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好门,拉上窗帘,拧亮台灯,在幽寂的深夜中专心致志地屏吸阅读。很快,神经犹如发条般骤然绷紧,肾上腺素急速飚升,各种恐怖意象四处弥漫……是的,这就是一次让你既怕又爱的阅读经历,这就是一次与恐怖世界的正面遭遇,这就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惊悚气氛的营造、鬼怪世界的渲染,突如其来、惨不忍睹的死亡和灾难,这种体验足以让你亢奋得心惊肉跳。
其实,书商们早已嗅到了这股恐怖气息,并迎合此势出版了各种以恐怖为主题的图书。一时间,恐怖小说大行其道,给原本四平八稳的书市带来了强劲冲击。插图:刘昱莲
恐怖小说大行书市
昆明新知图书城的销售员指着书架上大批的恐怖小说告诉记者:“现在的恐怖小说比言情小说卖得还要好,很赚钱!”
据记者了解,恐怖小说的读者数量自2003年以来迅速攀升。以昆明为例,各大书店的情况大同小异:怪异系列、惊魂六计系列、吸血鬼系列、773恐怖系列……数量不下50种,销量更是稳居前列。
昆明新华书城的销售员陈静介绍说,恐怖类小说的流行始于一套韩国恐怖小说《退魔录》。《退魔录》自去年以来始终畅销,更随即带动了一大批国内原创恐怖小说的出现。其间,恐怖电影与电视亦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如最早的经典鬼片《猛鬼街》、《鬼娃系列》,最近的恐怖新作《三更之饺子》、《梅花档案》和《一双绣花鞋》。难怪业内人士直言:“在恐怖日益渗透流行之时,艺术领域内已经很难判断影像与文学谁为因,谁为果了。”
据悉,现今国内恐怖小说市场的日益火爆,不仅是阅读趣味使然,更是通俗小说创作成熟多样性的体现。一个显著标志即是,2000年尚主宰恐怖小说市场的国外经典,诸如斯蒂芬·金的作品(在美国及欧洲,恐怖小说家斯蒂芬·金的名字几乎是妇孺皆知的。他的每部小说发行量都在100万册以上,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最畅销的25本书中,他一人就独占了7本。80年代至90年代以来,在历次美国畅销书排行榜小说类上斯蒂芬·金的小说总是名列榜首,久居不下)已日显衰势,原创小说则借机异军突起,并预示出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003年以来涌现了大批恐怖小说作者,尽管目前对他们的评判还欠缺必要的时间加以证明,但很明显,他们深受斯蒂芬·金的影响。斯蒂芬·金善于将具有宗教性质的西方鬼怪故事与当下生活进行令人叹为观止的嫁接,善于将恐怖从传说、臆想层面推向生活细节。其对中国原创恐怖小说的启迪意义在于:故事的技巧并不重要,关键是故事本身,它不再是很久以前怎么样,而是昨天晚上碰到了什么。
提及恐怖小说原创之作不能不说到新华社记者韩松、李自良合写的一本名为《鬼的现场调查》的书。据说,它在很多地方都卖断了货。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其开创了一种更直接、更现实的潮流:书写身边发生的“鬼故事”——恐怖其实不是虚构,而是生活。如此的原创之作,从叙述到情节都更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当然也更受欢迎。
《鬼的现场调查》催生了《鬼话连篇》、《爱人的头颅》等一大批“写实”恐怖小说的出炉,催生了燕垒生这样的恐怖小说高手的出现。此后的773系列、惊魂六计系列、怪异系列无不体现出了当下恐怖小说的流行特质——真实。
中国的鬼怪们正在凭借朴素、快捷等更为直接与简单的方式干掉西方的吸血鬼们,干掉曾经强劲的对手——那些缠绵悱恻的言情小说。
喜欢毛骨悚然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的恐怖小说读者年龄大多在16岁到27岁之间,更多的是年轻的上班族。
读者万波认为,现实很平淡,生活很无聊,刺激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网络游戏,但恐怖小说是最容易让人过瘾的。“我喜欢这种感觉,在字里行间驰骋想象,天马行空,文字比影视镜头更有冲击力。”万波说。这个做药品销售的25岁年轻人于两年前开始接触斯蒂芬·金,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有时候深夜读这样的书的确会感到害怕,但是随着心理承受能力的增强,你会愈发体会到恐怖的快感。恐怖会带给你悬念,你必然会产生破解悬念的冲动。”
同样是恐怖小说迷的陈静认为,阅读恐怖小说是一次不错的舒缓和减压。“平时工作压力很大,读恐怖小说就是为了让自己身心放松。言情小说早就泛滥成灾了,恐怖小说则还保留着足够强劲的冲击力。”陈静还向记者透露,目前恐怖小说迷多以女性为主,她们构成了恐怖小说的消费主力。“女人的心态很微妙。她们既感到害怕,又对害怕本身有着无穷无尽的探知欲望。女人纤细的心态决定了她们对细致入微的刻画和渲染更能产生共鸣。”
另据了解,中学生也是恐怖小说的中坚读者群。昆明第十中学的高一学生张诚就是一个恐怖小说迷,因为在课堂上偷看恐怖小说,被老师点名的时候,他差点吓得叫出来。“我身边有不少恐怖小说迷。平时学习太枯燥,恐怖小说好象打开了一道光怪陆离的窗口,很诱人。”他的诘问则更加值得深思,“不看恐怖小说?行啊,你能给我什么更精彩更好的东西取代它吗?”
其实,不少恐怖小说的热衷者已经超出了27岁的年龄界线。30岁的恐怖小说迷刘俊供职于云南电视台,在他看来,恐怖可以刺激做节目的灵感,启发思路,他形容阅读恐怖小说给人的感觉犹如在庸常的生活状态下遭到电击,让疲惫的心脏再次充电。
事实上,通俗小说最大的特点即在于“消遣”,无论恐怖、言情还是科幻,无一不是让读者感受快乐。斯蒂芬·金有一句名言:“要让读者在阅读中爆发心脏病。”恐怖小说的刺激或许就在于此。
云南大学社会学家马居里认为,人们在全球化、市场化的快速发展变化中很容易产生不安及焦虑,以阅读躲开考试、升学、就业、失业的现实重压是人们的天性,同时恐怖也在挑战无意识的神秘内心,以舒缓现实带来的高度紧张和压抑感。恐怖小说的兴盛表明读者的口味日益挑剔和细化,这对丰富文化市场有着积极意义。但他同时强调,未成年人最好谨慎选择,以免沉溺其中。
仍缺少精彩之作
如果恐怖中只有恐怖,如果为了恐怖而恐怖,或许现在流行的一些恐怖小说将无法站稳脚跟。“惊悚”是恐怖小说的必要标志,但绝对不是惟一的标签。
恐怖小说鼻祖爱伦·坡在《黑死人面具》里剖析了完美与病态的二元主题;斯蒂芬·金的《闪灵》则更关心人类的潜意识及其造成的毁灭性后果……大师的经典已经树立了某种至高境界:诗意、关乎心灵与生存困境。必须承认,很多优秀的原创恐怖小说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作者已经在注意书写恐怖小说的“非恐怖化”——爱恨情仇;颠沛流离;亲人、朋友、同事之间随时会遭遇的“恐怖”。笔触更涉及爱情、嫉妒、复仇等丰富多彩的“人类特殊生存状态”及现实生活的种种“裂变”,并试图揭示出人性的阴暗及由此衍生的罪恶。
作家朱文曾经说过,“好的文学标准是永远放在那里的。”这句话对恐怖小说同样适用。具有优秀品质的恐怖小说作家才能写出真正优秀的恐怖小说,这类恐怖小说势必将逾越通俗和纯文学的藩篱。我们不可能要求目前的原创恐怖小说都能达到大师的境界,但只盯着市场的恐怖小说作家是难以成为大师的。
“现在的市场上充斥着不少垃圾作品,要辩明并不容易。”陈静说。中国恐怖小说的创作其实才刚刚开始,很多作家各自为战,还没有出现非常经典的类似斯蒂芬·金那样的作家。换句话说,我们还需要时间。
而近期的市场则透露出了另一个信息:恐怖小说迷们更喜欢短篇小说。他们认为一个能在30分钟内发生的恐怖故事,何必要拖上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呢。
作者:陈鹏
(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