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坊 摄
“三农”消失后的改制:深圳农信社急寻四大出路
本报记者 贾玉宝 深圳报道
在近日举行的深圳农村信用社改制工作会议上,该社总经理李伟讲话一开头就用了“热切盼望”一词,以形容该社员工对改制的心情。
从1997年第一次申报改制至今年4月获得中国银监会批准,深圳农信社整整等待了七年。
三次申报
2004年4月30日,深圳农信社正式获准改制。这是国内农信社改革首次在一个副省级城市整体展开。此时,深圳农信社原有的服务对象已发生本质变化,已到了不能不改的程度。
目前,“三农”已经基本在深圳消失。农业已经基本退出深圳的产业体系,农业总产值仅占GDP的0.6%,农业耕地面积仅占全市土地面积的0.2%,农业劳动力仅占劳动力人口的1.1%。
深圳的农村经济已经被中小企业所占据,其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3以上,数量达到7万多家。这些中小企业主要从事出口加工业和建筑运输服务业,分别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62.2%和25.7%。而这些中小企业(含外资)和大量外来居民对农信社的品牌认同程度并不高。
深圳农信社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1987年,位于深圳特区内的六家农信社被剥离并组建深圳发展银行之后,深圳农信社便主要退居关外农村市场,即深圳的宝安、龙岗两区。
1996年底,刚脱离与农业银行隶属关系后的深圳农信社便开始酝酿改制为商业银行,并先后于1997、1998年连续两年向人民银行总行上报改革方案。
当时,国家对农信社的改制工作尚未提上日程,国务院在1998年才开始对农信社改革的有关问题进行调研论证。因此,深圳农信社的两次改制方案被迫夭折。
2000年始,国家在江苏省进行农信社改革试点。次年11月,江阴、张家港、常熟市三家首批农村商业银行挂牌成立。此时,深圳市委、市政府将深圳农信社改制列入深圳市2001~2002年金融改革计划。
200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国务院成立了深化农村金融和农信社改革专题小组,后在2003年制订了深化农信社改革试点方案,并确定了八个试点省份。不过这次试点广东省最终未被列入。但深圳还是决定先行改制。2003年底,刚成立的深圳银监局把农信社改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上报银监会。
四种设想
深圳农信社的整体资产质量较好,符合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条件。截止到2004年6月底,该社各项存款余额为27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178亿元,在全市存贷市场份额为4%,在宝安、龙岗两区约为20%;按照四级分类标准计算,不良贷款比例为9.1%;实现利润约3亿元。
今年7月14日,深圳市政府成立了深圳农村商业银行筹备工作领导小组。该领导小组由分管金融工作的陈应春副市长任组长,由市政府副秘书长余伟良、银监局局长余学军任副组长。
据深圳农信社内部人士说,改制方案目前正在酝酿之中,但整体发展目标已经确定,即将深圳农信社改制为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的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
然而对于正全面步入城市化的深圳来说,“农村商业银行”的称谓还是有些名不副实。事实上,此次改制只是深圳农信社整体改革的第一步。根据来自深圳农信社与深圳市政府的消息,深圳农信社的第二步改革大致有以下四种可能:
一是与深圳市商业银行合并,组建深圳银行。提倡者认为两者合并能够有效实现网点互补。
二是建成民营银行。6月20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举办的研讨会上谈到,农信社改革以后发展的资金来源还要依靠民营经济。这意味着央行将允许民营资本收购农信社。
三是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收购广东省内的其他农信社,继而组建为珠三角商业银行。
四是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并实现上市。
“三农”消失后的农信社改革
2004年对深圳农信社来说,市场拓展状况并不理想,这表现在储蓄存款增长放缓,对公业务明显萎缩。
造成这种颓势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深圳农村城市化改造进入实质操作阶段,分流了大量存款。如各村和村民加快了在建工业园区、私人住宅及其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步伐,拆建扩建等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随后的“梳理行动”又使村民把大量存款资金积压在未完成的建筑物的工程款和购地款上。
而“农转居”进程中,部分村委和村民补交村民社保经费直接造成对公及储蓄存款的流失。各村正常进行的旧村改造工程也致使村民大量提取现金,购买村里统建的新房。再则,2004年一季度,股票、基金、国债市场趋热导致农信社部分储蓄存款外流。
2003年10月始,深圳开始了农村城市化改造,特区外宝安、龙岗两区(即原农村地区)正进行“撤镇改办”(街道办)和“撤村改居”(居委会)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在此次改造中,村委与经济发展公司分开核算,财政基本上是各自独立,各村都成立股份公司。股份公司账户的开立,直接影响到各金融单位在农村市场的地位。
另一方面,中外银行已经瞄准快速发展的原农村地区,在“惜贷”政策下,各家银行加大了对“争存”的竞争。目前,深圳有中资商业银行机构16家(不含邮政储蓄和政策性银行),外资银行机构26家(其中获准办理人民币业务的有14家)。
银行间竞争激烈,市场份额最大银行的存贷规模都不超过全市存贷总量的12%。在宝安、龙岗两区,每个镇都有三五家至十二家银行机构争夺市场。各银行普遍采取短期利益诱导、贷款利率优惠、结算手续优惠及其他手段加强对镇村市场的渗透。
“三农”在深圳已经基本消失,原农村市场正被商业银行蚕食和稀释,深圳农信社改制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相关·
深圳农信社改制三大步骤
7月30日,深圳农信社总经理李伟在改制工作会议上称,根据银监会的要求,深圳农信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将分三个步骤完成。
第一步是准备阶段。先是信用社、市联社分别召开社员代表大会和理事会、对改制工作作出决议;次是清产核资,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全面清核,并提足相关准备金,仍有剩余的可拿出一定比例对原始股金予以增值;再是请深圳银监局对清产核资工作进行验收。
第二步是筹建阶段。这包括制订筹建工作方案,并提出筹建申请;深圳银监局对筹建方案和请示审核同意后,报银监会批准;签订发起人协议书,由发起人认购全部股份,其中,员工持股25%,一般员工与高级管理人员的持股比例不超过1:10,75%的股份由原有社员、社区居民、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认购;召开创立大会,选举董事和监事,聘任高管人员,审议通过章程和基本管理制度。
第三步是开业阶段。筹建工作完成后,向深圳银监局提出开业申请;银监局审核验收同意后,报银监会批准。
据消息人士估计,整个改制工作将历时一年多。
李伟称,当前要抓好的工作有三项:一是向农信社社员作好广泛宣传,二是开好社员代表大会,三是清产核资。
“改制为银行之后,股东范围虽然有所扩大,但仍然以农村社区居民和村民企业为主,服务社区的经营宗旨和零售银行的市场定位仍然维持不变。”李伟说,改制后的深圳农村商业银行定位为社区零售商业银行。
改制完成后,深圳农信社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商业银行,在监管上只受深圳银监局的监管。目前,该社还要受到深圳银监局和广东省信管办的两级管理。
深圳农信社1996-2004年业务发展情况一览表
(图表略,详见报)
数据来源:深圳农信社统计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