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攸良 袁永兴 近年来,一些地区的“医托”现象大有愈演愈烈的势头。尽管有媒体不断监督曝光,社会却还是拿“医托”无可奈何,而且医托的“营销水平”和“工资水平”在不断提高,甚至“做医托”成了某些人的“铁饭碗”,有的还发展成为分工细致、组织严密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每天,在全国各地,都会有无数的患者深受“医托”之害。人们急呼:“医托事件”何时是个了结?
近日,笔者乔装成患者,在北京的火车站、地铁站和京城各大医院搜索“医托”,不深入虎穴,还真不知道“虎子”(医托)多得让人担忧。“医托”的身份真可谓千变万化,“夫妻”“亲戚”,“朋友”“熟人”,“学生”等等。通过几天的观察,记者发现: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同仁医院等都成了“医托”活动的对象,这些医院每天都会有患者被“医托”骗往其它的小诊所去“治疗”。
“医托”泛滥根源在哪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医托”的存在来由已久,这些“医托”选择下手的对象往往都是外地来京就诊的患者。首先是使出浑身解数,运用种种伎俩引诱患者上钩,若被患者识破,“医托”便将其骗至僻静处实施抢劫。据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及北京新兴医院的工作人员介绍,游荡在这些医院的“医托”们至少有500人。
“医托”们固然可恶,应该予以严惩,而与“医托”勾结狼狈为奸的不法医疗机构也是问题的源头。“医托”背后往往是一些黑诊所、小门诊或以骗钱为主要目的医疗机构,但现在的发展趋势是,许多公立医院也有类似举动。
“医托”现象的泛滥不仅对疾病患者造成了病情的延误和经济损失。而且,对较有名望的大医院本身的经济利益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损失,据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同仁医院介绍,每天至少有100人以上的患者被“医托”们骗走,“医托”为什么打而不绝?无法可依是“医托”横行的最大原因。医院并不是执法单位,要等到“医托”行骗行为发生或患者出面指证时,医院保卫科才能出面干涉、驱赶,否则“医托”会反过来诬告医院违法。为了保护外地来京就诊的患者,使其免遭“医托”之害,北京新兴医院曾一度派出工作人员到北京西客站接站。这样便触犯了“医托”们的利益,“医托”们首先是刁难、谩骂,继而发展到威胁,甚至还殴打工作人员,新兴医院没法也就只好撤回工作人员。目前还没有出台针对“医托”的相关法律法规,导致每次医院抓到“医托”并将其扭送到公安机关,没过几天,这些熟悉的面孔又会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医院各科室。
“医托现象”呼唤法律
1998年12月,国家卫生部、公安部曾联合颁发了《关于清理整顿非法医疗机构、严厉打击“医托”违法行为活动的通知》,尽管“医托”的行为是违法的,但根据规定,仅由公安机关处以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但在实际操作中,即使“医托”向病人行骗时被逮个正着,却因为受骗者不愿指证、“证据不足”等原因,公安机关只得放人,偶尔有“医托”受到处理,之后还会重操旧业。
再者,我国医疗保障体制还不够完善。国家推行医疗改革和医保制度虽已有时日,但仍存在不少缺陷。患者有病需要到能够报销的定点医院就诊,但由于经费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定点医院因财政拨款不到位,擅自降低医保药,增加自费药品,增设不在医保范围内的服务项目,想方设法把负担转给群众。致使这些医院服务方向有所偏离,不进新药和高档药,用价位虚高的低效药品打发患者。可以说,医改不完善和未能全面普及、医院变味的服务导向,在一定程度上把患者推给了“医托”。
“医托现象”除了带给人们经济上、精神上无法弥补的损失外,更有着对健康、对生命的无尽伤害。政府的监督,医院自身的管理,医疗制度的改革等这一切固然重要,全国媒体都纷纷报道过很多关于“医托”的文章,然而“医托”却屡禁不止。目前,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老百姓重视得还不够,尚需广大读者的配合。希望媒体广泛宣传“医托”的伎俩,但愿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医托”再也无处藏身,这个“病魔之外的毒瘤”自然就会被铲除。
《市场报》 (2004年11月23日 第五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