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昱 “当你在一个酒店里醒来时,如果不知道自己是在东京、巴黎还是纽约,那么这个酒店设计是最糟糕的。”德国著名室内设计师雅斯米·玛木蒂说。
在这样的语境中,如果把“酒店”换成“别墅”,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呢?想必没有人会心甘情愿地用一大把钞票去换回一堆毫无特色和记忆的建筑躯壳,即使这架躯壳被取名为“别墅”。
然而,现实却往往并不令人乐观。在别墅开发中,“只见建筑不见人”,割断建筑与地域的联系,不正视居住者的文化背景、心理感受,忽视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
业内人士呼吁,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北京,在“人文奥运”的时空大背景下,在“8·31”之后当土地愈来愈成为稀缺商品的房地产市场现状下,对于别墅开发,人文价值的追求亟需、也理应成为更多开发商和消费者关注的方向。
北京这座有着3000年建城史,被建筑大师梁思成誉为“世界城市史上无比的杰作”、“中国古代都城建设最后结晶”的都市,毫无疑问,别墅应该同这座城市所特有的人文气质和底蕴血脉相通,别无选择。倘能如此,“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若干年后,或许今天的许多别墅也能够和过去留下来的许多建筑精品一样,成为这座城市不灭的人文风景。
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说:“建筑的目的是提升生活,而不仅是空间中被欣赏的物体,如果将建筑简化到如此就太肤浅了。建筑必须融入人类活动,提升这种活动的品质,这是我对建筑的看法。”人文关怀是大师设计思想的最高体现。
主持起草《北京宪章》的城市规划界泰斗吴良镛教授在2003年11月“中国科学家人文论坛”上发表题为《人居环境的人文科学思考》的演讲时也认为,文化、人文是城市和建筑之魂。文化积淀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中,融汇在人们的生活中,对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观念和行为起着无形的影响。
事实上,随着建筑艺术和建筑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早已不再是原始的遮风挡雨的居所,而已经发展成时代生产力水平、价值观和文化意识的象征。对于作为居住建筑最高形态的别墅而言,无论从文化品位、建筑设计本身,还是从居住者对生活方式的要求而言,对文化、人文关怀的追求都是不言而喻的。
这就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立者马斯洛所解释的那样:一个健康的人,亦即“所谓自我实现的人”,就是那种在其基本需要已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又受到更高级的需要———超越性需要———所驱动的人。这种人最大的内在驱动力来自于对一种超越性的高级需要,亦即是在安全需要、生理需要和爱的需要等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个人责任、意志自由、探求真理以及美的创造和欣赏在内的需要。
显而易见,对人文价值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追求是这张高级需要“菜单”里最核心的东西。
而住在别墅里面的人,大概他们每天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翻翻这张“菜单”。
《市场报》 (2004年11月02日 第十五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