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 金人庆称中央提出明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是科学的相机抉择。新华社发
金人庆详解明年稳健财政政策
赤字占GDP比重有望降至2%
稳健财政政策核心十六字方针
控制赤字
调整结构
推进改革
增收节支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标志着实施已近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即将调整取向。就这个广受关注的话题,财政部长金人庆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对稳健财政政策做了详细解读。
积极财政政策为何要淡出?
○面临通胀压力
○社会资金较多
1998年以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有效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每年拉动GDP增长1.5到2个百分点,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有力促进了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功不可没。但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质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当通货膨胀逐渐成为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压力时,继续实施这一政策,不仅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而且易于形成逆向调节;不仅不利于减缓通货膨胀的趋势,而且易于加剧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程度,加大经济健康运行的风险和阻力。因此,积极财政政策应当适时转向。此外,目前投资规模很大,社会资金较多,也有条件调整财政政策的取向。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经济又并非全面过热,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农业、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许多薄弱环节亟待加强,而且没有强烈信号表明近期会发生高通货膨胀,因此,积极财政政策不宜一下子转向紧缩的财政政策。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提出明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是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宏观调控的客观需要的,是又一次科学的相机抉择。
稳健财政政策主要内涵
○把握十六个字
○越位投入要退
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也就是经济学讲的中性财政政策)核心是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具体说来,要注重把握“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十六个字。
控制赤字,就是适当减少财政赤字,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近期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大体保持在3000亿元左右。随着GDP的不断扩大,财政赤字所占比重会不断下降,预计明年将降至2%左右。
调整结构,就是要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着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资金投向结构。资金安排上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有促有控。对与经济过热有关的、直接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越位”投入,要退出来、压下来;对属于公共财政范畴的,涉及到财政“缺位或不到位”的,如需要加强的农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和生态建设、公共卫生、教育、科技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不仅要保,还要加大投入和支持的力度,努力促进“五个统筹”和全面协调发展。
推进改革,就是转变主要依靠国债项目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按照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的原则,在继续安排部分国债项目投资,整合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保证一定规模中央财政投资的基础上,适当调减国债项目投资规模,腾出一部分财力,用于大力推进体制和制度改革创新,为市场主体和经济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财税环境,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的长效机制。
增收节支,就是在总体税负不增或略减税负的基础上,严格依法征税,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同时严格控制支出增长,在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上花大力气,下大功夫。一要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堵塞各种漏洞,切实做到应收尽收。依法清理和规范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控制减免税。二要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保证重点支出需要,各项财政支出都要精打细算。三要在继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加强监督检查,严格管理,坚决制止铺张浪费、花钱大手大脚的行为,把该花的钱花好、管好、用好,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来替代一定的财政资金的增量需要。四要科学使用预算执行中的超收,一般不能做刚性支出和投资安排。
为何要保持一定赤字规模?
○保持政策连续
○利于集中资源
继续保持一定的赤字规模和长期建设国债规模,是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要求,也是保持一定宏观调控能力的需要。这样做的必要性是:第一,政策需要保持相对的连续性,国债项目的投资建设有个周期,在建、未完工程尚需后续投入。在经济高速增长和部分行业、项目对国债资金依赖较大的时候,“收油过猛”会对经济造成较大负面冲击。第二,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确实有许多“短腿”的事情要做,保持一定的赤字规模,有利于集中一些资源,用于增加农业、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公共领域的投入。第三,保持一定的调控能力,有利于主动地应对国际国内各种复杂的形势。
权威访谈·关键词解读
扩张力度的减少将是逐步的
就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有关话题,记者连日来陆续拜访了国内一些著名的宏观经济研究人士。
各位专家各抒己见,但他们无不认为,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我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将在新的一年里不断增强,经济社会也将更加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不光意味着国债发行减少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说,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明显表征是,用财政政策的手段筹集资金,其代表性事项就是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在筹集完资金以后,投入国家重点建设,扩大内需。在这过程中间,又形成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项目的兴建和完成。
“相比之下,稳健的财政政策不光意味着适当减少国债的发行,还包括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投资结构。”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副院长王一鸣告诉记者,实施稳健财政政策之后,不仅不会影响目前的建设速度,那些投资和建设相对薄弱的环节,还会得到国家财政的进一步支持。
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培勇说,他所理解的稳健,是它既不同于过去的积极财政政策那样的扩张,也不同于紧缩型财政政策那样的一种收缩,而是从过去积极财政政策的轨道上逐步退下来,也就是说要逐步减少它的扩张力度。“确保老百姓能够受益的是经济保持一种稳定发展的格局,既不过快也不过慢,既不过高也不过低。”
财政紧缩政策空间存在
贾康说,在经济进入相对高涨时期以后,原来通过扩大内需来托底的政策支持已经变得不必要了,所以今年政策有重大的调整和转型。“我们过去财政政策是扩张型的,现在已经不再需要扩张了,但它也不是一下走向很明显的全面收缩,它强调的是松紧适度。”
专家告诉记者,明年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呈紧缩态势,而紧缩的空间也是存在的。“财政政策上,政府可以减少自身的投资,并适度控制重点项目的投放。”
“从2002年开始,我国长期建设国债规模已经从1500亿元逐步减少到今年的1100亿元,随着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这一规模还会继续减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会减弱。”专家指出,稳健财政政策体现了对宏观经济“有保有压、防止经济增长大起大落”的原则。
三农亮点不会昙花一现
专家告诉记者,“三农”作为一个笼统的概念,囊括了我国经济工作中的三大难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还只是初步解决了一个方面,如何综合解决农村可持续发展则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又给农民吃了颗定心丸
他说,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局面并没有改变,加强农业、破解“三农”难题仍然是2005年整个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记者注意到,在本次经济工作会议的相关文件中也有这样明确的文字,“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我们在到地方实地调研过程中了解到,让广大农民朋友和农业部门感到担忧的是,这种好的政策会不会长久?”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部的一位专家说,而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全国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
按照会议精神,明年各项支农措施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弱,已经实行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随着国家财力物力的增强,还要逐步加大支农力度。
然而,谈及“三农”问题时,无论是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还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部的韩俊部长也都表示,扶持政策只能暂时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上更多地向农村倾斜。
不容忽视“三农”新矛盾
在专家们看来,2005年我国农业发展和“三农”问题的解决,仍将面临许多新的矛盾:
一是,2004年出台的支持农业生产的政策效应将“边际递减”,特别是在农产品价格已经由市场决定的情况下,“保护价”的财政补贴根基最终会动摇,所以怎样确保“增产增收”,防止“增产不增收”仍是难题。
二是,2004年采用的“直接补贴”方式,虽然调动了粮食主产区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本身操作成本太高和财政资金有限的制约,也将对直补政策的“可持续性”提出挑战。
三是,日益加快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必然不断强化对土地的“硬需求”,尽管国家对土地实行了严格的指令控制,但土地面积日益减少实属必然,如何破解我国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需要另辟他径。
此外,专家们一再强调,无论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还是经济落后的省份,如何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或城市转移的渠道,如何解决随着农村税费改革深入和农业税即将“终结”之后农村基层乡镇巨额债务,如何发展滞后的农村金融瓶颈等问题丝毫不可小觑。 本报驻京记者 郑子轩 改革措施
让企业的“包包”多点钱
推进增值税改革 内外所得税合并
继续减免农业税 完善出口退税制
首先,从财政自身讲,要在保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有增有减的结构性税制改革。我国现行税制在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仍存在不完善、不合理之处,影响税收职能作用的发挥。通过完善税制,让市场主体——企业的“包包”里多一点钱,不断增强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有利于鼓励企业扩大投资,加快技术改造,建立经济自主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不仅比政府直接投资效果好,也符合世界税制改革和发展趋势。第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虽然近期会导致财政减收,但有利于推动企业发展,有利于培植财源,会为做大财政经济蛋糕进一步打造坚实基础。自2004年7月1日起,国家已在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等行业率先进行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第二,要积极推进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为企业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上述两项改革最好能同步推进,同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改革要给一个过渡期,以使外资企业的宏观税负水平总体不出现大的变化。第三,要改革和完善农业税费制度。要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继续推进减免农业税改革试点工作。在完善对种粮农民实施财税优惠政策的同时,研究促进中部崛起和对产粮大县的财政扶持政策。第四,要继续完善出口退税制度。
进一步鼓励和扩大消费
突破点:教育、社保、医疗卫生、收入分配
其次,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大力支持推进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收入分配等四项改革,以进一步鼓励和扩大消费。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表明,投资作为生产性消费,只是消费需求的派生需求,只有投资完成后产生新的供给并创造新的需求的时候,才能拉动经济增长。如果没有最终消费的支撑,仅靠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虽然短期内可行,但从长远看,不仅难以持久,而且会使大量资金沉淀在生产环节进而造成严重的经济结构问题。消费需求作为社会再生产的最终环节和最终实现形式,是拉动经济长期增长的根本动力和决定性力量,而且作用更加直接有效和稳定持久。上述四项改革与个人消费的扩大密切相关。所以,要加大对这些改革的支持力度。 新华社记者 齐中熙(来源:南方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