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大午案件的舆论向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11日 13:56 《商务周刊》杂志 | ||||||||
孙大午让人再次记起了那句中国老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文 章敬平 当富人们担心“仇富”正成为一种现象的时候,孙大午被从轻发落。“判三缓四”的结果,对那些原本忧心忡忡的富人们,自然是一种宽慰。在重复“仇富不是一种社会心理”
孙大午5月被逮捕,迄今半年。期间,舆论对中国富豪给予了空前的质疑和批评。依照惯例和往常的逻辑,一个富豪落马了,继之而来的必然是更多的黑幕被揭露,更多的反面教训被记取,而孙却罕见地受到媒体的“特赦”,舆论在孙大午身上,赋予了惋惜、遗憾和数不清的同情。从媒体的报道中,人们发现孙大午不是一个富豪阶层的反面人物,而是一个被誉为“中国企业家的良心”的农民企业家,一个为中国农民的前途命运忧心忡忡的思想者,一个不愿贿赂不给回扣不屑做胡雪岩的理想主义者。 媒体的报道,非但没有让孙大午一夜间变臭,反而让他变成了一个遗憾的英雄,他的形象在他倒霉的时候变得高大起来。虽然他曾被北京大学请去演讲,但先前的他至多是一个地方名流,他成为全国性的明星富豪应该是被拘后的事。 起初,孙大午的消息仅仅在网络世界流传,人们感觉到媒体世界的报道似乎比较节制。直到7月中旬《南方都市报》试探性的报道公开后,才有了后面的一连串媒体行动。一直苦于网上流传的信息无法证实的北京知识阶层,开始根据公开报道,展开对孙大午的声援行动。 《南方都市报》一开始的新闻标题是《孙大午是经济犯罪还是因言获罪?》,很快人们排除了因言获罪的可能,确信他是违法了,但学者杨支柱等人认为他违法而没有犯罪。北京一位高校教授还呼吁“拯救孙大午”。显然,这样煽情的呼吁获得了正面的反馈。法学界有人联名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为孙提供义务法律援助。尽管法学博士许志勇在《我们为什么要帮助孙大午?》一文中,将理由最终归结为宏大的国家和民众利益,但其著文的出发点,应该也是为孙大午的个体命运鸣不平。 舆论在孙大午一案中,是代表民意的。现实世界里,没有一个被非法集资的“受害人”对孙的被捕额手称庆,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有众多的网民始终在为孙大午鸣不平。自称萧一湘的80岁老汉,给学而思网站发文,请政府给孙戴大红花,说“孙先生算是改革中的第三位改革英雄”。曾经每当有富豪落马,中国的网上论坛总是一片喝彩之声。显然,这绝不完全是穷人嫉妒富人的幸灾乐祸,认为富人富得不干不净乃是要因。 在舆论援助孙大午的日子里,一些富豪正遭受媒体前所未有的质疑。回望未竟的2003年,中国的媒体对一些富豪鞭挞甚于讴歌。尽管中国的传统是为死者讳,但一些媒体却在富豪们死后揭露出不利于死者形象的所谓真相。从深圳吴志剑被判入狱,再到周正毅、钱永伟折戟沪上,福布斯中国富豪们的重重劫难,也成了媒体世界探讨富豪原罪的起点。富豪们的死亡,诉讼,质疑,无不被媒体从反面总结我们这个法治还不够完善的社会,在转轨时期是如何地被钻空子。反观孙大午的被捕,舆论从中总结的是,我们这个法治尚有欠缺的社会,是如何地迫使私营企业主进入“非法生存”的状态。 所谓的仇富现象,被媒体总结后,我们发现,很多富豪喜欢在各种场合阐述他们的责任观念,他们说财富即责任。更多的财富,意味着对社会更多的责任。他们会列举他们的企业解决了多少就业,他们的企业为国家缴纳了多少税收。在表示赞许的同时,很多人指出,除了少数富豪,多数富人的所作所为只是尽了一个企业家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尽了自己的本分。 我们并不希望所有的富人,都能像孙大午那样,在做企业的时候怀着那么多对国家和民众的发自肺腑的感情。更不希望他们的父亲都要像孙大午的父亲孙凯那样,躬着90度的驼背骑三轮车捡垃圾。我们只是希望他们能从孙大午案件中的舆论向背,发现一个企业和一个富豪应该遵循的道德律,而不仅仅是做做道德文章。孙大午让人再次记起了那句中国老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栏目:动向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