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货商为何被商场封了“穴道”(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3日 08:34 经济参考报 | ||||||||||
超市的重重克扣、盘剥,使得供货行业的利润微薄,近两年沈阳市的供货商数量以超过15%的速度减少,整个行业岌岌可危。 超市“猝死”的埋单者 辽宁三和百货有限公司一夜之间关门了!这对于附近的居民来说,不过是多了个茶余饭后的话题;可对于300多名像陈维国这样的供货商来说,却无疑是平地里的一声惊雷:超市3个多月没有结款,另有4万元货款不知道还有没有收回的希望。 陈维国说:“现在200万元就可以开个超市,平时靠拖欠货款维持经营,经营不善就关门大吉。像三和百货积欠的货款就不下500万元,纯粹就是‘包赚不亏’的买卖。可对于我们来说,血汗钱就此打了水漂,到哪里讲理?” 辽宁三和百货有限公司总营业面积近3万平方米,由吉林吉富特种钢有限公司拥有99%的股份。今年10月28日,吉林吉富特种钢有限公司突然贴出通知,宣布三和百货即将停止营业,并告知其供货商尽快撤货。 闻讯赶来的供货商们很快发现,公司的财务人员、帐册早已不见踪影。打电话给三和百货的法人代表、总裁迟振生,对方声称早在一个多月前已被吉林吉富特种钢有限公司(简称吉富)撤销职务;找代任总裁兼总经理易才胜,易才胜也非常无奈地说,自己只是公司雇的员工,并不对其债务负责;再说自己也有两个月没发工资了。易才胜出示了吉富公司的一份通知,上面宣称易才胜的职务工作期限至11月13日终止。 供货商于是到沈阳市皇姑区法院起诉三和百货有限公司,企图通过法律途径讨回货款。谁知由于三和百货人去楼空,一时法院的传票竟也不知该送到哪里,最后还是通过易才胜“中转”交给了吉富公司。 据报道,国内其他城市也频频发生因超市倒闭,供货商货款被“黑”的事件。杜连生分析,供货商与超市是一种代销关系,在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零售商拥有通向消费者的网络资源,处于强势地位。供货商的商品要想顺利进入超市,首先就必须答应其结货款延期的要求。目前国内许多超市通常都是两三个月结算一次货款,个别大型超市甚至长达半年才结算一次。 辽宁省目前80%以上的供货商月销售额只有几万元,势单力薄,完全不具备跟大型超市对抗的实力。由于多数供货商只能跟部门经理甚至底下的办事人员打交道,对超市的经营状况也不知情。即使每个月都要送几万元的货物到超市代销,结款期也一再被往后推,大部分供货商也只能忍气吞声。 杜连生说,由于大笔货款被长期拖欠、对超市的财务状况又没有知情权;国家对超市等商业批发企业也没有任何抵押制度的要求,一旦经营状况不理想或发生意外事故,供货商们就“顺理成章”成了这些超市的“埋单者”。 除此外,供货商还是为超市提供“融资”的“天堂”。据三和百货内部人士透露,吉林吉富特种钢有限公司自2002年9月接管三和百货以来,几乎没有投入任何资金参与经营。辽宁三和百货有限公司2001年正式注册时,注册资金为1000万元,当时归北京三和商务发展有限公司所有。2002年9月16日,北京三和商务发展有限公司以500万元的价格将其转让给吉林吉富特种钢有限公司,其中包括260万元的应付货款和员工抵押金50万元。吉林吉富特种钢有限公司除了最初支付给北京三和商务发展有限公司的190万元(500万元减去应付货款260万、员工抵押50万),并没有投入任何资金改善经营状况,只是依靠供货商的货款填补前面的资金空洞。 “富日子”为何渐行渐远? 目前超市80%以上的商品都通过供货商供货,但供货商的日子却一点也不好过。据他们反映,向大超市供货必须忍受各项费用的克扣,微薄的利润一再遭到挤压;向小超市供货则随时面临超市倒闭、血本无归的危险。 入行21年的盖风岭十分怀念供货行业曾经有过的“辉煌”时代。在20世纪80年代,物质匮乏,那时是零售商求着供货商要商品,进一台冰箱要搭售5个电饭锅;即使到了90年代初期,虽然产品极大丰富,但企业营销乏力,流通领域还是极其需要那些有资金、有关系、有网络的经销商,不但生产企业对经销商恩宠有加,零售企业对其也是各取所需、相安无事。 近10年来,超级零售终端迅速崛起。仅辽宁省,至2003年已有3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兴办商业企业。为抢夺市场,零售业的利润直线下降。兰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林柯教授介绍,目前国内零售商的利润率已下降到3%左右,这还得看商品损耗水平,把经营成本向上游分摊因此成了零售商的必然选择。法国家乐福集团董事长贝鹤能说,顾客不断“施加压力”,他们只想付更少的钱买更多的东西,我们因此不得不把这种压力带到供应商身上。 辽宁三和百货有限公司前代总经理易才胜认为,超市等零售商收取的“进场费”实质上是变相的“低价采购”,在零售企业的利润构成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而一些商场、超市不但要求供货商上缴节庆费、店庆费等费用,还通过“填坑”等方式将经营风险转嫁给供货商。所谓“填坑”是指部分超市和供货商联营签订保底销售任务,如果超市完不成销售,供货商必须用现金从柜台买货补足“任务”。 与超市等零售业态迅速壮大的情况相反,供货商的经营水平在10年间并没有实质性进展。辽宁省80%以上的供货商月销售额在10万元以下,全国也几乎没有堪与家乐福、百联等大型零售企业并驾齐驱的供货商品牌。 沈阳市供货商协会秘书长杜连生分析,商业供应链日趋“扁平”,一些超市已具备直接向生产厂家采购的能力,供应商的利润肯定就被大力压缩。而许多供货商在利润下降的情况下,加上被超市占用资金,不能及时壮大规模,形成大宗采购优势;同时内部管理和成本控制也缺乏科学性,这些原因必然使供货商的处境越来越艰难。 一些供货商认为,超市对供货渠道利润的盘剥,不但影响了供货商的利益,对行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最后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消费者的利益。各种费用加大了供货商的生产经营成本,为了生存,一些供货商就通过对产品改头换面地包装以提高价格(或者降低产品质量以减少成本),而这额外的负担自然都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去了。 张宏说,有的超市通过强调“全市最低价”等手段来争夺客源,明明每瓶1元的番茄酱,为了取得销售地位,零售价却只卖0.68元/瓶,这使供货商很无奈。超市的损失可以通过进场费等形式转嫁到供货商的头上,有的供货商则因此通过“以次充好”降低成本。 形成合力方是出路 沈阳市供货商商会已发展了100多家会员单位。沈阳市供货商商会秘书长杜连生说,越来越多的供货商希望通过供货商协会形成合力,通过捆绑作战增加与零售商合作、谈判的筹码。 在欧美等商业高度发达地区,像沃尔玛这样的大公司虽然有上万种商品,其供货商仅有几十家,甚至直接向厂家进货。而我国供货商由于自身规模和成本控制不足,在与零售商的合作中处于弱势地位。记者调查发现,辽宁省多数供货商每月销售额不到10万元,与大型超市每月过千万甚至上亿元的销售相比,属于“小不点”级别。供货商张宏说,自己曾在家乐福供货一年,只能跟业务员打交道,连部门经理都见不着,更别说跟他们去谈条件了。 大连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赵顺认为,大部分小供货商在产品宣传、配送条件、产品包装、条码等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市场经济要求他们要面临更激烈的竞争,从分散走向联合,形成竞争合力,掌握制订新游戏规则的主导权,才能重建自身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 辽宁省工商局公平交易处高海处长认为,供货商反映最强烈的收费项目和金额多在双方签订的《商品供应合同》、《联销协议补充条款》等合同中格式化列出。有的合同中有关条款明显将商业风险转嫁到供货商的头上,应属于无效规定。沈阳市供货商协会正在积极筹备跟工商部门联合推出一份“规范”合同,由供货商协会出面维护会员单位的利益。 杜连生认为,通过供货商个体联合,借助行业的力量与卖场平等对话,商讨收费项目的合理性,能有效制约超市对供货商的盘剥,使生产厂家、供货商和终端卖场之间的关系从恶性竞争走向共同发展。 辽宁三和百货有限公司前代总裁易才胜说,我国供货行业应通过整合形成品牌,广大中小供货商必须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通过整合,做大做强,才能赢得利润空间。同时在与零售商的交锋中不能一味妥协,在利益受到侵害时,应寻求法律支持。 作者:陈黎明 (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