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许宗林做局 ST达尔曼上演“空城计”(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17日 13:04 21世纪经济报道
许宗林本报资料

  20亿银行欠款去向不明 14亿市值人间蒸发

  许宗林做局 ST达尔曼上演“空城计”

  本报记者 汪恭彬 朱平豆 实习记者 雷娟 上海报道

  “即使将达尔曼的20亿银行欠款忽略不计,达尔曼还剩下什么?什么也不剩下,只有一只上市公司空壳。”ST达尔曼(600788.SH,下简称达尔曼)一位知情者如是向记者愤怒而言。

  按照这个知情者所描述的“生长死亡史”,达尔曼为了公司业绩,从而达到融资目的,公司造假成了达尔曼的一大风景;而融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股东——西安翠宝集团的掌控人许宗林掏取资金。当上市公司最终只剩下一个空壳时,许宗林再一次利用这个空壳,再一次利用虚假的业绩,从银行疯狂骗贷20亿,然后裹携出逃国外。

  打开这个空壳,本报记者发现,这个“中华珠宝第一股”繁花似锦的珠宝业务,基本上所做的工作就是填填子虚乌有的数字游戏。

  金蝉脱壳

  当达尔曼事发——高达5.28亿银行存单,却疯狂为关联担保贷款暴露于天下,不得不令人一头雾水,而现在这一答案是明确的:这些存单只是许宗林为骗取银行贷款的一个诱饵。

  “达尔曼哪来的5.28亿资金?你看看公司的真实生产经营情况便一目了然。”知情者说。

  许宗林究竟从达尔曼裹走多少资金?这至今还是一个谜。

  但是,根据公司上市多年来的融资,以及最终的疯狂贷款数额,许宗林实际掏走上市公司的资金不会低于10亿元。

  “最终许宗林再不逃走不行了,到许宗林逃走前,公司多年来支撑起来的假象已经没有办法再延续下去,生存还是死亡,已不是问题,达尔曼必死无疑,已是定论。”

  据达尔曼公司内部人士透露,从事后分析可以判断,许宗林走出逃往国外之路,应该是蓄谋已久———至少可以追溯到2002年。

  据记者所知的一个版本是,许宗林出走可能与2002年西安市原体改办主任杨永明有关。杨永明因大肆收受达尔曼、西安旅游等原始股和现金等严重违法违纪问题,被法院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2年。

  据称,当时许宗林曾被有关方面暗示可以指认杨永明索贿而规避处罚,但最终当许如此照做时,另一方反悔了,许还是行贿罪。

  “这对许宗林无疑是较大的打击。”上海的一家投资公司老总说,“2003年后,许宗林开始大面积贷款,做好金蝉脱壳的准备。”

  许宗林其人

  许宗林为何会走到这一步?

  在达尔曼,员工对他的感觉基本上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愤怒。

  达尔曼有员工如此评价:许宗林的话十句里九句是假话,剩下一句还是模棱两可的话。他经常漫无边际地口出狂言,或胡乱许诺,过后无一兑现,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对他唯命是从,将他奉若神明,顶礼膜拜,这样的人才能受到重用。据说,他家原来请过个保姆,只有小学文化,和其一样粗俗,因这一点做得好,被任命为翠宝度假村经理……

  关于许宗林其事,另外的已经证实的版本是,在他出逃后,曾有上海一家投资管理公司受其“委托”,出资2500万元用于达尔曼还款,但此一付,便有去无回,银行反悔、许宗林不认帐。据记者查实,该投资公司后来无奈撤出。

  13年前,32岁的许宗林在古城西安东郊一排很不起眼的平房里,建起了一个手工作坊式的小企业——西安翠宝首饰公司。公司落成时,他对几个和自己一道创业的好朋友调侃说:咱们现在可是一起进山探宝了,也许我们得到的不只是珍宝?

  13年后,许宗林将这些珍宝变成了真金白银,逃逸海外。

  造假不归路

  达尔曼从事珠宝行,实际上可谓得天时地利———此一行业毕竟在中国属于传统而新兴的行业,而许宗林却抢到了先机。1996年,达尔曼成为西安第一家上市民营企业,如此之早地就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并获得如此丰厚的资金追捧,不成功也难。但是,随着公司做大,许自身的缺陷———不仅是专业水平、文化知识方面的,更重要的是人性的本质,使公司一步步走上不归路。

  据达尔曼知情人士称,许宗林擅长财务造假、行贿。比如,一种叫“冰洲石”的所谓宝石在达尔曼大肆生产,从1990年代初,许即以此种宝石频频出口,并涉嫌巨额骗税。但据业内人士称,所谓“冰洲石”其实是质量很差、几块钱一公斤的方解石。

  1996年公布的达尔曼招股书中透露,达尔曼1995年“冰洲石”制品的生产能力达50吨。此事虽然到1998年被南昌海关立案调查,但许宗林造假之路并未止步。

  一位熟知许宗林的高层说,达尔曼本不具备上市条件,上市后,许又不具备管理上市公司的能力,加之许独揽公司大小事务,达尔曼最终滑向悬崖。

  “凡是许宗林的投资项目都是赔钱项目,问题工程和烂尾楼,达尔曼每个员工都知道达尔曼的楼没有不漏的,达尔曼的楼永远没有完工的。”

  尽管这样,许宗林仍然深知其中的奥妙。比如这些投资多年、耗资数亿元的项目,许宗林大多交给了他的“伙伴”公司操作,这样做的好处是资金能够转移到自己手中,另外借助项目可以骗取贷款和包装公司财务报表。

  事后看来,许宗林正是通过“业绩造假———骗取上市融资———编造项目———骗取银行贷款———再以项目之名转移资金———业绩造假……”无限循环的方式不断从股市及银行抽取资金,用来满足自身的资金欲望。

  或许许宗林终于发现,在中国资本市场里混太容易了:只要不停地造假,就可以将一个公司不断地驶向前方。

  据知情人透露,许宗林的造假可谓驾轻就熟,登峰造极,并创造出一套珠宝行业的独门秘诀:

  ———所选产品属冷门,工艺技术一般人难以知晓,不易识破,隐蔽性好;

  ———将小生产线的产品“做”大,将试制阶段的产品“做”强,将无生产线的产品“做”成;

  ———几种产品交错搭配,有的月份生产,有的月份不生产;

  ——虚假数据大大扩大,虚假程度令人震惊.;———与“伙伴”公司共同作假,将珠宝类产品销往跨行业的机械进出口公司,牟取利润,涉嫌骗税。

  比如金箔画,这是近10年来才兴起的一个装饰艺术品种。

  此一行业实际上要求比较高,既需要“金属刻划”方面的技艺,更需要有相当的美术方面的才华———无论是自我创造一些或现代或古典或超现实的作品,还是临摹一些世界名画,都需要非常好的基本艺术素质,但在这方面,许宗林一窍不通,所以他没有能力在此方面下功夫,更不用说招到高级人才。这一行业在达尔曼是空白———既无生产线,又无设备,但据达尔曼资料,该公司已有此项业务……

  造假之术

  记者手中有一份达尔曼2003年有关生产与销售的实际情况数据表。它与达尔曼公开资料上的数据相差之大,令人咋舌。

  1.2003年珠宝销售情况一览表中所列的“Pt900钻饰”,第一季度的销量为6000枚,但据达尔曼2003年车间情况汇总表,这个产品的全年实际生产量只有112枚;

  2.2003年度珠宝销售情况一览表中所列的“钻石成品”“钻石加工”属钻石车间生产。这个产品在车间汇总表中显示全年累计是926.322克拉,而销售情况一览表中仅第一季度的数量就是2302.45克拉(这个数字还未包括生产“Pt900钻饰”所用的钻石的产量,如果加在一起,那么第一季度钻石的销售量约为8000克拉);

  3.2003年度珠宝销售情况一览表中所列的“金钾盐”属中空车间生产,这个产品全年没有生产,而销售情况一览表中第三季度的数量却是60113.994克。

  ……

  据达尔曼知情人士称,这些虚增出来的销售量其销售对象大多为许宗林的“伙伴”公司,比如湖北佳信机械进出口公司、香港冠星珠宝有限公司等。但也有例外的,比如深圳翠绿珠宝首饰有限公司,在2003年以2933万元的销售额排在第二位,但此一数额遭到深圳翠绿总经理助理黄燕强的否认。

  据黄透露,深圳翠绿2003年与达尔曼的交易额只有700余万元,产品包括一笔300多万元的足金饰品和一笔400万元的工艺饰品。

  在2003年珠宝销售情况一览表中,Pt900钻饰、钻石成品和金钾盐等三种产品的销售额总计达到101868464元,占全年所有珠宝销售额124615638的81.74%;全年毛利润为23778501元,占全年所有珠宝毛利润39116845元的6..78%。但据车间汇总情况,这三种产品的销售额只有73万元。

  对于这些差异,记者得到达尔曼的答复是:

  1.所询问数字,因本公司正接受中国证监会的调查,有关账目现已被查封,未解冻之前暂无从查起。

  2.根据本公司董事会规定及相关部门要求,接受调查期间谢绝媒体采访,有关情况我们会及时在指定媒体公布。

  3.另根据本公司规定,有关信息披露及新闻联络发言人为本公司董秘王全胜,故有情况请直接与他本人联系。

  记者按对方提供的电话联系董秘王全胜,但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达尔曼自营连锁部的二级经理王峰表示,他所负责的中空车间,2003年全年没有生产金钾盐,另外的几个产品足金饰品、足银饰品和镀铑饰品的产量分别为2341.07克、1831.72克和0.045克。

  以下是记者与达尔曼几位管理人士的对话:记者:达尔曼几个关键产品的销售量,车间的情况汇总和年报反映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原因在哪里?

  王峰:你可以问更高一层的人,我也不知道,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是上面安排的。

  张西文(达尔曼监事、物流兼制造经理):你这个问不到我,我不管销售,也不管生产。你问我,我也不知道。

  记者:高层是谁?

  王峰:(不语)。

  同主任(达尔曼办公室主任):你可以问张西文,她管生产和物流,她知道的。

  除了和“伙伴”公司共谋之外,许宗林还里应外合。据达尔曼一位内部人提供的公司作假人员名单,张西文是总参谋和主力干将,而公司营销副总贾如意则是总策划、总指挥。

  据达尔曼内部人称,现今的达尔曼已举步维艰,多处生产线被封,员工被迫放假,银行贷款和担保的定时炸弹随处引爆。而就在此时,据知情人透露说,有高管层却置大小债务于不顾,连续给一小撮人加工资,十几个高管董事的工资总额占到达尔曼公司几百人工资总额的百分之四十,更有甚者,有人打着保障员工工资的旗号,将可以变现的原料、积压产品、汽车等都卖掉变现。而每次开董监事会每个与会人员都能得到1000元的会务费。

  有好事者分析,达尔曼三次从股市融资共计7.3亿元,通过达尔曼及关联企业从银行获取贷款20亿元,累计高达27亿元,但留下来的达尔曼,却早已成了资不抵债的空壳。

  与之对比的则是,达尔曼从2001年配股时的每股16元左右,一直倾泻到现今的每股2.50元,市值蒸发14亿。
中行抵债资产网上营销 斗三国与众将一拚高下
雅典猜猜猜千元悬赏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北航招生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购房租房经历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余秋雨绝唱:借我一生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