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涛 雅典奥运会吉祥物之一雅典娜在奥运会主体育中心田径场上,模仿运动员比赛动作,搞活现场气氛。
刘大伟摄
四川再打熊猫牌、江苏推出美猴王、青海声援藏羚羊、福建力荐中国虎、北京加冕兔儿爷、甘肃推选中华龙……备受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设计征集活动虽然于今年8月初才正式启动,但是至少早在两年前,一场以申报奥运吉祥物的运动却已经在全国各地拉开,而参与此项运动的地区无不将眼光瞄准“知名度”、“招商”、“旅游”等经济字眼。那么,奥运申吉究竟能给当地带来多大的经济效应呢?
奥运申吉战火升级
2004年8月6日,四川新闻网向全球发布了14幅四川申请评选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的参选代表作,而北京2008年奥运吉祥物设计征集活动正式启动的时间是8月5日。四川似乎是专等着这一时刻的到来。此前,北京奥组委副主席蒋效愚应邀在四川考察时谈到,大熊猫有可能成为20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蒋效愚的话无疑使四川的申吉队伍信心大增。
据了解,四川省为了申吉成功,可谓下了血本,他们不仅面向海内外举行了一系列的有关申吉的活动,还专门成立了申吉活动办公室,并派代表长年进驻北京办公。
与此同时,江苏省以省政府名义正式发函给北京奥组委,推荐美猴王孙悟空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而具体运作此项活动的是江苏省连云港市,他们申报美猴王后,在网上的支持率一直名列前茅。前不久,连云港市还举办了系列活动来为美猴王造声势。
青海的可可西里提出藏羚羊将参加申吉后,也引起了国内民间环保组织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等国际环保组织的关注。一次旨在声援藏羚羊“竞选”的大型自驾车穿越活动也于近期展开。
有报道称,北京奥组委非常支持藏羚羊申吉,认为藏羚羊“竞选”的理由非常符合奥运精神,它完全有理由成为吉祥物的候选形象。
早在去年,各地提出的吉祥物方案不下10种,除了大熊猫、美猴王、藏羚羊外,还有福建推荐的中国虎、北京推荐的兔儿爷、甘肃推荐的中华龙。另外,金丝猴、麋鹿、中华鲟、丹顶鹤、哪吒等是各地极力推选的候选吉祥物。
政府之意在乎经济
为什么申吉活动这么火爆,地方政府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热情呢?
“没有政府的支持,各地不可以兴起这么大的声势。”四川省抢抓奥运商机工作协调小组北京联络部陈洪部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四川申吉,旨在宣传四川。”
陈洪说,四川省政府十分重视奥运申吉工作,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调动了包括四川的企业、民众在内的一切积极因素。“有幸参与的企业将搭乘奥运先行快车,极大的提升其品牌知名度,抢占奥运商机。”
“奥运商机无限,申吉不容错过,”陈洪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奥运经济就是注意力经济,它具有聚合、裂变和辐射效应。奥运吉祥物就像是一块招牌,拥有了这块招牌,会大大提高地方知名度外,还可以为地方经济带来许多商机。
他还向记者列举了与大熊猫相关的奥运商机,成都卷烟厂利用大熊猫娇子注册商标,在几年内形成系列娇子品牌,利润成倍增长;什邡卷烟厂一句“国宝大熊猫,心纯天自高”使企业迅速发展;四川旅游业大打“熊猫牌”,大熊猫的故乡,让多少国内外游人魂牵梦绕。
而江苏省连云港市,以省政府名义正式推荐美猴王孙悟空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其中主要目的就是借此扩大连云港的知名度,推介美猴王的“故乡”———“四季好花常开,八节仙果不绝”的花果山旅游胜地。
一位参与运作与推介奥运会吉祥物的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直言,之所以不惜余力地推荐他们的“特产动物”,就是想通过吉祥物进军奥运会,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引起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可以更好地招商引资。
理性看待申吉效应
应该知道,在全国各地纷纷兴起的申吉热潮中,能笑到最后的却只有一个或者少数几个,那就是最终中标并被采用的方案。虽然北京奥组委向海内外发布的吉祥物设计征集的截止日期为今年12月1日,但最终结果却还要等到明年6月1日才正式公布。因此,在剩下的半年多时间里,各地将再次掀起狂热的申吉浪潮。那么,我们又将怎样理性地看待申吉效应呢?
曾经参与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01年北京大运会市场开发、吉祥物征集的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杜巍认为,奥运会吉祥物是历届奥运会的象征,在表达奥林匹克精神方面有广泛的内涵和意义,代表了主办国的文化和历史特色。
“如果仅仅从某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来推荐当地的代表性动物和虚拟物,未免太狭隘,也是不现实的。”杜巍说,“奥运会吉祥物必须有很强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又要有很强的世界影响力和辐射性。”
有业内专家也指出,奥运会吉祥物是代表整个中国的历史文化形象出现的,而并不是中国的哪个地区。各地纷纷掀起的奥运申吉热潮,其目的似乎只有一个———宣传当地,这就不免带有太多的功利色彩。
专家还认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释放出来的商机,不只是申吉一项,地方政府要因地因时制宜,发挥能动性和服务性,以政策为向导,全方位捕捉奥运商机。而申吉只是一个方面,如果都冲着申吉一哄而上,免不了浪费财力和人力,最终得不偿失。
“申吉只是途径之一,要把握好度,结合自身实际,发挥地区优势,不要都集中在申吉上做文章。”专家最后建言。
《市场报》 (2004年10月29日 第二十五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