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冷眼旁观 上海经济学家对郎咸平说“不”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21日 09:03 上海青年报 | ||||||||||||
本报讯(记者黄梅)近日,郎咸平对海尔、格林柯尔、TCL等企业的一系列“炮轰”在市场上引起越来越大的波澜。而国内经济学者们却反常地表现出“冷眼旁观”的姿态。昨日,终于有经济学者表示自己对此事“有话要说”。 不要把企业家作为敌人
国际著名金融专家、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汪康懋博士明确表示“学者不能把企业家作为敌人!”汪康懋指出,郎咸平的做法显然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是有失偏颇的。 他还认为,郎咸平对我国企业家的定位———职业经理人———并将其比喻为企业‘保姆’的说法是错的,“比如张瑞敏等,这一批人应被视为‘创业者’,而非‘职业经理人’。”他认为,张瑞敏等“创业者”靠实力和本事调用各种资源,做的是把“茅草房”变成“高楼大厦”的工作;而职业经理人则是企业做强后聘用的人。汪康懋建议,在产权处理上,企业完全可以采用“股权奖励”的方法,这既能达到激励企业家斗志的目的,也防止了流失情况的发生,而郎这种会伤害到企业家的做法是不对的。 学术研究不应轻易公示 复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军认为,郎咸平对国资、国企、国有股的一系列发问,都是经济学者们很关心的问题,但他指出,郎的做法已超出了学术研究的范畴,而进入市场范畴,而这是不严谨的,是对企业的一种不负责任。 张军表示,郎做的是一种“案例分析”,是在有限的数据基础上作分析、推测,从而提出猜测和假说。“这种需要研究者进一步深入企业内部去论证。”张军认为,郎咸平并未真正进入企业,因此,研究的结论不够成熟,还停留在猜测层面,不应该“急于求成”地公诸于众。 同时,张军指出,对于体制改革过程的问题,我国的经济学者一直处于激烈的争论中,然而,这种争论不适宜过早进入大众的视野,“在我国,静悄悄的变革往往比轰动式变革更易成功些。” 相关报道: 相关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