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国际化假象(热点话题)(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4日 08:04 人民网-市场报
  叶秉喜 庞亚辉
国际化假象(热点话题)(图)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几大著名家电品牌与世界500强的“婚姻”引发国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TCL和阿尔卡特、TCL和汤姆逊合资余音未了,又传来TCL即将和东芝合资的消息,同时关于创维和爱普生、康佳和飞利浦的合资传闻也在流传。对此,有人认为:中国家电企业已经开始逐渐成为世界级企业,中国家电企业逐渐走向国际化。其实新一轮的合资只是跨国公司生产能力的转移,寻求全球最优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

  纵观家电企业与世界跨国公司合作的内容,似乎可以认为中国家电企业逐渐走向国际化的结论是成立的。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合作的内容,再联系起当年日韩跨国公司走向国际化的历程,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企业目前新一轮合资的实质只是跨国公司生产能力转移、寻求全球最优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中国企业真正走向国际化的标志。

  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的合资、合作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和中国企业合资,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一种跳板和手段;第二阶段,逐渐整合在中国的家电公司,盘活已经没落的中国本土品牌,侵蚀中国家电品牌;第三阶段则与中国目前市场上历经风雨的大品牌进行合作,整合全球的生产能力,寻求资源配置的优化。国内企业在新一轮合资中,基本上占据控股地位,似乎一夜完成了国际化的战略部署,所以也就“一路高歌”,而合资的这些跨国公司却在盘算自身的竞争优势又增加了多少,偷偷计算着未来新增加的利润,表现则很低调。

  根据有关信息显示,康佳未来的跨国联姻合作不会直接涉及资本层面的整合,只是产能扩大50%以上,市场规模也将从目前的年销量1000万台增加至1500万台,而该跨国公司在国际上的品牌和渠道以及专利权则不在双方合作之列。回顾一下TCL和阿尔卡特,TCL和汤姆逊,东芝、开利和美的合资内容,我们发现这些跨国公司的海外销售渠道、技术专利权、以及这些跨国公司在海外的品牌使用权,都与这些合资企业没有任何关系。尤其是在TCL和汤姆逊合资中,TTE需要向

  汤姆逊签订专利许可协议,同时在使用这些技术时缴纳相应专利权的使用费,而TCL的品牌也不能通过汤姆逊的销售渠道销售。跨国公司实际上通过与国内巨无霸合资,逐渐将没有生产要素成本优势的产品交给合资公司打理,这跟IBM、DELL等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的外包工厂和合资工厂并无二致。

  目前国内企业的这种合资模式实际上只是生产规模的增长,进一步扩大规模经济,使其生产成本更加降低。这种模式对于中国企业真正的国际化产生了两点潜在威胁:一,在国际市场上降低国内企业的比较优势,甚至会影响国内企业自身产品的出口量;二,放慢国内诸多大公司国际化的进程。

  全球化产业需要与之相结合的全球化的竞争战略,而国内家电企业一直以来主要将所谓的“规模经济”、“比较优势”作为自己的“竞争优势”,和国际大品牌的新一轮合资也是一种变相地向跨国公司接单出口产品、代工和OEM产品,是一种非常传统的国际化竞争模式。跨国家电公司利用和中国企业的合资公司,获取了中国市场的要素优势,大规模降低自己的制造成本,造就其在国内市场竞争和产品出口的战略机会。这些跨国公司拥有品牌、销售渠道、专利技术等国内家电公司没有的资源,一旦再获取了生产和制造优势,那么未来将直接影响中国企业最根本的竞争优势———比较优势,会对中国企业的出口和国际销售产生大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国内市场的销售。

  反观当年日韩企业的国际化历程,我们发现真正的国际化战略必须将本身的价值链扩张到国际销售渠道、国际化营销手段、寻求不同国籍的原料来源和最终建立跨国产品生产体系上。企业产品被世界诸多国家的消费者接受,品牌被认知、偏爱,形成忠诚购买。而目前国内家电企业的新一轮合资选择了比较简单的利润来源模式,忽视和放弃了品牌国际化的机会。根据日韩企业的国际化经验,对于家电类产品,通过分散投资活动寻求比较优势、进入市场,或获取特定技能或技术的延伸,以及品牌扩张,最终形成完整的国际化战略,以全新的方法,将本土化和全球化整合起来。

  目前国内家电企业产能扩容式的合资模式,会使我们再一次陷入规模经济和产能扩张的迷途。如果一味满足于世界工厂角色,那么台湾一些IT产品代工厂的今天也许就是我们部分家电企业的明天。

  《市场报》 (2004年09月24日 第十二版)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