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祥玉 20年前,《人民日报》曾编发文章,反对不留余地、见缝插针地使用土地,提醒市政管理者“十分土地别盖完,留下三分给人玩”。20年过去了,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今天的城市“长高了,变密了”,加之“经营城市”理念的推波助澜,城市核心区域已无土地可留,变得密不透风。
如何给人留下一点玩儿的空间,为城市增添更多的色彩?安徽两座城市不同的做法各有其果,值得借鉴与思考。
芜湖:挤出的空间显效益
到过芜湖市的人,无不惊叹她的美丽。来此投资的汪先生告诉记者,他之所以来此投资,一是满意当地政府创造的投资环境,再者,就是被这座城市的美所折服。
芜湖的美,有其自然天成的一面,毗邻长江、市内有面积230亩的镜湖和高度适中的锗山,这种“先天”条件在我国众多的城市中为数不多。但芜湖能有今天的美,更来自城市管理者的精心打造。他们打造这座城市的力度和诚意为市民称道,也为城市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4年前,芜湖市人民政府的办公区就位于美丽如画的镜湖边,背靠锗山,占地面积约100亩,建筑物面积大约3.4万平方米。政府决定搬迁的消息一出,怀揣巨资要购买这块风水宝地的人蜂拥而至。芜湖市建委的同志告诉记者,整体出让的价格至少在3.5亿元以上。但该市不为钱所动,毅然决定再投入资金1.6亿元,把它改建成休闲广场,让它融入湖光山色。如今,在这个区域建成的芜湖鸠兹广场已成了市民的休闲去处,也是这座城市最美丽的“城市名片”。
除此之外,该市还相继投入6263万元,建成了吉和广场和九华广场;投资4000万元对镜湖周围进行改造、绿化、兴建小游园;投资1.7亿元打造步行街;现在,该市正在改造面积为13.2公顷的九莲塘公园,总投资将达6000万元。
“市民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是有发言权、建议权的”,该市宣传部的领导说,“问政于民”可以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公园是否需要改造,镜湖边的几棵树是否要迁移,大事小事,只要是与市民密切相关的事,芜湖市政府都会利用当地媒体广告百姓,征询意见。
芜湖市人民政府至今仍租房办公,节省的财力首先投给了城市建设。付出就有回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年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芜湖市位列全国200个综合竞争力城市的第31位,为安徽第一。芜湖市在“挤”出空间美化城市的同时,效益显现,活力迸发。
合肥:见缝插针留遗憾
合肥,安徽的省会城市。近几年,合肥变美了、变大了,是众所周知的。她有被称为翡翠项链的环城公园,有清水环绕的护城河,有市府广场、和平广场、胜利广场、琥珀潭等休闲去处,有两个国家级的开发区拓展外延。客观地说,合肥是很美的,但合肥的美中有缺憾。
几年前,为了给市民提供休闲场所,合肥市人民政府下大力气,拆除了政府门前的低矮住宅和门面房,拥挤的城市中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对市府广场的建成,市民拍手称快。
但很快,偌大的交行大楼随即“插”进了广场,俨然成了市府广场的“孤岛英雄”,一下子把宽敞的广场挤小了、压扁了。也许是因为这寸土寸金的诱惑难以抵抗,也许投资者的钱可解燃眉之急,也许政府另有苦衷,总之每每提及此事,市民心中总有说不出的痛,因为这里是他们最常光顾的地方。
“败笔”,安徽省政府有位领导痛心地说;“遗憾”,合肥市民无奈地说。败笔与遗憾,实为“经营城市”走入误区所酿的苦果。
其实,经营城市中带来的败笔与遗憾又何止合肥一地呢!土地,无疑又是政府经营城市的最大资本,见缝插针地使用土地,不计后果地开发土地,带来的将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事实告诉我们,经营城市不能仅仅为了钱,还应该想得更长远。
《市场报》 (2004年09月21日 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