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技术天才闯江湖(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20日 13:03 21世纪经济报道
CHONG 绘

  一个人的离去,让我们想起了更多的人。陈春先,一腔热血,为体制所缚,为个性所累,单枪匹马,抱憾而终;王缉志,一生创业,为眼光所限,为资金所困,形单影只,难成气候;

  到是后生小辈的求伯君,怀抱独门密籍,掷豪情,跟对张旋龙;散千金,找对雷军,终于成就了一番轰烈。

  IT是个江湖。在市场大潮中,虽无刀光剑影,却也惊心动魄。称霸武林,要技术,要资金,要营销,要管理,要能人……

  它山之石,但为攻玉。

  逝者陈春先:屡败屡战的“中关村第一人”

  本报记者 刘钊 北京报道

  8月9日凌晨,北京中关村。有“中关村第一人”之称的陈春先辞世。这一天,他70岁的生日刚刚过去三天。

  离开中关村,陈春先的灵魂一定依依不舍。

  两年前,68岁的他成立了自己的新公司“陈春先工作室”,一家服务于创业者的中介机构。

  一年前,他曾微笑着对记者说:“从退休到真正不能工作还有二三十年的时间,完全可做很多事。”“毕竟我有这么多经验,可以教给后来者。”

  去逝前三天,在亲友为他组织的生日聚会上,他还说自己要再活20年,干到90岁。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陈春先是中关村的创业斗士。这个当年中科院著名的等离子物理学家,在首先提出要在中关村建立“中国硅谷”后,就走上了一条与科研完全不同的实践之路。

  他创造了很多历史,为后来“两通”“两海”的诞生、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形成,以及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铺下了最重要的一块基石。

  然而,“秀才创业,十年不成”,陈春先的创业经历坎坷重重,连他自己都承认“我办的公司从来都没有搞大过”。

  即便如此,他还是屡败屡战,不肯罢手。

  体制之缚

  陈春先的“创业”始于1980年代,当时,他已在中科院做了20多年的科学研究,是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1980年,陈春先有机会三次考察美国硅谷,美中的巨大差距刺激了他,归国后,他提出“科技成果扩散试验”,探索加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新路,在中关村建立“中国硅谷”等主张。

  此后,他率先将设想付诸实施。当年12月,他与纪世瀛、崔文栋等人带领十几个中科院的学术骨干成立了“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这被看作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办科研机构,也是民营科技企业的前身。

  那是一场体制外的“实验”。虽然“服务部”每年能有两三万元的收入,能够给业务骨干每月发10多元的津贴。但是,它的运作与分配方式与传统科研体制“水火难容”,陈春先和他的“服务部”几乎被由此而引发的舆论旋涡所吞没。

  据陈春先的儿子陈新宇回忆,当时,陈春先经常在家里和一位“所长叔叔”通电话,交谈的内容都是对“服务部”的不同意见,两个人争吵得很厉害,最严重的时候,陈春先的声音都哽咽了。

  “我当时很小,还不太懂他们说的话,只是觉得奇怪,平时私交很好的两个大人,怎么也会像小孩子一样闹意见。”陈新宇说。

  很快,有人公开批评“服务部”,说他们“搞乱了科技人员的思想,搞乱了科研秩序”。最终,为了澄清自己的“经济问题”,“服务部”被封门查账。业务骨干备受打击,“服务部”面临解体。

  但是,陈春先的实践顺应了当时“搞活经济”的总体方针,他的尝试通过新华社内参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胡耀邦、胡启立、方毅等领导先后作出“批示”,认为“陈春先同志的做法是完全对头的,应予鼓励”。

  至此,“一些确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可以先富起来,打破铁饭碗、大锅饭”的指导思想正式确立,中关村科技创业的政策活水也从此引入。

  个性之累

  科技创业的大环境似乎在转暖,但是,当时科研体制的小环境依然僵化,陈春先觉得在科学院的体制内不可能很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决定脱离科学院。

  1983年,北京中关村花园路6号,陈春先和他的创业伙伴创立了“北京市华夏新技术开发研究所”,这是北京市第一个民办研究所。

  当时,一个很有前途的科学家,离开中国最高的科研机构,放弃编置,放弃学术地位,放弃保障,简直是不可思议。

  谈到父亲当年的举动,陈新宇说:“当时有机会出国看到中国与西方存在这种差距的人不少,有这个看法(改革现有科研体制,寻找更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人也不少,但是,很少有人真正去做。但他就去做了。”

  从这一点上看,陈春先将他的后半生完全交给了创业,也算是为他的性格所累。

  据说,陈春先从小接受的是一种近似美国式的教育。他的父亲陈之长早年留美,回国后曾担任民国时期中央大学的教授,对他的教育颇有些放任自流,很重视培养他的兴趣。他中学时代的几位老师引导他对数学、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陈春先小时候动手能力就很强,1949年,15岁的他自制的收音机甚至听到了开国大典的广播。

  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形成了陈春先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敢想敢做的性格。在后来的学术之路上,这种特征曾成为他的突出优势,也是引导他放弃科学院,投身创业的内在动因。

  陈春先曾对媒体说过:“我在科学院是公认的思想活跃者,而且是公认的敢打敢拼的人,要不我也不会到美国,看了硅谷,回来就要在中国办硅谷。”

  但是,在创业过程中,他这种敢于实践的性格的另一面———急于上手,对市场风险估计不足,也显现了出来。

  “华夏所”的业务模式仍然延续了当年“服务部”的做法。它利用人才优势和机制优势,曾承接过中科院委托的高精度恒流恒压电源项目等重要工程。

  但是,它最后还是在市场的风险中倒了下来。因为与中科院器材供应站一个300多万元的合同纠纷,“华夏所”陷入了长达5年的诉讼之中,最终成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遗憾。

  转变之苦

  客观地说,陈春先在中关村的两间木板房里做成第一笔电源生意的时候,市场上可以说没竞争对手。他后来的种种失败虽然与当时的体制和环境有很大关系,但是,对市场判断的失误、管理经验的缺乏才是更主要的原因。

  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陈春先得到多家金融机构的支持,以“金融租凭”的形式引进设备,成立了“华夏硅谷公司”。这个公司曾经是中国最早做大规模信息加工的企业。

  资料显示,当时,华夏公司有100多位操作员,每输入1000个字符收入为0.4元,如果项目进展顺利,每年收入可达几十万美元。

  陈春先对这个项目非常乐观,他把所赚的钱都投入到新式设备购进上。但到了1989年,市场突变,国外订单被取消了,项目萎缩了。他曾对此进行反思说:“我们当初选择了增值不高、科技含量不高的数据录入可能是个错误。这样的项目抗风险能力必然很弱,但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本身的风险又会很大,这个矛盾现在也在考验着企业。”

  1993年,陈新宇开始介入父亲的华夏硅谷公司的业务。在他的印象里,公司当时多元化很盲目。陈新宇说:“父亲的兴趣太广泛了,往往是他觉得这个项目挺好,就投资做了,可是后来从市场的角度看,有很多项目出现决策失误。”

  “那时,我进入公司负责开发一个语音寻呼机项目,针对当时汉字寻呼机价格较高的情况,此种语音寻呼机成本降低了60%。”由于亲身参与,陈新宇对这个项目的过程记得非常清楚。

  据说,华夏公司为此项目投入了200多万元。但是在市场调查时,他们受到“当时看好语音寻呼机的小寻呼台的误导”,忽视了语音寻呼机的使用率较低,容纳用户数量少,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的弊端。1995年,随着行业竞争加剧,普通寻呼机价格不断下跌,该项目寿终正寝。

  由于对集团化公司管理经验的缺乏,华夏公司内部一度非常混乱,在经济活动中纠纷不断,债务不清。

  后来,陈春先曾说:“办好公司的企业家大都是搞营销、搞金融、有很强管理能力的人,而不是真正的科学家。”而他也承认,在商场上他一直是不太成功的。

  他曾分析过自己失败的原因:“根本问题还是在于我很长时间在科学院工作,我有一些特点、个性和追求的东西也不太符合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规矩。要有一个脱胎换骨的深入改变,这要比年轻一代更困难一点。”

  从技术天才到财富人生 求伯君:跟对人,找对人

  本报记者 邱伟 北京报道

  8月11日这天的求伯君很忙,他白天陪着妻子李娜在医院打点滴,晚上回到办公室继续工作。

  近一段日子来,求伯君已经放弃了他热爱的驾驶直升飞机翱翔蓝天的纵情生活,他在盯两件事情:一是网络游戏的开发;二是金山软件在纳斯达克的IPO。这两件事情都很重要,一个关乎金山未来的战略选择,另一关系求伯君以及金山众多高管的财富变现问题。

  4年前,刚过36岁的求伯君就放弃金山公司的总裁职位,而当起了“半退休”式的董事长,在外人眼里,这位号称“民族软件英雄”的技术天才开着宝马车、时不时去沸腾鱼乡享受下他喜欢的水煮鱼,整个生活休闲而惬意,早已是成功人士。

  现在,求伯君更喜欢追求成功的感觉。

  成功因素 三分而定

  求伯君把其成功的原因归结有三:一是天赋,他生而具有的对程序的敏感;二是个人不懈的努力,三是机遇,遇到了一个时代和一些人。求认为三者各占三分之一,平分而缺一不可。

  1986年,求伯君爱上了深圳大学的一位女生,他至情,一意辞掉在河北徐水县国有单位的工作南下。然而,命运的安排在于,当他为帮朋友解决问题写出24点阵打印驱动程序后,他转手将程序卖给了四通集团,四通集团对他盛意挽留,并允诺1年后当深圳四通成立之后,派他去深圳工作。

  求伯君因而留在了四通集团,在王缉志的手下。在四通,求伯君遇到了他一生中改变他命运的人:香港商人张旋龙,张拥有家族企业香港金山公司。求伯君在技术上的天赋引起了张旋龙的注意。

  1987年,求伯君在深圳四通一个经营部工作,天生不是做销售的他做得苦闷。张旋龙答应给求伯君一个安静的环境,让他安静地写软件,求伯君转投金山公司。

  在为金山公司写出金山汉卡软件后,从1988年5月开始,到1989年9月结束,求伯君在深圳的旅馆里写作WPS,只要醒着就不停地写,其间肝炎病发三次,每次住院一到二个月,有时,他把电脑搬到病房接着写。

  毋须团队,毋须其他人的任何帮助,求伯君孤身一人完成了后来这一影响力巨大的字处理软件,他自豪地在WPS软件上署上了自己的名字,这也为他后来迎来了巨大的名声。

  WPS为香港金山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利润。求伯君命好,碰到了一个好老板,张旋龙给求伯君在珠海买了套别墅,又给了他一些奖金,还没到30岁的求伯君开上了宝马车。

  然而,这并不是张旋龙给予求伯君的全部。1994年,当香港金山被方正合并之后,张旋龙把软件这一块分拆出来,在珠海注册成立新的金山公司,张旋龙又大方地把这个公司一半的股权给了求伯君,公司也交由求伯君去运作。

  大度让权 股权诱饵

  1998年对求伯君和金山来说都是重要的一年,如果说这之前求伯君还在围着WPS转的话,那么,在1998年8月,在金山获得联想900万美元注资并占30%后,金山变得有点不一样了。

  求伯君的思路也在变化。他对本报记者说:“我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明确了一些,我还是适合做技术,不是管理。公司在刚起步的时候,需要的不是管理,而是更灵活的方法,但在有了基础之后,管理就提到了台面之上了。”

  求伯君相中的是同是技术人员,和他一起写WPS97的雷军。联想注资之后,雷军就当上了金山软件的总经理,负责整个公司的管理、研发、产品销售。

  “雷军和普通的程序员不一样。”求伯君说。相比求伯君平时有点木讷的表情,雷军小小的眼睛总是显得很精明。求伯君很相信雷军,尽管在来金山之前,雷军没有做过管理,但求伯君相信“凡事都有第一次”。

  到了2000年,金山软件股份制改造,求伯君正式卸任总裁职位,公司具体经营全部交由雷军管理。此时,雷军以低价购买了部分求伯君和张旋龙转让的股份,成为股东之一。据说这一股份额近10%,如果按照联想注资计算的话,这一股份在1998年就价值300万美元了。

  因为雷军,金山一改厚重的风格,变得轻盈而喜欢做秀。

  1999年,金山推“红色正版风暴”,将金山词霸正版打到20多元的价位,一下将对手击垮。2002年,金山接着推“杀毒蓝色革命”,硬生生地将市场插入江民和瑞星之间。在2003年,金山推WPS的“免费”升级,以10元的手工费一天推掉万套WPS软件。在2003年,金山进军网络游戏,发布新的《剑侠情缘》的时候,求伯君被安排穿上了古装做秀。

  导演这一切的,是雷军手下第一大将王峰。在当年推完“红色正版风暴”后,王峰就成了第一副总裁,整个金山公司的营销部门也拥有与研发、销售相等的地位。

  金山的销售也从求伯君时代“不懂人情世故”变了个模样,在2001-2002年喧嚣一时的政府采购中,金山节节胜出。这其中,张旋龙的人脉网功不可没。

  2000年,雷军让求伯君一了进入网络的夙愿,成立了卓越网和逍遥网。逍遥网后来没能做下去,但卓越网却存在了下来,雷军是卓越网的董事长,一开始是请高春辉来,把卓越做成下载网站,但后来雷军和高春辉有了摩擦,在一场纷争中,雷军坚持做电子商务的计划获得了胜利。目前,卓越网盈利良好,金山控股70%。

  在技术上,求依然推行“个人英雄主义”,只是这个“个人”已经不再是求自己。

  在很多领域的研发,求都任命某个非常年青的“天才”来担纲,比如在游戏领域的裘新,在杀毒领域的陈飞舟。而求伯君充当的是“伯乐”的角色。求说:“一个人是不是天才,看他写的东西就知道了。”

  历史不能假设,如果假设,现在的金山仍由求伯君一手主掌,会如今天般成功吗?结果不可预测。但是,我们看到目前的结果是,求伯君因为大度地出让股权,让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这一招棋既为他迎来了财富的增加,又让他的生活充满了悠闲的情调。

  对求伯君来说,共赢是最好的结局。

  王缉志:先开宝马,后挤公交

  本报记者 邱伟 北京报道

  从中关村最先开始坐宝马车的少数几人之一,到后来出门挤公交车,王缉志走过的是一条抛物线型的创业轨迹。

  然而,直到今天,63岁高龄的他还在想着创业,他面临的问题比以前增加了一个,以前老是遇到的是资金问题,现在,多了一个年龄问题。

  老四通的辉煌顶点

  1984年之前,王缉志供职于冶金工业部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对象是计算机。这一年,他决定下海,这有点大大出乎朋友和家人的意料。

  因为他的一家都是学者派头,和商人有着很远的差距。他的父亲王力,是北大著名的语言文字专家;母亲夏蔚霞,是北大数学系的图书管理员;他的妻子是中科院计算所的,连妹妹王济慈,都是北大教授。

  他母亲对他说:“你不适合办公司,你适合当老师!”朋友对他说:“你是爱迪生办公司,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非垮不可。”王缉志不以为然。

  他跟随万润南,创建四通。进入四通时,他便是总工程师,做的也是技术活。1986年左右,他开发出了四通MS2401中文文字处理机,这是一个让四通辉煌一时的产品。也是凭借这个产品,王缉志成为了四通集团主管开发的执行副总裁,大权在握。

  人生一切都很顺利。然而,转折发生在1989年,在经历内部的复杂斗争后,段永基出任四通总裁。王缉志对段永基做总裁不服气,在1991年,以王缉志为主导的一群人发动了“倒段风波”。

  这场风波的结果是,1992秋,王缉志黯然离开四通集团。在四通工作8年,王缉志发明了为四通带来巨额利润的四通打字机,然而,离开之时,王两手空空,没有专利费、没有股权。

  王缉志和当时一同离开的两位副总裁一起创建了新四通公司,王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这是王缉志自己创业梦想的开始。

  新四通的三次创业

  事实上这个新四通公司并没有钱,王缉志借钱40万美元与新加坡公司Creative一起合作做多媒体。当时,合资公司起名为北京创通多媒体电脑公司,注册资金200万美元,新四通占20%股份,中国大恒公司占10%股份,其余是Creative的,王缉志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然而,王缉志这个总经理有点名不副实。公司成立之后,Creative派了一位姓杨的来主管业务。杨是商人,不重视技术人员,他更喜欢销售,创通更像是Creative销售其产品声霸卡的中国子公司,开发计划则被暂时搁置脑后。“我从搞开发变为管销售,感到力不从心。”王缉志说。

  双方的裂隙很大,Creative让王缉志签一个假合同,把其注册资金中的70万以购买技术的名义买回去,王缉志没同意,Creative后来便过来查账,发现王把合资公司的20万美元存单为新四通公司抵押贷款。因为此事,王缉志从总经理的位置上退了下来。

  合作已索然无味,散伙就在情理之中。

  而下一步,王缉志决意不找合作伙伴,自己单干。他又看中彩色印刷领域,决意把国际最先进的计算机彩色排版系统引入中国,为一些公司做彩色排版的系统集成。但新四通公司还是没钱。为此王缉志不惜举债,在银行无法贷到钱的情况下,王缉志借入民间高利贷,利息高达30%。此时,新四通改名新宝石电脑公司。

  悲剧在于,在王缉志跑到美国和加拿大,买下一批Photoshop、Corel、Postt中文字库等一批软件后,这些软件的盗版却开始在中关村流行,王缉志花几千美元买下的软件,5元的盗版光盘就可以买到;不久,王缉志又发现,他刚从海关进口的照排机,市场上就开始充斥同样却便宜的走私品。

  多年以后,王缉志感叹道:“确实有很多事(如贿赂、偷税漏税)我干不来,在当前这种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下,不得不甘拜下风。”

  做彩色排版失败的王缉志觉得不甘心,他想东山再起,但问题依然是资金。在朋友的介绍下,他认识了一些金融家。

  1995年,德国海得堡公司推出通过电脑就可以直接印刷的印刷机,王缉志向一家香港的投资公司推荐了这个项目,于是,一家合资的彩色印刷厂就成立了,公司注册资金100万美元,该投资公司占70%股份,新宝石占30%,新宝石以技术、人员和已有的照排机等设备入股。

  由于控股权在别人手里,整个公司的管理由投资方任命。很不幸,投资方任命的这位总经理管理水平一般,公司做不到盈利。一年后,该总经理被解除职务,但这个合资公司却实实在在失败了。王缉志连最后的设备都赔了进去。

  60岁后仍怀梦想

  1996年之后,在一年多的时间内,王缉志没有创业,而是在美国散心。

  当他再次回国踏上中关村的土地时,他开始研究两个方面的技术,一个是可视电话,一个是IP电话。

  在可视电话的调研上,他发现基于普通电话线技术的可视电话在中国实践效果并不好,而且整个市场空间不大,从现在的眼光看,这个结论可以说是正确的。

  王缉志转而看好IP电话的前途,决心再在IP电话上一搏。然而,当他去电信局申请专线的时候,他发现他付出的费用,比电信部门自己出去的人做的公司,要高很多,“市场环境不好,没法和有电信背景的人竞争。”王缉志说。很快,IP电话的项目他也放弃了。

  2000年,王缉志把眼光放在了有线电视宽带上,他亲自去重庆、宜昌等地调研,在合川这一不大的小县城里,他发现有线电视网改造成了从技术上可以同步实现电视信号、宽带上网、语音通话功能俱全的综合型网络。他感觉有线电视宽带的改造无论从技术还是市场都是可行的。

  通过朋友,他认识了一个广州老板,该老板答应给王缉志的公司投资。然而,投资还不到半年,在王缉志的公司还没有做出成绩的时候,该老板被逮捕了,原因是虚开增值税发票。王缉志的宽带梦也跟着破碎了。

  从2001年到现在,虽然过了60岁的退休年龄,但他坚持在朋友的公司北京佰能电气股份公司里打工,任总工程师,他同时还是北京软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中文信息学会常务理事。但他的梦想依然是创业,他告诉记者,他还在看新的项目。而且,他坚持认为自己的人生是成功的,“觉得我是能跟得上时代步伐的人。”

  陈春先 新华社 求伯君 本报资料 王缉志 本报资料
中行抵债资产网上营销 精彩手机赛事全攻略
雅典猜猜猜千元悬赏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UC音频直播奥运赛事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北航招生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购房租房经历征文
余秋雨绝唱:借我一生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