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千年瓷都的痛与梦(组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3日 08:34 经济参考报
  在“千年瓷都”的盛名之下,景德镇以其“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的传奇和千年不熄的窑火闻名世界。但是,在这千年的时空里,古老而传奇的景德镇似乎显得有些孤寂而悠远,这块由历代瓷工巧匠用智慧和汗水浇铸的瓷业金招牌,如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千年华诞,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这个陶瓷圣地重拾光荣与梦想的起点。

  产业规模:作坊还是企业?

  数以百计的民间陶瓷作坊和世代相传的手工作坊绝技已经成了景德镇近千年来一道独特的风景。成立于1884年的孙公窑就是其中的一家。其现在的传人孙同鑫经常听祖辈们谈起景德镇曾经的盛况和家族作坊的盛景。由于景德镇的陶瓷产品质量极佳,当时不仅销往南亚,甚至远涉重洋到达英国。一个精致的印泥瓷盒居然可以卖到80个银元,而当时一名普通工人的月薪也不过1个银元而已。
千年瓷都的痛与梦(组图)
景德镇瓷器正在遭遇市场冰点(本报记者 刘前刚 摄)

  孙同鑫告诉记者,“作坊最大的优势是田园式的管理能给艺人们以最大的创作空间,制作出质量最佳的产品。不过,生产这样一个售价80银元的瓷盒至少需要半个月的时间,一个作坊一年也产不了多少只。但企业就不同了。与作坊相比,企业能够集中生产,集中供给,能聚集景德镇最有名望的陶瓷专家进行科研和攻关,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景德镇的人力和技术资源优势。”

  据孙同鑫介绍,上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得几百家长期分而制瓷、分散经营的私人作坊几乎一夜间“改旗易帜”。景德镇也先后在这些小作坊的基础上,建立了被当地人称为“十大瓷厂”的国有或集体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些企业生产的数以千万计的陶瓷产品使景德镇的陶瓷技艺达到了的巅峰。

  但是,改革开放以后,主导景德镇陶瓷行业的国有陶瓷企业在体制、机制、冗员、债务等多重因素的困扰下积重难返、步履维艰。上世纪90年代,景德镇的陶瓷业曾以年仅2%的速度增长,甚至出现负增长。十大瓷厂全面亏损,并相继倒闭、破产。30万景德镇市区人口中有10万多人以瓷为生,似乎一夜间他们全都陷入困境。

  无奈之下,以孙公窑为代表的陶瓷作坊又开始重拾祖业,各种私人作坊、小工厂又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景德镇目前已有小型作坊2850家,平均注册金额不到20万元;而据当地媒体报道,现已有四五千家手工作坊散布在景德镇的各个角落。

  几千家作坊虽然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但由于缺少资金、技术和设备的支持,本已走向衰败的景德镇瓷业,更像是一盘散沙,而艺术创作这一作坊的最大优势也在激烈的竞争中渐行渐远。于是,一些粗制滥造的所谓艺术陶瓷在景德镇市场上大行其道,但价格却一落千丈。“原来一只可卖数百元的三羊开泰瓶,现在30元都可能无人问津。”孙同鑫面对景德镇作坊优势的消失痛心不已。

  尤其令人忧虑的是,正是由于景德镇陶瓷业长期停留在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上,目前全市陶瓷业年产值仅为20多亿元,在市场份额较大的日用陶瓷、建筑陶瓷和利润可观的高技术陶瓷方面涉猎很少,已远不及广东佛山、潮州等地数以百亿计的陶瓷业销售额。

  “陶瓷作坊有着无法取代的优势,但企业更适应现代化生产。”孙同鑫的儿子孙立新曾自创了新釉面艺术瓷——含章瓷,他立志要把这个传承了120年的陶瓷作坊变成一个现代化的企业。“这是产业规模发展的必然趋势。”孙立新告诉记者。

  市场观念:缺位还是越位?

  长期作为“官窑”基地,景德镇的陶瓷行业已打上了深深的“贡品文化”烙印。景德镇十大陶瓷厂的产品多数由政府采购,其中一部分还是国家领导人出访的礼品,这使景德镇国有陶瓷企业一直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工艺改造上,而忽视了市场这只无形的手。
千年瓷都的痛与梦(组图)
  图为专为迎接景德镇千年华诞制作的超大型薄胎釉口大碗“荷叶斗笠碗”,该碗碗口直径116.3厘米,高57厘米。(本报记者赵丹惠摄)

  景德镇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认为,在漫长的官窑历史中,景德镇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政府统购统销的思维定势。靠官方订货生存的景德镇瓷业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必然要走向衰落。

  据刘远长介绍,他本人的一件艺术精品在以10万元价格出售后,购买者很快就在香港的拍卖行以60多万元的高价售出;陶瓷世家的第四代传人孙立新也回忆道,“我刚卖瓷器时连价都不敢、也不会开。我原来做了一个直径40公分的青花碗,壮着胆子卖了600元,没想到买主转手就卖了6000元。”

  据有关专家介绍,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有陶瓷企业的衰落,景德镇陶瓷工业基础遭到严重破坏,而这又迅速殃及江西省陶瓷销售公司和江西省陶瓷出口公司这一内一外两大国有陶瓷销售主渠道。外销急剧萎缩,政府订单又飞了,仓库里的产品堆积如山。

  在正规销售渠道瘫痪的情况下,艺术陶瓷的巨大市场价值催生了大量的不当渠道,市场的“越位”情况又出现了,对艺术陶瓷声誉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近两年,大量来自景德镇及其周边省市的瓷商、市民、甚至农村闲散人员,在景德镇购进大量低质劣质艺术瓷,成批组团到欧、美、亚、澳十几个国家进行艺术陶瓷展销。由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陶瓷品质良莠不分,大量低质陶瓷被冠以高档艺术陶瓷的称号高价销售。随着展销活动的延续和影响面扩散,景德镇艺术陶瓷在境外的售价一路下跌。同样一个青花艺术瓷瓶,展销初期售价可达万元以上,但到后来沦落到数百元也无人问津的地步。

  此类非法展销的猖獗,不仅损害了我国艺术陶瓷的国际声誉,甚至对艺术陶瓷在国内的市场、信誉和品牌都产生了负面影响。专家认为,这恰恰是景德镇陶瓷市场不成熟的表现。

  “瓷老大”观念带来的保守落后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景德镇三次丧失产业结构调整的良机,更失去了大量的已有市场或潜在市场。在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景德镇投资2000多万元生产了当时在国内独领风骚的“三角牌”建筑用瓷,但企业经营不善最终停业,将后来发展至数以百亿计的建筑用瓷市场拱手让出;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国家投入的10亿元技改资金被“撒胡椒面”式地给了全市大小几十家经营不善的企业,到1996年,全市32家国有陶瓷企业有30家停产或部分停产,累计亏损超出4亿元,近3万陶瓷工人下岗;90年代中后期进行的“国退民进”改革,虽然解决了数以万计陶瓷工人的生计问题,但普遍分散生产和经营的现状导致当地至今都没有一家年产值上千万元的民营企业。

  制瓷工艺:沿袭还是创新?

  景德镇最近举办了首届国际陶瓷博览会,让包括景德镇陶瓷世家在内的景德镇人大开眼届。在博览会的展馆里,台湾海畅公司展出的法蓝瓷既有中国水墨的典雅,也可见西方水彩的夸张,油画的表现手法将中国陶瓷工艺的品质发挥到极致;日本、英国的陶瓷釉面光泽,造型别致,让人留恋忘返。而且这些陶瓷产商展台设计也十分考究,台湾、法国、韩国等地的参展商在展区专门租用玻璃柜,不同的展区摆放着不同的瓷器,阐述着不同的主题,精美的瓷器在柔和的灯光辉映下熠熠生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多数景德镇陶瓷企业仍以传统的青花瓷器和原始的货架陈列方式参展,各种瓷器、陶艺制品密密麻麻地摆满了货架,货架下还摆放着备展的瓷器,展区显得拥挤不堪;本是陶瓷展销,没想到本地的一些企业还在展厅内摆放着项链、珍珠等日用首饰。

  摆在家门的擂台让景德镇人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国外的瓷器作品造型多变,重视包装,而我们的瓷器多少年了,还是一幅老面孔。”孙立新、王采这些陶瓷世家的传人都不约而同地发出感慨,“与其它地方的陶瓷产品一对比,我们的差距真是太明显了。”

  孙公窑一年新开发设计产品200多种,“这相当于我原来在国营瓷厂时期几年的设计总量。”孙同鑫告诉记者,但即便如此,这与国内发达产瓷区都无法相比。在广东潮州,一个厂就有2万多个花色品种,而统计资料显示,景德镇一个时期全部的花色品种可能还比不上那里的一个企业。
千年瓷都的痛与梦(组图)
  图为景德镇的老艺人正在用最原始的方式制作陶瓷。(本报记者 章武 摄)

  景德镇人在自省,作坊间生产的依然是景德镇千年来引以为豪的艺术陈设瓷,但缺乏创新。坊间的产品大多数是传统的器型、釉色、纹饰。而学院派人士的新作品一旦曝光,立即成为竞相仿制的对象。大量雷同的产品,使产品的价格到了肉搏血拼的程度。刘远长大师曾创作过的艺术作品哈哈罗汉,竟被景德镇当地作坊仿冒了数以十万计,有人笑称,“一个哈哈罗汉就能让一大批仿制作坊乐得合不拢嘴。”

  景德镇的陶瓷世家张松茂也是陶瓷仿冒的受害者。他认为,瓷都光环下的景德镇瓷业,因机制等方面的因素,瓷业规模不大,技术创新不足。建筑陶瓷、日用陶瓷以及工业用瓷与国内其他产瓷区相比已没有了优势。支撑着景德镇瓷都地位的陈设艺术瓷,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市场上大肆仿冒和盗用景德镇陶瓷外观设计、知名商标和名人名作等个案常有发生,大量仿冒、假冒景德镇名人名作充斥着陶瓷市场,这极大地损害了景瓷在公众中的声誉,危及着瓷都的地位。

  在这次瓷博会上,景德镇当地一家陶瓷作坊居然将仿冒国外一家品牌的产品公开展销,让这家国外企业震惊的同时,也让景德镇本地官员尴尬不已。“创新力不足,成为景德镇继续发展的硬伤。”

  其时,景德镇并不缺乏创新的人才,景德镇拥有世界上任何一个产瓷区所不具备的、完善的科研教育体系,是支持世界陶瓷产业发展的重要培训基地。景德镇每年要培养近万名各种层次的陶瓷专业人才。中国唯一的综合性陶瓷高等学府——景德镇陶瓷学院,每年向海内外各大产瓷区输送数以千计的陶瓷艺术和技术专业人才。

  “景德镇大量陶瓷专业人才正在外流。”王采对景德镇的后继人才问题表示忧虑。他告诉记者,在佛山、唐山、潮州等其他产瓷区,有着上万名景德镇流失出去的陶瓷专业人才,景德镇本地的陶瓷产业似乎有逐渐淡出的趋势。王采非常担心地谈起自己家族的瓷业人才情况,他这一代多在陶瓷领域有所建树,但他们下一代至今还没有哪一位对陶瓷表示出强烈的兴趣。“我只能寄希望于下两代了。”王采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瓷都风波:尴尬还是机遇?

  中国历史上有几大产瓷区,由于战乱频繁相继被毁。而景德镇却因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了一个几乎未遭战争破坏而完好保留下来的瓷都。但近一年多来,除景德镇外,民间又评出了7个“瓷都”。

  虽然社会上更多地认为这是一场闹剧,认为评都标准缺乏说服力,评选部门也没有权威性,但接二连三的“封都”风波却使景德镇的尴尬难以掩饰。

  有关资料显示,被誉为景德镇立市之本、称都之源的全市陶瓷业,目前年产值约20多亿元,仅占全市GDP的14%至16%;而近年福建德化、广东潮州等地陶瓷业发展日新月异,2003年,拥有1万多家陶瓷企业的潮州陶瓷业销售额达到116.8亿元。

  数据还显示,中国建筑卫生陶瓷产量自1993年起连续10年居世界第一位,建筑陶瓷的产量超过世界总产量的40%,卫生陶瓷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近30%,2003年产业产值超过1500亿元,产品出口额达7.4亿美元。然而这组数据里,景德镇的贡献是微薄的,占全国陶瓷产量1/2、全世界陶瓷产量1/4的是广东佛山市。

  尽管景德镇的历史是辉煌的,仅在1620年至1657年之间,景德镇就有约300万件瓷器运往欧洲。但如今,景德镇陶瓷年出口额约2000多万美元,还不如国内其它产瓷区一家大型民营企业。与另一个所谓的中国瓷都潮州相比,潮州陶瓷年产值156亿元;去年的出口额是6.43亿美元;潮州陶瓷业实行完全现代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没有国营企业,同时又打破了家族制的运作模式;潮州人敢于创新,将日用陶瓷艺术化,将艺术陶瓷日用化。

  “当然,任何一个产业都有兴衰的时间。十几年的落后,绝不会代表永远的落后。”景德镇正视到这个差距,但他们更认识到陶瓷在景德镇流传千年所蕴含的浓厚底蕴和优势。为了挽救景德镇陶瓷业的颓势,景德镇开始探询按照国际、国内陶瓷市场的游戏规则组织自己的陶瓷开发、生产和销售活动。

  千年瓷都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涅槃”。在景德镇置镇千年之际,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在景德镇建设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此基础上,科技部还与江西省达成了协议,共同建首座国家陶瓷科技城,将景德镇建设成为全国陶瓷“教育、科研、产业、流通”四大基地。江西省政府和景德镇市政府决心抓住这次重大机遇,重组陶瓷科研、教学、产业资源,推进机制体制创新。

  景德镇还谋划通过引进外来资本和扶持本地企业的方式保持传统工艺陶瓷优势,同时优化整合所有的科教资源和产业资源,强化日用陶瓷生产,并抢占高新技术陶瓷这个陶瓷行业的“制高点”,打造若干个具有竞争优势的陶瓷企业及相关新兴产业群,探索一条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陶瓷传统产业的新路。目前,台湾海畅、台达等多家企业进入景德镇投资办厂。海畅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立恒接受采访时表示,海畅在景德镇投资3000万美元兴建的工厂将于明年6月投入生产。预计这个生产高新陶瓷材料和日用陶瓷的工厂每年的产值将达到6000万美元。

  在吸引外资的同时,景德镇政府近日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了针对100家中小陶瓷企业的优惠贷款项目,致力于解决长期困扰景德镇民营陶瓷经济发展的融资困难。

  “是挑战,更是机遇。”景德镇一位政府官员在非正式场合向记者表示,景德镇当前最重要的不是与别人争“瓷都”,而是踏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重振瓷都雄风”。

  作者:张敏 李兴文

  (来源:经济参考报)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