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医药零售业陷入“黑色时期”(地方·长焦)(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14日 06:48 人民网-市场报 | |||||||||||
利润下降七成凸显泡沫 2004年上半年,快速膨胀的医药零售市场出现了“大厦将倾”的局面。据对浙江省36家大型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包含870多家门店)的统计,上半年实现销售5.28亿元,比去年同期上升10.86%,增幅比一季度回落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510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70%。 “降幅惊人!”朱忠兰说到利润情况时语气凝重。“药店利润率一般应该有5%-6%,但是上半年只有1.1%。亏损企业去年是2家,今年扩大到9家。亏损额是639万元,比去年增加了498万元。”今年上半年浙江的医药零售业创造了几个“历史之最”:利润下降幅度最大,利润率最低,亏损额最高。 杭州医药零售行业的情况更惨:继一季度出现汇总性亏损28.9万元之后,到二季度,汇总性亏损的数额超过100万元。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与医药零售市场的过度竞争是分不开的。据统计,到2003年底,浙江省已有药店7769家,比2000年底增加了3656家。 嘉兴华氏大药房兰台零售连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伟成说,短短3年内,在人口不过三、四十万的嘉兴市区,药店数量已经从28家上升到70余家。“密集程度都快超过日用百货行业了,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 另外,经营成本上升也是药店经营难以为继的原因之一。“医药零售行业早已经不是暴利行业。卖一盒‘青春宝’赚0.2元钱,卖一盒‘21金维他’赚0.1元钱。过去药店毛利率一般在30%左右,现在只有20%,而房租费、人工费、各种税费居高不下。”朱忠兰对笔者说。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秘书长王锦霞分析:“前一阶段,在医药分业的兴奋中,药店扩张了很多,但亏损很严重,现阶段药店已经没有快速扩张的势头了。” 据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统计,今年上半年该省已有350多家药店被淘汰出局。 “多元化”不是救市的良药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以前在经营范围上十分保守的医药零售企业正在悄然变脸,指望靠经营其他商品来“救市”。 “华氏兰台”今年上半年引进了一个进口化妆品的总代理。杭州的“天天好大药房”则走得更远:柜台里除了药品,还出现了绿色食品、家居装饰、日用百货……该企业的负责人声称,争取用几个月时间,将经营品种中药品与非药品的比例调整为1:1。 据了解,“多元化”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医药零售行业的“潮流”。国药集团开始在主要城市的部分国药零售店设立某保健品品牌的专柜,分销营养保健品;广州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台湾统一集团旗下的统一超商正式合作,共同经营药妆连锁店,药店中同时销售保健品、化妆品等。 但专家对药店的多元化并不十分看好:“多元化的链条不能拉得过长。药店总不能去卖油盐酱醋吧。” 出路在打破医疗单位垄断 从7月1日开始,抗菌药物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销售。这一刀砍下来,大伤了药店的元气。 据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的最新测算,抗菌药物一般占药店销售总额的10%左右,占药店利润总额的20%左右。由于医院的处方很少流出来,药店的抗菌药物销售普遍受到了严重打击。 按国家有关规定,2005年12月31日前,全国将实现处方药凭医师处方购买。这样一来,目前药店的大部分药品都必须凭处方销售。“到那个时候,药店就被逼上绝路了。很多药店大概都要改行了。” 他说,在医疗体制改革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凭处方销售只能是更加强化医疗单位在处方上的垄断地位。目前,一些医院采取“电子处方”、“密码处方”等手段防止处方外流,有的医院则更明确规定患者如欲持方外购需经院方“审批”后加盖外购章。 医疗机构“肥水不流外人田”并非个别现象。杭州华东大药房所属的32家门店在七月初的几天一张抗菌药物的处方也没有收到。上海市一个月里仅有30张处方流入该市110家医保定点药店。 9月1日开始实施《处方管理办法(试行)》。还没有明确针对医疗机构限制处方外流的罚则,而允许处方外流又直接影响了医疗机构的既得利益,所以该《办法》能否有效解决医疗机构垄断处方的问题,还需要拭目以待。 《市场报》 (2004年09月14日 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