回升是在生产成本上升、商务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综合因素下出现的。
行业繁荣与亏损企业增多并存。亏损和濒临亏损的企业有所增加,占行业总数的20%左右。企业间的产品质量水平参差不齐,一些企业的产品质量不稳定。从质检总局2004年对10个省、市的77家企业的77种女装产品的质量抽查情况来看,产品抽样合格率只有70%。
服装产品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堪忧。名牌产品的模仿、抄袭、假冒伪劣现象相当严重。
出口受制,贸易摩擦越来越多。比如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的升级战:2003年4月,美国商务部制定有关申请设立“特别保障措施”的受理程序;2003年11月17日,美国决定对中国产针织布、胸罩和袍服三类产品实施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2004年6月28日,美纺织业界向美商务部提出了要求从中国进口的袜子产品采取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的申请。欧盟亦将紧随美国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进行限制。
高密度“踩点”中国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说,后配额时代国际贸易保护的大棒会频频举起;CEPA实施进入新一年,零关税商场在内地会越来越多;国内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等等,这些因素对我国服装业是个严峻的考验。
到2010年,美国80%的纺织品与成衣进口将来自中国,这种预测触动了许多美国生产商和销售商的神经。记者了解到,最近两个月来,美国服装界人士正高密度进入中国“踩点”考察,希望收购我国的服装生产企业或与其合作,试图加强控制产业链的上游。
就中国女装生产基地广东虎门而言,先是加州服装商会及服装企业来考察,接着是纽约市服装商会会长带领10多位服装企业和商家来访。在交易会前夕,全美服装鞋业协会的总裁、副总裁率服装企业和商家深入个别企业了解情况。
据中国服装协会女装专业委员会调查,目前国内高端市场几乎全被国外品牌所占领,走出国门的国内品牌很少。中国商业联合会副秘书长、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副主任王耀指出,国内女装品牌带有强烈的区域色彩,还没有一个能在全国形成规模和影响。
然而,越来越多的国外(境外)品牌已开始向我国市场“渗透”。今年以来,意大利的阿玛尼在上海外滩开了一间面积达11150平方米的旗舰店,世界级名牌路易威登服装系列首次登陆中国。香港著名品牌鳄鱼恤改变以往着力发展男装系列的做法,今年推出女装系列,主攻内地市场。韩国、日本和欧洲品牌也纷纷盯住了我国10多亿人口的庞大服装消费市场。
开拓多元化市场
以2005年取消配额为契机,目前正涌动着国外品牌直接进军我国中高档市场、我国中低档产品直接进军国际市场的两大潮流。蒋衡杰认为,国外企业将在中国找到商机,国内一些缺乏规模、缺乏原创力、不了解贸易规则的小型纺织服装企业将被淘汰出局。
蒋衡杰表示,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服装出口国,曾遭受长时间的歧视性待遇,在后配额时代,会出现对设限地区出口短期释放现象。但配额市场只占到出口总额的20%至25%,开拓多元化市场和应对国外品牌的渗透更重要。
王曾敬则认为,应对这一多变的市场形势,目前服装行业应着重四个转变:
努力从“制造业”时代向“后制造业”时代发展。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了后制造业时代,他们重开发、重设计、重市场、重品牌。我们不能不制造,应有制造业,但也应该有制造业之后的东西。
从跟进型向创新型发展。女装企业大多从引进、模仿起家,这是发挥后发效应的基础,但是必须有所变化,长期跟进不是出路,必须不断创新,要在形成高知识比重的结构和机制上多下功夫。
从常态型向生态型发展。目前服装生产企业大多是高能耗、高排污、高噪音、纤维难回收的,要考虑做到把纺织纤维像纸张那样脱墨回收。
从传统型向现代型发展。主要是在企业营销模式、产业构成、治理结构等方面有大的突破,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基础上以变应变、以变治变。
文/新华社记者
作者:黄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