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贤如 2004北京世界魔术大师邀请赛到场八位冠军牷2004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集合50余位国际一流建筑师及其作品;第七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汇聚十位世界著名音乐家……北京俨然成为中外文化活动的中心。
但是,北京“十一黄金周”人均消费并非如此红火,中国内地游客在欧洲人均消费3000美元,在中国香港人均购物3000元港币,但在京则不足350元人民币。专家呼吁,面对已经到来的4年北京奥运周期,为了将高客流变成高市场购买力,我国文化消费的有效供应力和吸纳力亟须加强。
文化产业在全球迅速崛起
文化产业在国际上被称为第五产业。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望舒介绍,文化产业是满足人们在达到温饱之后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而产生,是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增加文化价值含量而形成的,是广义上的文化概念。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普遍优于整体经济,获得长足发展。根据权威刊物或研究资料的数据,英国文化产业平均增长速度达到全国经济增长的2倍,2002年文化产品出口达175亿美元,2003年成为金融业之后的第二大产业。日本十余年来经济发展乏力,然而在1993年以来10年间日本商品出口额仅增长36%的同时,文化产业出口增长约2倍,达到近1.58万亿日元。2001年美国文化产业出口达到889.7亿美元,荣登全美最大出口产业宝座,超过第二大出口产业“化学原料及有关产品”近143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中期,维也纳以100万人口的文化城市接待了1090万国际游客,每年仅此方面就收入上百亿美元。
资源优势不等于市场优势
我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北京更令各国首都难以比肩,集中了长城、故宫、昆曲等七项有形和无形的世界文化遗产、7039处古迹、226万件珍贵藏品。北京还有大批现代城市文化设施127家博物馆,42家公共图书馆、文化馆,60家营业性影院,拥有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的13座大型会展场所,可举办中小型国际会展的601个星级宾馆,432座体育场馆。
但是资源优势不等于市场优势。在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及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等主办的第二届“城市可持续发展·什刹海论坛”上,沈望舒提出的现象引人思考:除前述“十一黄金周”游客购物统计结果外,在世界著名文化城市,国际游客平均滞留7至15天,在文化古迹众多的北京,这个数字只是3天左右。而西安竟不足一天。少一天滞留,就意味着失去大量消费力。前两年图兰朵的演出状况更是令人深思,专门组织来的2000名国际观众,由于难觅令自己兴奋的其他文化消费点,大多滞留了一两天就携款遗憾地离开北京。沈望舒强调,当前国内外来京人数已分别迅速增加到上亿和340万人,但人均消费多年徘徊。为了抓住已经到来的奥运机遇,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做强微观主体满足特色需求
如何将文化资源优势变成市场优势,这是很多地区关注的问题,作为集中体现首都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特征的北京市西城区走在了前面。区长林铎介绍,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提出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加快城市现代化发展的三大战略,战略之一是文化兴区。论坛的召开就是要为此集思广益。
在论坛上,沈望舒分析,为什么需求巨大而有效供应明显不足?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区域文化产业链的微观主体强势不明显。发展区域文化产业,应以微观主体的优选优育为基础,进而培育具备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这里的微观主体,是根据市场需求设计组合的文化供应链,要在供应链的要素环节上形成对文化需求具备有效供应力和吸纳力的支柱型企业,这是取得规模效益的前提。
专家介绍,我国文化产业已形成一些强势品牌或产品。比如,2003年我国玩具礼品出口超过10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75%。又如,女子十二乐坊12位乐手的唱片在日本第一轮就销售近200万张,在美国前五周就销售30万张。如果培育十几个、上百个这样的强势产品,北京乃至我国文化产业将腾飞有望。
《市场报》 (2004年11月19日 第十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