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来在业界闹得沸沸扬扬的“鲜奶标识”事件,由于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推进。但日前记者从上海乳品加工委员会主任顾佳升高级工程师处获悉,一种被称为“浊度法”的检验手段,将使还原奶现出“庐山真面目”。
始于一年多前的“鲜奶标识”推进行动,源于业内一个“公开的秘密”———国内市场上存在大量以奶粉加水勾兑、经处理还原的液态奶,这些“奶粉奶”(又称还原奶)却
以“鲜奶”、“纯奶”或“纯鲜牛奶”的名义出售。
据乳业专家介绍,国外由于市场成熟,原料信息都是公开的,人们并没有对鲜牛奶和还原奶的分歧产生很大争议;而且鉴于还原奶的生产成本较低,国外都是明确标识,并以较低价格出售。相比之下,国内市场成熟度不高,企业出于对利益的追求并不愿意自觉标识,因此就需要通过检测手段来鉴别“原奶”与“还原奶”。
但怎样才能准确地检测出液态奶产品冲兑奶粉的比率,一直是“鲜奶标识”推进行动中面临的技术难题。上海乳品加工委员会主任顾佳升向记者表示,目前他们所采用的方法,绕过了奶粉比例的问题,而是通过对还原奶营养成分的分析,实现了有效鉴别。
顾佳升说,国际乳品联合会在定义UHT技术和产品时,为防止过度加热而使奶遭到太多的营养损失,提到了“浊度鉴定”的概念,这与我们国家标准所要求的,如果使用奶粉复原作为原料,也必须加以明示的初衷不谋而合。
由于奶粉是通过较高强度的热处理技术加工而成,必然在营养上造成一定损失;而用巴氏杀菌法生产的纯鲜奶使用的“72摄氏度、15秒”工艺,对营养造成的破坏要温和许多。因此通过对最终产品的营养指标分析,可以判断其是否使用奶粉勾兑。不仅如此,该方法还可以把超热处理强度加工的其他液态奶产品(如UHT奶等)同真正的巴氏奶区分开来。
据悉,目前农业部食品监督测试中心(上海)正在参照有关国际标准,对不同液态奶产品中的一系列“经典仲裁指标”进行测试和定量分析,获得了一些有力的技术数据,可以区别“使用不同原料”和“加工工艺”的液态奶产品。专家表示,该检测手段的进一步完善,将推动国内市场早日出现明确标识原料的液态奶产品。本报记者刘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