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大门已经向外资银行敞开。尽管普通百姓一时还难以切身体会到,但是来势汹汹的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之战已经剑拔弩张。今年银行业履行入世承诺的时间,比WTO协议规定的12月11日提前了10天。对外资银行开放本地企业的人民币业务,意味着在北京外资银行将可以经营除中国居民个人人民币业务外的所有本外币业务。
Photocome/供图
表现变化如期而至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是当天第一家递交申请的外资银行,他们为这一刻的到来等了9年。火线递交申请的,还有东京三菱银行和渣打银行。
北京银监局局长赖小民透露,截至目前,包括开放当天就提出申请的三家银行,共有七家银行提出了开办人民币业务的申请。
而到今年10月末北京共有24家外资银行分行,“在境内开业满三年,申请前连续两年赢利,并符合中国银监会所规定的其他审慎条件。”赖小民向记者表示,一半以上的外资银行都符合上述开办人民币业务的条件。
“12月1日前递交意向性申请的就有半数之多,”北京银监局副局长杨丽萍说。而这些意向性最终极有可能转变为正式的书面的申请。“外资银行递交申请材料后,北京银监局先进行初审,如没有特殊情况20天内递交中国银监会复审。”“我们将审慎高效地进行审批,预计第一批可以在年底前批下来。”赖小民说,符合条件的外资银行在申请人民币业务的同时还可申请增开新的网点。
不过,银监会批准后还要经过半年的筹备期,并在监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营业。这样算来,外资银行最快也要在明年6月才能开门正式办理人民币业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除了为顺利开业做准备工作,就只有等待了。”渣打银行北京分行副行长尹英光说。
虽然是第四批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但北京的政治中心地位和优势凸显的“总部经济”,仍然使这次开放极具分量。
全国90%的信贷资金、65%的保费资金以及超过80%的金融机构的业务总部和研发中心都聚集在北京。到今年第三季度,北京金融业的增加值贡献了全市GDP的14.6%。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王海平表示:“北京金融机构的存贷差达到6000亿元,为全国最高,这意味着北京有着巨大的资金市场。”
在强大市场的吸引下,早在今年年初几乎所有的外资银行都急不可待地向监管部门表达了开办人民币业务的热望。
“市场上三分之二的业务都是人民币业务,以前我们只能观望不能参与,现在不仅我们很高兴,连我们的客户听到这个消息都很高兴,因为他们不用再把外币业务和人民币业务分在两家银行做了,今后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全套的服务。”东京三菱银行北京分行行长柳冈广和对开办人民币业务的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冲击中资银行紧张
尽管外资银行攻入的只是企业人民币业务市场,对中国居民个人的人民币业务要到2006年底才能开放,也足以令中资银行紧张起来。
“这已经涉及银行业务的核心领域了。”北京银行业协会秘书长于祈相说,“国内银行90%的业务都是人民币业务,对公业务的占比又要达到人民币业务的80%到90%。”
一位中资银行人士也告诉记者“目前来自对公业务的存贷款利差为国内银行贡献了80%的利润,存贷利差仍然是中资银行的盈利大头。”
人民币业务开放较早的上海,靠存贷利差过活的中资银行已经感受到了外资银行扩张之迅猛。今年上半年,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上海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4258.54亿元,同比少增421.64亿元;但外资银行的贷存款增长异军突起,各项贷款达153.9亿美元,同比增长50.68%;存款87.58亿美元,同比增长65.21%。
也许,这多少预示着北京人民币业务开放后可能出现的某种前景。
走势多业务短兵相接
“现在我们对外资银行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客户战略、中间业务、衍生品应用以及人力资源战略几个方面。”民生银行北京营业管理部副总经理张金顺向记者诉说外资银行可能带来的冲击。
在开始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初期,外资更侧重于现有客户。东亚银行北京分行行长吴志强表示:“比如以前在外币业务上有过合作的跨国公司、合资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等。我们有一套自己的风险控制系统,对于不了解的客户初期还不会考虑。”张金顺说,在这一点上,外资银行恰恰具备极大的业务优势。
由于了解国际市场,外资银行可以为企业提供丰富的中间业务,如国际保函、各种开证业务等;同时其种类齐全的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可以为企业有效地规避汇率风险。
而这些业务则是中资银行的“短板”。在北京,国有银行的中间业务占比为2.9%,股份制银行为3.7%,比重最高的银行也只有8%。而外资银行这一比重高达40.7%,同时他们的中间业务类型广泛,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占据相当的地位。
而2004年10月份披露的一份由央行营业管理部做的调研报告更为触目惊心:在京外资银行相对于中资银行具有明显的竞争力优势,在竞争力排序中前12名全部是外资银行,而工、中、建、农四大行则排在最后。
面对转瞬即到的挑战,北京的中资银行已开始预热。“民生银行目前的中间业务品种已经增加到600多个,其中30%到40%是在近两年内推出的。”张金顺告诉记者,该行已明确将提升客户价值、控制风险、为客户提供金融解决方案为业务转型的方向。
“我们同时密切关注外资银行的人力资源战略,究竟是以外资人员为主,还是要实行员工本土化。”张金顺表示,如果是后者,极有可能引发银行业新一轮的挖角。
据银行业人士反映,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已成为外资银行和民营股份制银行的“培训中心”。
反应调整自身定位
虽然有业务优势护身,但对于外资银行来说,本土化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无论如何,外资银行很难在网点和大众客户上超过本土银行,他们争夺的是高端客户。”北京市金融工委副书记霍学文说,要外资银行了解本地的企业也要有个过程。
部分外资银行在扩张初期遭遇“水土不服”。比较而言,“中资银行毕竟有很多先天优势,比如遍布全国的网点、对政策的运用把握、对国情文化的沟通理解等。”招商银行北京分行行长尹凤兰表示,外资银行只能集中优势兵力,在重点地区、重点客户群、重点业务领域展开业务。中资银行只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仍将可以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但她同时认为,“这种先天的优势是有限的,多数外资银行会有较强的本土适应能力,留给我们的时间恐怕不会超过3至5年。”
目前,上海外资银行的人民币税前利润占其总税前利润的比重已从2001年的15.56%增长至2003年的52.12%,已经超过一半。当地研究人员分析,“这说明,在沪外资银行已经基本实现了本土化,有能力在人民币业务领域与中资银行竞争。”
尽管已经感受到了压力,但中资银行还是表现得比较冷静和大度,记者从几位行长口中听到的更多是“合作与双赢”。
“对手越强大,竞争越激烈,越有助于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北京市商业银行董事长阎冰竹则认为,外资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将给中资银行带来启示,其差异化的服务将迫使中资银行调整自身定位。
“中外资银行间已经在外币存款、备用信用证、担保贷款等业务上有所合作。”尹凤兰说:“今后这一合作还将拓展到人民币清算和同业拆借上。”
赖小民则希望这种合作能够向更深一层的股权合作发展。他表示,已经有两家北京辖内的中资银行被外资银行看中,参股事宜正在磋商中。
信报记者甄世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