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1200万吨炼厂抛弃壳牌(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07日 13:01 21世纪经济报道 | |||||||||||
关键是壳牌的战略重点是油田,下游领域因为无法和BP竞争,战线在收缩,甚至有退出的迹象。但这下游正是中海油欲强而未强之处。 变故,来得太突然了。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1200万吨炼厂项目在受到壳牌的冷遇后,一个月后断然要独资单干。 8月27日,一位不愿具名的中海油一公司高层向记者表示:当初是准备与壳牌合作的,但我们不再沿用以前的合作模式,目前也不准备在在建过程中寻找合作伙伴了;待建好后再找合作方,即使和壳牌再合作也是要控股。 据知情人士透露,中海油原计划邀请壳牌参与,将沿用南海石化项目的合作模式,但一直没有得到答复,因此决定独资。 9月2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宣传部刘经理向本报表示,中海油与壳牌目前合作的变数比较大,未来也许会在分销领域合作。 改变合作模式 本以为是皆大欢喜。7月21日,国务院批准年产1200万吨中海石化炼油项目。项目总投资169亿元,年加工1200万吨海洋高含酸重质原油,每年提供1039万吨高品质的产品,其中为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提供220万-270万吨裂解原料和10万吨苯。预计2007年底建成投产。 8月26日,中海油的业务合作伙伴向本报透露,这一项目将由壳牌和中海油共同合作开发,双方将各占50%的股份。 “合作的前三年由中方担任董事长,外方任总经理,三年后,外方任董事长,中方任总经理,这说明双方是很清晰的合作关系。”该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而此前一个月,壳牌发言人栗陆莎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中海油邀请壳牌一起参与这一项目,目前壳牌正对该项目进行初期项目评估。” 9月2日,栗陆莎向记者表示:“我没有收到新消息,没有什么变化。” 但是,面对炼厂投资热,中海油等不及了。刘经理向本报表示:“壳牌一直没有回音,对方的速度比较慢。” 中海油高层透露,将来的合作模式为中海油控股,占60%的股权,对方40%,董事长、总经理均由中海油担任,总经理人选由国资委推荐,壳牌不太可能接受这一条件。但中海油会坚持这一原则选取合作伙伴,原因是目前中海油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可以独立操作此项目。假如遇到技术困难可以找供应商合作,因为和壳牌合作,壳牌也是依赖供应商的技术。 而且南海石化项目各占50%的股份的合作模式也为中海油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一些事情无法协商,相互牵制。当时建设期总经理由壳牌担任,各种事宜均偏袒壳牌。 “虽然中海油委派的董事长有换人的权利,但换了还是壳牌的人,可以说建设期是最赚钱的,不仅是设备,各种投资诸如技术执行等都是壳牌在管,我们都没有参与,总共大约有10个亿的损失。”这位高层无奈地感叹。 炼厂建成后,中海油可以考虑埃克森美孚、BP等作为合作伙伴。因为目前这两家公司在下游领域已经超越了壳牌。 关键是壳牌的战略重点是油田,下游领域因为无法和BP竞争,战线在收缩、甚至有退出的迹象。但这下游正是中海油欲强而未强之处。 中海油向下 中海油目前已经意识到不建炼厂,就无法提供成品油供给,结果就是无法占领市场。从市场认知度来看,远不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因此将战略重点转向下游,第一步就是建炼厂。 “原因是我们(在南海)200多万吨的裂解原料已经有销路了,供给南海石化的乙烯项目。另外,炼油设备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达到欧洲的相关标准,在国内没有任何一家炼厂可比。”这位高层向记者表示,中海油预备就此开始拓展下游领域。 该人士进一步透露,建炼厂另一目的就是希望在国内扎根,所以销路立足国内。但也不排除遇到竞争阻力的背景下,一部分会销往国外。近期,中海油也在积极准备收购国外的加油站,拓展国际市场。 之所以考虑选择壳牌作为合作伙伴是因为南海石化项目是和壳牌合作,炼厂项目是其关联项目,涉及到一些日后的事宜,所以优先考虑壳牌。 另外的原因是希望借助壳牌的品牌效应来打开国际市场。因为目前在国内,中石化、中石油已经占领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竞争相对比较激烈,所以不排除中海油的这一炼厂部分产品会销往国外。 特别是在高标化汽油方面,国外市场对中海油品牌的认知度肯定不及壳牌。 但1200万吨炼厂的审批并非一帆风顺。 中海油高层透露,原本1200万吨的炼厂和43亿元投资的乙烯项目是一个项目,炼厂早在报批南海石化项目时已经呈报国务院:“应该是先有大炼厂,后有乙烯项目,当时国家没有批炼厂,只批准了乙烯工程。” 按道理讲,乙烯项目所用的原料应该是由炼厂提供,应该先批炼厂项目,但当时涉及到成品油的专营权的问题,中石化、中石油就阻碍了该项目的审批。理由是中海油一直在销售原油,没有成品油的销售权。 现在,审批过关了,却发现壳牌玩不了了。“据我们了解,壳牌对这一项目一直没有做评估,和BP等公司相比,速度太慢。是他们的程序繁杂,壳牌总部的审批可能需要3到5年,所以我们先建,建好后再谈合作事宜。”这位高层向记者透露。 他感叹,就乙烯项目来说,双方的谈判从1991年到2003年,先后谈了12年,其内部程序的运作速度可见一斑。其实壳牌(中国)公司还是希望能参与这一项目,但在荷兰总部却没有话语权。 中海油遂决意独行。 中海油下一批炼厂的拓展重点会布局沿海大城市,首选长三角,第一站可能是上海,接下来是天津等地。将在广东投入40亿建200座起点较高的加油站;油库将采取租用的形式,可以减少成本。 壳牌向上收缩 关于壳牌对于这一项目一直未作决策的原因,刘经理表示:双方的办事程序不同,壳牌作为大公司决策的速度比较慢,而这一项目明年必须动工。 且双方的战略重点不同。炼厂对于中海油来说,是拓展下游的一大重点项目;而对于壳牌总部来说,中国整体的业务量占不到总部的太多份额,且壳牌也可能接受不了中方控股的合作模式。 据中海油内部人士透露壳牌战略重点在转变,开始收缩下游战线。从国内来说,其广东的油站开始收缩。壳牌在广东仅有7座加油站,目前准备出手。而与中石化在苏州合作的500座加油站,并不是以投资的形式合作,而是中石化为了融资与壳牌的合作,如果要收缩,给中石化付点资金即可收场。其化工原料在中国也没有设厂,只有一些润滑油小厂及与中海油合作的乙烯项目,总之其在中国的下游项目对于壳牌总部来说只占很小一部分市场份额。 从国际市场来看,也是处于收缩状态。 前期,壳牌在印尼的300座加油站准备出售于中海油,后因价格问题没有谈妥。原因是在印尼建国初期,诸如埃克森美孚、BP等巨头就已经进驻印尼,壳牌无法和其竞争,决定退出印尼市场。且其最大一家下游公司从荷兰总公司分离出来,说明其总公司不再依附下游公司,集中精力做其主业:油田的开发。 这位高层进一步表示:“我们一直在观察壳牌,但它这几年在下游没有什么实质性动作,所以可以肯定他们在收缩。” 壳牌的业绩也在走下坡路。2002年,其排名为500强第一位,目前BP等石油公司的利润已经超过壳牌。原因是其石油储量不足,受油价等影响,股价下跌。 这位人士分析:“为了说明储量大,壳牌作假被罚一亿美金的事件,就充分说明其储量在下降。而公司的股价是与公司的储量息息相关的,作为战略投资者会分析你公司的储量能维持多久,未来的投资价值有多大,可以说没有了储量,就没有了一切,所以他们才会作假。”壳牌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将资金重点投向油田的开发上,无暇顾及下游的发展。 其次,总部设有两个董事会,关系比较复杂,对于这一项目是否合作的问题,内部意见也不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