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82年3月21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刊登题为“能源教训”的社论,直白批评美国时任总统里根的能源政策,认为其在世界两次石油危机刚过不久,就忽视能源事业长期建设,是一种短视行为。22年后,当世界再次为石油问题而揪心不已时,重读这篇在当时脍炙人口的媒体经典作品,不乏现实意义。
能源教训
自从1973年以来,我国能源政策就一直像钟摆一样经常摆来摆去,时而从危机向过剩摆动,时而又从过剩向危机摆动,令人忧心不已。至今,钟摆还没有在两个极端之间某一个安稳的地方停下来;而只有在这样一个安稳的地方停下来,石油价格变化无常的波动才不致引起震动,美国的政策也才会正视石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长期不断地上升为每桶30美元的现实。
现在,我们正处在过剩阶段。生产者纷纷被迫大幅度降价。我们又听到了能源危机已经过去的议论。其实不然。别的不说,只要经济回升,石油市场上的过剩现象大体上就会化为乌有。要是海湾地区再发生一场战争或革命(有识之士都认为这是可能的),石油输入国家就可能再次陷入危机之中。
过去两三年中,美国石油进口已经减少了一半。国内产量上升,消费量下降。由于情况有了改善,政府就振振有词地主张撤销能源部。从表面上看,供应中断的可能性的确减少了,但是,这只是一种危险的假象。
美国在能源利用方面的确有了一些重大变化。石油价格管制取消了,战略石油储备终于有所增加,工业中的能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了,油老虎受到了限制。但是,天然气价格仍然人为地过低,消费者在住宅节能方面仍然得不到稳妥的帮助,公共交通同其他先进国家相比糟糕透顶,而且,由于汽油税不高,情况至今仍无改变。
尽管这样,里根政府仍然辩白说,能源价格的提高已经使能源有所节约,因此,联邦政府已经不需要再支持能源研究计划和其他节能计划了。但是,真正的问题是:究竟有多少事情从经济上来说本来是有利的,可是在现行政策下,却没有得到实现,而且将来也不会得到实现,大多数利用能源的环节———供应和分配技术、消费者情报、制造工艺等等———的现状又怎样呢,究竟是反映了能源昂贵的现实呢,还是反映了能源低廉的历史呢?答案视不同部门而定。拥有技术人才和资本的大企业已经作了妥善的调整。大多数其他部门还没有适应这种现实。居民住宅和商业建筑所消耗的能源占美国全部能源消耗量的四分之一。这些地方实行节约,在经济上是可取的,可是现已实现的节约却微乎其微,还大有潜力可挖。
总之,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这也仅仅是开始而已。现在就放弃节能计划,停止能源研究工作,可以给联邦政府节省少量开支,但从比较长远的观点来看,只能使经济蒙受重大损失。至于能源危机已经过去的乐观论调,只能说明高唱这种论调的人忽视了过去十年的痛苦教训。
(张今译)
《国际金融报》 (2004年10月20日 第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