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民间修家谱开始升温(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16日 08:00 经济参考报
  家谱,一度寓意着落满灰尘与古老沧桑。近期,据记者观察,在我国民间正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修撰家谱,他们不惜耗资耗时找寻属于自己家族的历史。以至于让人不禁憧憬,在若干年后的一天,又或是明天,也许会诞生一种新的行当——职业修编家谱者。
民间修家谱开始升温(图)
  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有越来越多的人乐于修编家谱(童盛和 摄)

  抢救家族历史

  在辽宁省鞍山市,有一位名叫侯鹏霄的75岁老人,他花了16年时间,完成了祖居鞍山市侯家屯侯姓一门的4部家谱。

  侯鹏霄老人向记者展示了他的4部《侯氏家谱》:第一部诞生于1988年,仅是部5000字,20多页的油印本;第二部完成于1992年,是一部40多页的印刷本;第三部10万字,已初具规模,100多页,印刷了200多本;第四部,今年刚刚完成,分为13卷,有50多万字,装帧精美,印刷了300多本。

  “我们这支侯氏家族是从清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开始的,老祖宗侯华有在那时从山东永亭府乐陵县来到了现在的鞍山侯家屯。《侯氏家谱》也就是打那儿写起的。到现在已经传到了第14代人。目前家谱中共记载族人近1万人,其中台湾还有4支宗亲。在编写第四部家谱时,台湾86岁高龄的族人侯程宽,曾资助1.5万元人民币,并将他所掌握的大量侯氏家族的资料,从海峡对岸邮寄到鞍山。”侯老说。

  谈起撰写家谱的初衷,侯老坦言:“写家谱那年,我就要退休了,怀念自己的父母就想写点东西纪念一下,写着写着就想自己父母的祖辈,于是就萌发了写家谱的念头。人年纪一大,就有寻根问祖的愿望,就有问一问自己祖先从哪里来的想法。这就叫做慎终追远吧。”

  16年撰写4部家谱,个中艰辛只有侯老自己知晓。他说:“一开始出钱出力的就我一个人,第一部油印家谱就是我自己刻的版,完成的。到了第三部的时候,一些族人开始帮忙搜集材料,整理素材。”在这16年间,侯老为追根溯源,探访了10多个村落,采访了120多人次,打了数百个长途电话。有时候晚上来了灵感,他就会激动得从被窝里爬出来,甚至还因此累得犯了两次心脏病。

  “但是能编家谱我非常高兴,真的是越写越有意思。到第四部终成正果的时候,我觉得我抢救了一个家族的历史,成就感和幸福感就别提了。”

  防止以寻根问祖为幌

  采访中,侯鹏霄告诉记者,在鞍山有很多人慕名而来请教他如何撰写家谱、请他写家谱序文,他不大的小屋里每天都是高朋满座。由此可见,民间还有很多人热衷于修编家谱。而记者在打开“GOOGLE”搜索引擎,搜索“家谱网站”时,竟也一下子找到了42000多个与之相关的网站。

  “目前民间修撰家谱的热情正在升温。”新近成立的鞍山市谱牒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常怀德对记者说。他告诉记者,在这个谱牒文化研究会中,现有各个年龄段的会员60多人,大家研究谱牒的热情都很高。

  在鞍山市谱牒文化研究会近期举办的一次家谱展览上,记者看到,有很多人慕名而来,学习家谱文化,也有一些人希望能找到自己的家谱。

  鞍山市谱牒研究会副秘书长张静告诉记者,这次参展的家谱资料有100多本。据她所知,在近几年里,鞍山市民自发组织编写了近百本家谱,其中有一些还是高质量的珍品,如祖籍鞍山海城的清初平南王尚可喜的第11代后人尚士让等编修的《尚氏族谱》。

  家谱被视为记录和弘扬家族正气的重要载体。中国人编修家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代的《世本》,到了宋代,已风靡天下;明清时期则更为盛行。新中国成立后,家谱一度被“打入冷宫”,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显现出“春来发几枝”的新气象。近期,家谱热更是日益升温。美国《纽约时报》就曾撰文认为,家谱这种曾一度被忽视的民俗传统,在中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焕发了新生。

  但与此同时,鞍山市谱牒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蔡子明强调,在民间编修家谱逐渐升温的过程中,要防止各种非正常的干扰,特别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以寻根问祖为名,搞一些不正当的勾当。家谱文化研究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传统中加入新元素

  清新淡雅的水墨画、解放前的高中毕业证、族人在国外发表的论文……这些在以往中国老式家谱中不曾见到的内容,如今在中国民间新修撰的家谱里已经司空见惯了。

  在蔡子明看来,中国经过漫长的封建历史时代,家谱也随之留下了旧的宗法观念和习俗。如大多古谱不把妇女录入,认为“嫁出去的女人是泼出去的水”,反映了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此外,古谱中记载的一些封建礼教、祖宗家法,也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现在修撰家谱应该是一种古为今用、有扬有弃的过程。要坚持撰今而不抄旧,但不能把旧有家谱中所有的东西都认为是陈腐落后的,有很多传统的伦理家训如孝敬父母、和睦乡里,就应该保持、弘扬。”

  蔡子明告诉记者,当前新修的家谱,采取了不少新做法,增添了很多新内容。首先,家谱从名门贵族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古时候,修家谱大多是帝王将相、豪门望族,布衣百姓花不起那么大的人力、物力。现今,家谱已经走向了民间。如近年撰写的辽阳县上麻屯的《常氏家谱》,就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寻常人家的家谱。

  其次,现在家谱的内容一改旧有的单一乏味。记者在侯家屯《侯氏家谱》中发现,除了第四卷“世系支脉”是家谱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外,其他12卷均增添了众多“人性化”的新内容,如感悟留言、艺文书画等。家谱里不仅有族人的书法和美术作品,还有族人在美国学习期间参与创作的学术著作。蔡子明认为,这些具有较强故事性的内容,孩子们读起来也会津津有味。

  侯鹏霄老人说:“家谱发展到今天,必须要有时代气息,要符合现代文明的特征。我们修撰的家谱不仅仅是记载家族发展变迁的历史,更应该是一部教育后人的教科书。”

  何谓家谱

  家谱,又称谱牒,是记载着同宗同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典籍。它包括一家一族的祖源宗本、世系繁衍、迁徙分布、婚配嫁娶、行业职业、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和人物传记等众多方面的资料。

  我国的家谱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时期,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就有记载姓氏的骨片。后来,家谱被帝王诸侯用于记载世系,成为了这些人的专利。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谱成为世族之间通婚和做官的主要依据,从而很快发展起来。唐宋时期,民间私家修谱逐渐形成。明清时期,民间修谱已经十分兴盛。建国后,修撰家谱曾一度停止。

  家谱蕴含着大量的人口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资料,与“正史”和“方志”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三大支柱。

  家谱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着重要价值,而且对于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亦有着重要意义。

  修撰家谱有着不成文的规矩:家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

  据报道,我国历代编修的家谱总数约5万多种,有1/3流落到了海外。目前我国内地收藏家谱最多的当数上海图书馆。

  鞍山市谱牒文化研究会理事阎宝仲说,编写家谱要广泛收集资料,要从各种媒体查阅本族古今各行各业的名人。这一过程需要大量时间,要翻阅各类史稿,查阅各种人物辞典。

  阎宝仲认为,家谱的内容一般包括序言、姓的起源、氏族世系表、氏族文化、名人介绍和后记等部分。

  作者:徐扬 任鹏飞 陈光明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逝世
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第六届孙子兵法研讨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2004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今冬采暖季节实用攻略
新北京规划为宜居城市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