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国根据《入世协定书》中有关关税减让的承诺,取消了进口相机每年1400万美元的配额限制,这一变化几乎使国内数码相机产业界窒息。”中国文化办公设备制造行业协会照相器材行业部副主任曲金魁说。据上海海关统计,2003年1月至5月数码相机进口量增长了53倍;到了2004年上半年,中国市场上数码相机销量达到127.29万台,同比增长235.7%。然而,其中国产品牌销量却不到1万台。“中国的数码相机产业很有可能赴复印机的后尘,成为一个消费市场红火,工业生产上却没有一家本土企业掌握核心技术的产业。” 在中关村的一家电子商城内,导购小姐正在向顾客介绍一款数码相机。近年来,数码相机已经成为中国许多家庭的必备产品。(夏文龙/摄)
1亿多元打了水漂传统相机企业陷入困局
“数码相机是基于传统相机的产品,很多全球领先的数码相机企业也是原先生产传统相机的‘泰斗’企业。”曲金魁表示,在数码相机这种新产品刚刚出现时,我国政府部门和业内人士都把希望寄托在海鸥和凤凰等大型传统照相机制造企业身上。
“早在1999年,我国就开始扶持这些传统相机企业,那时候的照相机名牌企业上海海鸥照相机公司曾一举创下国内数码相机产业的五个‘第一’。”曲金魁说,原国家计委投资1.05亿元在上海海鸥照相机有限公司立项并引进数码相机生产线,当时预计项目建设周期为1999年至2001年,目标为形成年产量为60万台的33万像素、110万像素数码相机的建设项目,就此形成海鸥“国家计委唯一的数码相机高科技产业化示范工程、第一条国际一流的数码相机装配线、第一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码相机、第一家数码相机出口企业、第一家数码相机摄影培训基地”五个“第一”的盛名。然而好景不长,1999年海鸥引进的是33万像素数码相机的生产线,可到2000年全球已经开始流行1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2002年200万像素,2003年300万像素、400万像素,甚至更高。全球数码产品研发能力的飞速提高将中国传统相机企业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我国花巨资引进的生产线也成了明日黄花。
“这表明,仅靠引进来发展国产数码相机的道路是走不通的,而在自主研发方面,我国既缺乏对口的高科技人才,也没有足够的金钱、设备等基础投入能力。”曲金魁说痛心地说。据悉,国家“十五”规划中曾明确规定,到2005年我国数码相机整机的年产量达到500万台以上,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左右。然而,如今国内30多家传统照相机厂商只剩下海鸥、凤凰等区区几家在比较有规模地经营数码产品,海鸥在给柯达、美能达等日本厂商做数码相机的贴牌加工,其主营产品又回到光学和传统相机上来;而凤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也基本放弃数码产品,重点搞光学加工,并且业内有说法称其准备卖出与台湾新普公司在南昌的合资数码相机公司的股份。
专家表示,传统相机生产技术上,我国企业就一直落后于有着几十上百年历史的日本企业,这个距离在数码相机上被拉得更大,从技术角度来说,直到现在,我国产业界才算是基本认识了数码相机,要研发出国际上领先的新产品,至少要20至30年的时间。
从雄心勃勃到急流勇退IT企业陷入集体沉默
2000年初,方正、紫光陆续推出130万像素和2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系列产品,成为最早进入数码相机领域的IT厂商。2002年5月,联想也推出了自有品牌的数码相机产品,并在全国50家“联想数码影像中心”进行推销和售后服务。接着朝华科技、华旗资讯等IT厂商,还有先科、TCL等家电厂商,也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数码相机。曲金魁介绍,然而好景不长,到了2004年上半年,国内数码相机市场中80%以上的产品是索尼、佳能、柯达、奥林帕斯、三星、尼康这些品牌的,就连富士、卡西欧、松下、理光也来凑热闹,而中国的联想、紫光、方正、爱国者等IT企业品牌的销量却不到1万台,其中还存在很多作为礼品、赠品免费送出的数码相机。
中国文化办公设备制造行业协会秘书长马文彦介绍,尽管方正等企业数年前就开始进行芯片技术的研究,联想设计院也在进行芯片设计、软硬件等技术上的整体开发,但至今IT企业对国内数码相机核心技术的研究,还没有产业化的成果。“现今联想等IT品牌的数码相机和日本品牌一样,在台湾厂家或佛山普利华照相城进行贴牌生产。”马文彦表示,中国数码相机市场国际化进程加快、新产品入市迅速的背后,是由于生产着世界上90%数码相机的日本企业均在中国实行了本地化生产。而面临研发瓶颈的中国IT企业也开始走日本品牌的道路,为一些厂家贴牌生产数码相机。因此,国内IT企业和日本企业在200万像素以下的数码相机质量上并没有太大区别,只是日本企业经常委派技术员到实地进行监督,其所使用的电子元器件等级也较高,而国内IT企业的数码相机相比之下质量不够稳定。据悉,佛山普利华照相城以贴牌生产为主要业务,目前几乎包下了世界数码相机20%的订单。但在200万像素以上的数码相机生产上,日本企业的技术优势也较为明显。国内IT企业几乎没有市场。
“国内IT厂商把数码相机看简单了!”曲金魁表示,数码相机是集光、机、电于一身的产品,IT企业只在“电”即芯片研发上有优势,在光学和机械上并不精通,更何况国内IT企业在芯片技术方面也十分落后。他指出,从IT行业半路出家的数码相机企业更多重视产品的“信息记录”功能,而忽略了最基本的摄影功能,这与国外佳能、尼康、奥林帕斯、富士等从传统照相光学企业发展过来的数码相机企业差距明显。“决定数码相机质量和档次的不只‘像素’一项,光学镜头和定焦、变焦等功能同样重要,使用不同的质量控制软件和芯片,所出产的数码相机质量均有所差别,而这些决定质量的其他功能因素,正是被国内IT厂商所忽略的。”曲金魁认为,在国内也只有IT企业与传统照相机企业紧密携手合作,才能有效地发展我国的数码相机。
国际化竞争无法“屏蔽”专利之剑迟早会落下
随着日本企业在中国本土化进程的加快和独资工厂的设立,其生产成本逐渐下降,再加上国际数码相机技术研发突飞猛进,我国企业与国际差距越拉越大,众多数码相机生产企业开始呼吁制定数码照相机的中国标准,以保护本国产业。但曲金魁指出,国家数码相机标准并不是为保护国内数码相机产业而设。国内厂家想利用“标准”屏蔽国际化竞争的想法只是一个幻想。
曲金魁介绍,《数码照相机国家标准》从2002年开始起草,历经两年多时间,修改了四稿,于2004年5月通过审定,并正式上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目前正在上报批准阶段,预计今年年底出台。然而让中国企业大惊失色的是,由于中国企业不掌握核心技术,而数码相机生产技术最发达的国家是日本,因此在中国数码相机国家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标准制定的主管单位全国照相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门征求了日本五大数码相机公司的意见。“这个标准不仅没有屏蔽国外产品,反而要在制定过程中征求国际先进技术拥有者的经验,其主要目的是保证中国市场上产品的质量,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曲金魁表示,这是一套从质量控制出发的国家标准,其中牵涉技术、质量、发展水平等方面,主要从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另外,数码相机专利问题也成为国内生产企业的心头之痛。2003年2月,日本贸易振兴会北京中心知识产权室室长日高贤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日本企业对于中国数码相机的专利问题已趋于白热化”,产业界认为,这是我国继DVD专利费风波后,中国企业再一次面临知识产权的威胁。
日本贸易振兴会北京代表处知识产权室冯超曾说:“中国数码相机生产厂商可能在某些技术领域侵犯了日本厂商拥有的数码相机方面的专利。”对此,马文彦说,大多数国内数码相机厂商是从日本企业手中购买光电转换器、芯片等自己不能制造的核心部件,购买的费用中已经包含了专利费,但不排除一些IT企业买一部分、仿造做一部分的现象。据业内人士表示,这种仿制核心部件的数码相机,每台要交200元至500元的专利费。
“现在,日本企业之所以没有向中国企业索要专利费,基本上出于两点原因。”曲金魁说,一方面,世界上并没有数码相机的统一标准,日本几家数码相机的大厂商之间正处于水深火热的竞争中,无法像DVD厂商那样联合起来对付中国;另一方面,日本厂商对中国数码相机的市场培育还处于初级阶段,2003年世界数码相机产量4000余万台,在中国市场的消费量仅200万台。培育一个市场就需要5至10年的时间,如果在中国数码相机市场发展初期就以征收专利费打压了国内产业,那么日本企业进军中国市场将需要更漫长的过程。但是一旦中国市场成熟起来,专利就将成为日本企业打压中国企业的有利武器。
作者:文婧
(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