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来首次正式回应“商标抢注”问题
海信:西门子恶意抢注HiSense商标
11月25日下午,海信集团向媒体发出公开函,表示5年来就西门子“商标抢注”问题做出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说明。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商务部的联络下,欧盟官员昨日与海信集团代表人员就西门子“商标抢注”问题进行会晤。
西门子索要4亿转让费
海信在公开函中坚称“HiSense”是被恶意抢注,而不是所谓“西门子注册前不知道海信”。公开函强调1997年6月17日,“海信”和“西门子”共同现身《中国消费者报》“全国畅销品牌相对市场占有率排行榜”。就在海信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六天以后,即1999年1月11日,博世-西门子公司(BSH)开始在德国注册HiSense,其所注册的商标与海信原创的HiSense完全一致,连字母大小写都分毫不差。因此,“有关媒体所猜测的‘西门子注册前不知道海信’是荒诞可笑的”。
海信公开函指出,海信从2001年开始就索回被抢注的商标事宜与西门子交涉并谈判,而西门子一开始就同意转让,开价为4000万欧元(约4亿元人民币)。但对于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不管是原则还是价格,海信无法接受,所以谈判进展缓慢。
2004年10月,海信收到德国法院转来的诉状:BSH公司在德国法院起诉海信。为此海信启动了法律程序而反诉到德国商标局,要求依法撤消BSH公司注册的HiSense商标。
中德属巴黎公约成员国
海信能否从这场跨国官司胜出,海信在公开函中表示对此非常自信。海信认为西门子违反了巴黎公约对驰名商标保护的规定。中国和德国均属于巴黎公约成员国,中国商标主管部门认定的具有原创性意义和重大商业价值的驰名商标,在德国同样应当受到尊重。
协同会诊海信商标案的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认为,海信赢回商标的机会很大,但整个过程具有一定难度。德国的知识产权律师表示,利用商标注册对竞争对手进行一定的限制和制约,以保证自己的市场优势,已经成为国外企业采取的新的知识产权战略之一。而对于缺乏知识产权战略的中国企业来说,仍显经验不足,此次事件在操作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难度。
本报记者 谢晓婷
事件回放
1999年1月5日,“海信”和“HiSense”一举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1999年1月11日,博士-西门子公司开始在德国注册“HiSense”。该商标与海信原创的“HiSense完全一致,连字母大小写都分毫不差。 海信在1999年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本报记者 吴伟洪 摄 责任编辑:范海东 杨华(来源: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