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涛 “北京2008年奥运会将是一柄双刃剑,它将不可避免的对中国经济产生正反方面的影响。其一方面将带来巨大的直接或间接的正面效应,另一方面也应客观、冷静的面对其将产生的不可忽视显形或隐性的负面效应。”在11月7日举办的首届奥运经济与城市发展合作论坛上,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司长、中国亚洲研究所所长江春泽教授一语惊人。
她认为,举办奥运会将会给北京及全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也必须客观地看到奥运对经济的积极作用毕竟是有限的,不能过分夸大“奥运景气”。而且如果措施不当,奥运会还会对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从近几届奥运会的情况看,各举办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体育场馆闲置、奥运村楼宇销售困难、基础设施使用率不高、投资难以得到回报等问题。最典型的是加拿大蒙特利尔第21届奥运会,因为管理不善、腐败严重,经费预算多次追加,工期一拖再拖,以致有的工程在奥运会结束后还没有完工,最后实际开支突破最初预算的20倍,亏损高达10亿美元。这届奥运会实际成为吞噬巨额资金的无底洞,蒙特利尔因而负债累累。
江春泽教授指出,举办奥运会可能会给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虹吸效应”。即承办奥运会的北京将别的地方投资吸引过来。在国家财力一定的情况下,国家投资会优先考虑保证奥运会,这一方面会极大地改善北京的基础设施和环境状况,使北京提前进入国际大都市行列,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加剧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拉大经济差距。因此我们不能因举办奥运会而改变国家整体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仍然从政策上要确保大力支持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继续引导国内外的投资开发这些地区,防止这些地区的资金溢出。
二是“低谷效应”。在奥运闭幕后,有一些为奥运会建设的场馆和设施可能利用率会大大降低,成为不良资产。北京2008年奥运会拉动经济的时间主要是2004-2009年这6年间,高峰期大约为2006-2008年。2009年以后,“奥运经济”就可能进入后期,呈现了“低谷效应”,主要表现为北京的房地产市场和奥运会场馆的利用率大幅滑坡。为此,我们要针对奥运经济的周期规律,进行适时、富有前瞻性的规划与引导:一是在建设阶段,要长远规划,避免不计成本的盲目铺摊子,不办奢华奥运会;二是在奥运会闭幕后,要把场馆设施很好地转为它用,实现其价值,做到一举两得。
三是挤出效应。奥运会投资的大量增加,会对国内需求和市场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就近期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而言,不大可能引起价值和利率的上升,不会对私人投资产生明显的挤出效应。但是,如果政府长期执行刺激需求的政策(如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会产生某些滞后效应,使宏观经济环境会发生一些变化。
四是腐败问题。筹办奥运会涉及几百项大型工程,如在投资、政府采购、财务管理上没有健全的制度,很容易出现一些腐败现象。因此,首先要从制度设计上确保奥运会资金使用和奥运会建设项目招标的公开透明,使奥运会工程真正成为“阳光工程”。其次,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运用政府各有关部门监督、社会中介机构监督以及新闻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多种手段,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第三,建立项目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人。对项目的落实情况严格验收,实行问责制。另外,还要加强对腐败行为的惩处力度,出现问题严肃查处,绝不手软。
《市场报》 (2004年11月12日 第二十五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