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贤达皆我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14日 06:41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 |||||||||
范蠡和富兰克林,两个不同的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放在一起说好像互不相干,然而他们的故事值得大家深思。范蠡改变自己迁就社会,而富兰克林推动社会的变迁。他们在人生某个阶段都扮演过相同的角色,但他们设定人生的坐标完全不同。范蠡只想过他自己的日子,富兰克林则利用他的智慧、能力和奉献精神建立未来的社会中外贤达皆我师 李嘉诚,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
1950年,在香港创办长江塑料厂 1958年,开始涉足地产业 1971年,创立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1979年,收购和记黄埔集团 1987年,锁定核心业务:电信和港口 1999年,出售Orange公司 2000年,TOM.COM在香港创业板上市 2002年,斥资约4亿元人民币认购中国电信股 2003年,在英国开通3G业务 很多传媒访问我,都会问及如何可以做一个成功的商人,其实我很害怕被人这样定位。我首先是一个人,再而是一个商人。每个人一生中都要扮演很多不同的角色;也许最关键的成功方法就是寻找到导航人生的坐标。没有原则的人会飘流不定,正确的坐标可让我们在保持真我的同时,亦能扮演不同的角色,挥洒自如;在不同的岗位上拥有不同程度的成就,就活得更快乐更精彩。 不知从何时开始,士农工商这样的社会等级概念,深深扎根在中国人传统思想内。几千年来,从政治家到学者,在评价商的同时几乎都异口同声带着贬意。他们负面看待商人经济的推动力,在制度上各种有欠公允的法令历代层出不穷,把司马迁《货殖列传》所说从商人士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资源互通有无、理性客观的风险意识、资本运作技巧、生生不息的创意贡献等等正面的评价,曲解为无商不奸、唯利是图的表征。 当然,在商的行列里,也确实不乏满脑袋只知道赚钱,甚至在道德上有所亏欠亦在所不惜,行为恶劣之人。他们伤害到企业本身及整个行业的形象。亦有一些企业只懂钻营于道德标准和法律尺度中寻找灰色地带。更多商人却知道今天商业社会的进步不仅要靠个人的勇气、勤奋和坚持,更重要的是建立社群所需要的诚实、慷慨,从而创造出一个更公平、更公正的社会。 从小我就很喜欢听故事,从别人的生活中可以有所领悟。洛克菲勒与擦鞋童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当1929年华尔街股市崩溃前,一个街边擦鞋童替洛克菲勒擦鞋时,给了他一个炒卖股票的所谓秘密消息。当时洛克菲勒领悟到,当擦鞋童亦参与股票市场时,便是应该离场的时候。他随即将股票兑现,此举令他得以保存财富。 范蠡一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说尽了当时社会制度的缺憾。范蠡是司马迁所撰的《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记载的第一位货殖专家。他曾拜计然为师,研习治国治军方略,博学多才,有圣贤之明,是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他不仅工于谋略,还有渊博及系统化的经济思想,并凭借其经济智能赢得了巨大的财富。老实说,现代经济学很多供求机制的理论,我国历史中也有记载。范蠡积着之理目的是务求货物完好,没有滞留的货币和资金,容易变坏的货物不要久藏,切忌冒险囤居以求高价。研究商品过剩或短缺的情况,就会懂得物价涨跌的道理。物价贵到极点,就会返归于贱;物价贱到极点,就会返归于贵。当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视同粪土;当货物贱到极点时,要及时购进,视同珠宝;货物、钱币的流通周转要如同流水那样生生不息。 范蠡的计然之术,还试图从物质世界出发,探索经济活动水平起落波动的根据;其待乏原则则阐明了如何预计需求变化并作出反应。他主张平价出售粮食,并平抑调整其它物价,使关卡税收和市场供应都不缺乏,才是治国之道,更提出了国家积极调控经济的方略。 知道要打仗,就要作好战备;要了解货物,就要明白何时出现需求,旱时,要备船以待涝;涝时,要备车以待旱。强调不仅要尊重客观规律,而且要运用和把握客观规律,应用在变化万千的经济现象之中。 我觉得范蠡一生可算无憾,有文种这等知心相重的知交,有西施这样可共渡艰难的伴侣,最重要的是有智能守护终生。我相信他是快乐的,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在不同时候,自己要担当什么角色,而且都这么出色,这么诚恳有节。勾践败国,范蠡侍于身后,不为夫差力邀招揽所动。 范蠡助勾践复国后,又看透时局,离越赴齐,变名更姓为夷子皮。他与儿子们耕作于海边,由于经营有方,没有多久,产业竟然达数十万钱。 齐国人见范蠡贤明,欲委以大任。范蠡却相信久受尊名,终不是什么好事。于是,他散其家财,分给亲友乡邻,然后怀带少数财物,离开齐到了陶,再次变易姓名,自称为陶朱公。他继续从商,每日买贱卖贵,没过多久,又积聚资财巨万,成了富翁。 范蠡老死于陶。一生三次迁徙,皆有英名。 书中没有记载范蠡最终是否无憾。我们的中国心有很多包袱,自我概念未能完善发展。范蠡没有日记,没有回忆录;只有他行动的记录,故无法分析他的心态。他历尽艰辛协助勾践复国,又看透勾践不仁不义的性格;他建立制度,却又害怕制度;他雄才伟略,但又厌倦社会的争辩和无理;他成就伟大,却深刻体会到世间上最强最有杀伤力的情绪是妒忌--范蠡为什么会有如此消极的抗拒(不参与本身就是一种抗拒)? 说完我国著名历史人物范蠡,我想谈一谈一个美国的伟人。 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在他墓碑上只简单刻上富兰克林,印刷工人。他是个闻名于世的哲学家、政治家、外交家、作家、科学家、商家,发明家和音乐家,像他这样在各方面都展现卓越才能的人是少见的。 富兰克林1706年生于波士顿,家境清贫,没有接受全面完整的科学理论教育,他一直努力弥补这一遗憾,完全是靠自学获得了广泛的知识。他12岁当印刷学徒,1730年接办宾州公报,期间,他《可怜李察的日记》一纸风行,成为除圣经外最畅销的书。富兰克林在美国费城从事印刷事业,刊行历书,出版报纸,为政府印刷纸币,实业上获得了很大成功。富兰克林超越年龄的智能,对别人的关心,健全的思维,富于美德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对公共事业的热心和能力很快赢得了当地居民的信任。后来,居民们推举富兰克林担任该地区许多重要职务。他曾经立下志愿,凡是对公众有益的事情,不管多么困难,都要努力承担。自1748年始,他开展了不同的公共项目,包括建立图书馆、学校、医院等等。 富兰克林是一个很积极的人,通过出版,他不断吸收学习,通过科研来满足他对自然的好奇。做好事、做好人是驱动富兰克林终生的核心思想,他极希望自己做的每一件事,均有益于社会,或有用于社会,身体力行为后人谋取幸福。 他名成利就后不忘帮助年轻人找到自己增值的方法,在他《给一个年轻商人的忠告》的文章内,他那很实际的名句Timeismoney,credit is money,将时间和诚信作为钱能生钱 (Money begetsmoney)可量化的投资;在《財富之路》(The Way toWealth)一文内,富兰克林清楚简单地说明,勤奋、小心、俭朴、稳健是致富之核心态度。勤奋为他带来财富,俭朴让他保存产业。富兰克林十三个人生信条都写得简明扼要,很受当时人们的欢迎:节制、缄默、秩序、决心、节俭、勤勉、真诚、正义、中庸、清洁、平静、贞节、谦逊几乎全可作为年轻人的座右铭。 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他曾出使法国,争取法国的支持。他的杰出工作,赢得了法国人民对美国人民的同情与支持,为独立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直到83岁高龄,他才辞去一切公务。制宪会议一开始,德高望重的富兰克林就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博大胸怀。1787年5月25日那天,宾夕法尼亚代表团提议由华盛顿担任大会主席,并得到了一致同意。虽然那天富兰克林因故没有出席,可是提名华盛顿将军的,却是富兰克林本人。后来当上美国总统的麦迪逊在他的笔记里写道:这项提名来自宾夕法尼亚,实为一种特殊礼遇,因为富兰克林博士一直被认为是唯一可与华盛顿竞争的人。此时的富兰克林已经81岁。虽然年事已高,富兰克林坚持留给制宪会议的绝非是名誉高位,而是胸襟、智能和爱国精神。 1790年,这位为教育、科学、公共事务献出了自己一生的人,平静地与世长辞。他获得了很高的荣誉,美国人民称他为伟大的公民,历代世人都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人类历史碑上永远会铭刻着富兰克林的名字。 范蠡和富兰克林,两个不同的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放在一起说好像互不相干,然而他们的故事值得大家深思。范蠡改变自己迁就社会,而富兰克林推动社会的变迁。他们在人生某个阶段都扮演过相同的角色,但他们设定人生的坐标完全不同。范蠡只想过他自己的日子,富兰克林则利用他的智慧、能力和奉献精神建立未来的社会。就如他们从商所得,虽然一样毫不吝啬地馈赠别人,但方法成果却有天渊之别;范蠡赠给邻居,富林克林用于建造社会能力(Capacitybuilding),使人们更有远见和能力--有能力的人可以为社会服务,有奉献心的人才可以带动社会进步。 今天的中国人是幸运的,我们经历着中国有史从来未见的制度工程,努力建设持续开放及法治的社会,拥抱经济动力和健康自我概念的发展,尽管未尽完善,亦不必像范蠡一样受制于当时社会价值观,只能以无我为外衣,追求自我。今日我们可以像富兰克林那样建立自我,追求无我。在今天,停滞的思想模式已变得不合时宜,这不是要弃旧立新,采取二元对立、非黑即白的思维,而是要鼓励传统的更生力,使中国文化更适用于层次多元的世界。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懂得比较历史,观察现在和梦想未来。最近我阅到一段故事《三等车票》,在印度一位善心的富孀,临终遗愿要将她的金钱,留给同村的贫困小孩分批搭乘三等火车,让他们有机会见识自己的国家,增长知识之余,更可体会世界的转变和希望。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性格,成就命运。这不知道是谁说的话,但我觉得适用于个人和国家。 我最近常常对人说,我有了第三个儿子,朋友们听说后都一脸不好意思地恭喜我。我是很高兴,我不仅爱他,我的儿子也将爱他,我的孙儿也将爱他。我的基金会就是我第三个儿子。 过去的六十多年,沧海桑田,但我始终坚持最重要的核心价值:公平、正直、真诚、同情心,凭仗努力和蒙上天的眷顾,循正途争取到一定的成就。 我相信,我已创立的一定能继续发扬;我希望,财富的能力可有系统地发挥。我们要同心协力,积极、真心、决心,在这个世上散播最好的种子,并肩建立一个较平等及富有同情心的社会,亦为经济、教育及医疗作出贡献;希望大家抱着慷慨宽容的胸怀,打造奉献的文化,实现我们人生最有意义的目标,为我们心爱的民族和人类创造繁荣和幸福。上海证券报〔香港〕长江实业、和记黄埔董事长李嘉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