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满 根据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协定,12月11日是我国零售领域对外全面开放的最后时限。有关专家认为,国内商业企业应加快学习洋商业成熟的信息流经验,做好发展信息流这篇大文章。全球商业巨头在国际竞争中成功的突出特点,就是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商业变革,在企业管理中加快信息流动。
目前,国内外商业企业的发展差距仍然很大。有关资料显示,世界商业巨头美国沃尔玛迄今已在全球建立了4000家连锁店,其近几年来的全球营业额均超过2000亿美元,居《财富》世界500强前列。而国内零售业大王———上海联华的营业额还不及沃尔玛的0.5%。
首都经贸大学教授袁家方认为,国外商业企业的实力之所以远远超过国内企业,与其顺畅的“信息流”密切相关。它们具有利用、管理信息的主动意识,已普遍建立起规范的信息技术基础,并依托这一基础,实现对其遍布全球的销售网进行有效管理,其管理目标已实现从物流、资金流,向信息流的时代跨越。以美国沃尔玛为例,20世纪80年代,沃尔玛将当时刚刚出现的卫星通信技术引入商业流通领域,建立了庞大的私人卫星通讯系统,加快了对基础商业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决策传达和信息反馈的速度。在此基础上,沃尔玛建立起全球实时采购、配送系统,商品库存风险和物流费用大大降低,市场应变能力大大提高。迄今这一庞大的系统仍然是商业领域信息管理的典范之作。
但是,目前多数国内商企对加快信息流动的意义仍没有清醒的认识。国内著名商业管理软件开发商北京科情新技术有限公司曾对上万个国内商企的调研显示,绝大多数企业还专注于价格、包装和功能等商品层面的竞争策略,局限于在加快物流和资金流的运动速率上做文章。据专家介绍,国内商企获得经营信息的方式一般是,通过仓储、运输、生产和财务各部门的通力协调,经过各个部门无数次核对、平衡之后,填写出来的报表数据。市场在不断地变化,当这些静态的报表数据放到管理层的会议桌上时,已经不再具有实际意义。如果根据这些静态数据作出加快物流和资金流的决策,将使企业面临巨大风险。近几年一些企业盲目圈地、联合,最后成为投资空壳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
笔者近期在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好又多、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世界商业巨人齐聚的我国东南商业都会福州采访了解到,在与“洋商业”的“近身竞争”中,一些国内商业企业已认识到信息革命在商业领域中的重要意义,开始重视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问题,并已初步拉动着中国的商业企业迈向信息时代。但在这最初的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暴露出的一些不良倾向值得注意———
满足于建设上的表面文章。虽然有的商业企业建立了商业信息管理的硬件环境,但其计算机的应用仅限于收银记账,或停留在基本数据的收集层面。囿于传统操作模式和管理模式,企业经营者大多没能将业务流程中所产生的这些数据,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重新加工整合成为管理信息,无法为管理层和决策层提供实时决策依据。整个系统尚处在很低级的阶段和水平,有人称之为未产生信息流的花架子信息化。
在数据采集规范方面重视不够。如条码技术的应用,应严格按照一品一码的规范要求,而一些企业经营的商品中一品多码、多码一品的现象较多,导致了管理上的混乱。有效信息流产生的前提是基础数据源的准确与规范,如果输入计算机的是“垃圾数据”,整理加工出来的只能是一堆“垃圾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因为网络强大的放射性传输能力,将一个细小的数据错误所造成的损失迅速蔓延,有人因此称基础数据源错误的信息流为有害信息流。
传统管理体制未及时改革制约信息流发展。近两年,全国各地风行建设超级大型购物中心(SHOPPINGMALL摩尔),我国商业零售企业选择了规模经营之路。然而,在对庞然大物摩尔的管理上,国外遵循的原则是“市场统一管理、店铺独立经营”。而我国现在的一些购物中心却缺乏统一的市场管理,只是放任几大主力店独立经营,使得他们各自为政,在开业时间、宣传推广计划等方面步调不一。管理权限的过于分散给日后的协调管理工作埋下了隐患,弄不好很容易使其演变成“高档集贸市场”。再如自愿连锁经营,其最大的亮点就在于联合采购、共同配送,从而大幅降低成本。要做到这点,加盟企业必先突破我国长期形成的地区性分销经营体制,割舍旧有的依赖本地供应商供货的业务,将采购交由联盟统一运作。然而,这在现实中又很难实施。
《市场报》 (2004年11月23日 第二十五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