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2004福布斯共同基金论坛 > 正文
 
2004《福布斯》共同基金论坛现场实录(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31日 11:31 新浪财经

  

上图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学博士巴曙松先生

  2004《福布斯》共同基金论坛7月31日在深圳五洲宾馆举行,新浪财经对本次会议进行独家报道。

  以下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学博士巴曙松先生讲话:

  主持人:非常感谢曹先生刚才做的高屋建瓴的分析,可以看出他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下面有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学博士巴曙松先生。

  巴曙松: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福布斯》中文版共同基金的论坛,《福布斯》一项强调创业精神,有独特的视觉,在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上最能体现创业精神的就是共同基金,对于智慧的挑战、个人眼光的考验、对于成长机会的把握,都是非常有挑战性的。最近我们经常在看中国的一些历史,刚才曹先生说中国的基金占GDP的比重不到3%,而美国占67.5%,这表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积累了很多财富,但是能不能转化为高效的理财金融市场,我看未必。我们跟美国相比,他们的市场机制比较完善,但是我们的基金在研究时有几千年的历史可以参考,在考古时经常发现一些大的富翁,有很多银元和铜钱一缸又一缸,除了文明非常灿烂之外,很多财富在大量积累之后,退出了流通,退出了金融系统,这使得没有有效的理财平台和基金这样的金融工具,将积累起来的财富重新注入市场,促进市场规模的拓展和深化,这可以说是中国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化的一个很大制约,如果当年有共同基金为原来的富翁进行理财,现在的资产规模我估计可以将纽约买下来,积累了财富,然后由于没有有效的理财工具,一个有创业精神的理财机构管理,退出流通,回到老家买房子,将金钱窖藏起来,使财富很难进一步推动经济和市场发展。

  从创业的角度,我想做一点简单的评论。最新一期的《福布斯》杂志最后一页,我刚才将他看完了之后,有几句话可以适用于当前对基金行业的评论。在这本杂志的最后一页,他说事情本身是一回事情,而针对它的一些闲谈和误解是另外一回事,而后者更重要,好象大家更关心,对基金行业很多似是而非的闲谈也是这样。还有就是坏消息能够走的很远,每一个经过的人在经过这个轮子时都用手推一把。现在对共同基金有很多批评,我做一个回应,包括刚才主持人提到的一些批评,我认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另外一回事,跟事实不相关的另外一回事的闲谈。

  第一,对我们的批评说基金行业过于注重短期投资。我要问了,中国的市场具备长期投资的条件吗?我们可以说市场和机构主体之间是互动的过程,但是我们不能指望说一个机构能够脱离市场所处的环境进行投资。我又看到这本杂志,我刚才很快的将这本杂志看完了,说巴菲特这样的股神,富有创业精神的股神,每年开投资理财策略会议,本身光开会就很赚钱,我说国内我们研究基金的,现在身价还是太低了一些。他开会的时候,我算了一年,每一年开一次会,如果数字没有错的话,能够赚到五千八百五十万美元,因为每张门票收入是三千美元,而今年参加会的人是1.95万人。那我们要问了,让巴菲特到中国市场投资,能比我们现在的基金经理做的更好吗?我刚才跟石先生说,会引用你们的很多数据,根据你们的调查,中国台湾省有18年基金发展史,而我们只有几年的时间,能够进入它的前十或者前二十名的基金,连续三年进入的没有。中国的基金经理平均担任时间是18个月,中国市场的复杂性,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基金经理承担了更大的风险和压力。你们可以问一下他们在国内投资压力大还是在国外投资压力大?那么多好的政策,国务院提供了那么多好的政策导向,给市场很大的激励,要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特别是公众投资者的利益等,但是在国务院九条中,对利益主体非常有益的部分实施的非常快,比如说交易所上新品种等,对整个市场有益的措施进展非常慢,使市场处于游移不定的观望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不做短期投资做什么投资?现在做长期投资的,在18个月之前就被淘汰出局了。所以对短期投资的批评是不应该的,包括主持人刚才对基金界的批评也是不应该的。

  第二,刚才曹先生说基金风格雷同,我们现在具备进行差异化风格投资的条件吗?我们当时作为评审委员,特别希望能让我们眼睛一亮的新的设计品种,但是好的股票的缺乏,使得可以选择的范围非常有限,经常有很多公司的负责同志跟我商量,说我们开发什么产品比较好,无论你叫什么名字,叫核心资产也好,大盘蓝筹也好,小盘惊险也好,都要忠实于市场价值,现在有点符合市场价值的也就是四千多个亿,现在基金的规模,二千八百九十亿,将近三千亿,再加上证券公司持有的,再加上一些比较明白的机构投资者持有的,基本上就是这些,怎么做差异化的投资呢?让巴菲特先生来试一下看看?也是这样的。所以对风格投资的指责也是不应该的。

  第三,对价值投资的批评,说坚持的不够,我就想问一下了,在股权分置的条件下,存在做真正意义的价值投资的条件吗?一块钱的市场成本取得的法人股和成本股,可以毫不顾及二级市场的涨跌,非流通股东和流动股东的矛盾就会尖锐化,暗地里就会担保理财,明的就会希望通过上市公司圈钱,这不是吗?今年上半年发布国务院九条之后,我们说要同时平衡投资功能,我们的市场一度也相信,但是股值创新低,筹资额创新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鼓励做坚定的价值投资,这不是基金对持有人不负责任吗?我总是说股权分置情况不解决,基金充其量只能做模拟的投资,这是由现有的中国市场国情决定的,下一阶段基金做投资决策时必须要重点考虑这一点。

  第四,现在说基金业这次没有看到宏观调控产生的这么大反映,那么我想问了,在中国谁看到了?前几天刚刚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对宏观经济工作就有了一个总结说冷静观察,现在中央决策者都说在要冷静观察,那么基金经理是神仙吗,能够永远走在曲线的前面吗?象大家经常说,基金市场非常大的差异,是新老基金的仓位调整非常具有对照性,老基金适当的减点仓不减了,新基金加仓适当加就不加了,这本身是对市场走势不明朗的正常反应。基金经理能够先期预期到下半年的经济走势吗,我作为宏观经济研究员也不知道,那么对他们有指责也是不应该的。

  第五,前几天网上看到基金经理道歉,低于净面值的状况,我很不喜欢看到。基金市场承担了多一份的压力,通常我们要求基金能够战胜市场,有做的很不错的基金经理,在美国市场这样的基金经理也不多见,曾经有一个玩笑例子,让猴子甩飞标,投在哪一只股票上就投资买那一只股票,结果跟基金经理做的差不多。如果将经济增长和股市表现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在经济增长比较好的时候股市没有什么反映,但是在经济增长不是很好的时候,股市反而表现比较好,这样要求基金经理必须做到净值以上,我想巴菲特也做不到。基金作为一个金融产品,到底应该怎样看待,投资者在选择的时候,本身也有选择的机会和可能。

  事情本身是一回事,针对他的一些不专业的带有情绪化的仅仅是批判性的闲谈是另外一回事,很可惜那么更关心后者,希望《福布斯》中文版这样的媒体,多关心一点事情本身,对于这些闲谈少说一些,有助于市场本身的发展。以上是我刚才看了杂志以及听了演讲之后,做一点间断的评论。

  中国基金投资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需要具备的几个新角度,我经常也大量收到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寄给我的研究报告,我觉得做的很好,我学到很多东西,但是其中也有一些东西是需要注意做的不够的,我想对此做几点补充,提供给大家参考。

  投资理念对于投资者来说,最重要是经得起推敲的投资思路、投资角度,比如说巴菲特一直坚持的创业投资角度。我想提供几个角度给大家思考。第一,大家要有一个国际的视角,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全球不同的经济体相比较,中国这么庞大的经济体,对于进出口的依赖,对于外商直接投资的依赖是少见的,高于美国这样的开放性国家。一般开放程度特别高的经济体,都是一些小的经济体,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但是象中国这么庞大的经济体,具有如此高的对外依存度,是很少见的。去年我们的外贸达到八千五百亿美元,外来直接投资每年保持在五百亿美元以上,这样的状况会非常深刻的改变我们经济运行、宏观决策,乃至于投资决策,我们今天所进行的任何投资决策,必须不仅仅是国内企业比较国外的企业,国内的企业也不能自己比较国内的企业,不能只相互比较国内的产业,而应该放在国际环境上比较。宏观决策也是这样。物价怎么走,直接影响到宏观调控的力度、着力点和切入点,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评论,中国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美国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做了一个月度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96年之前中国和美国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没有太大的关系,到97年中美之间的生产资料月度价格指数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这是由中国高额的贸易所形成的紧密经济联系所决定的,在冷战时期范鲁贤听过这句话吗,敌人一天天坏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在96年之前我们可以说这句话,但是在97年之后我们希望敌人一天天好起来,我们也一天天好起来,因为全球的投资和贸易,将我们的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包括物价。这样就意味着中国的物价不再单纯由国内的供求来决定,深圳市场上的手提电脑价格不仅仅是中国供应决定的,而是全球价格决定的,如果深圳手提电脑跌到一块钱,中国的电脑全部出口到世界上去了,而如果中国的手提电脑价格涨到一百万,那么全球的手提电脑都到中国来了。

  我们也做了相反的一些研究,中国生产资料的价格指数对美国有一点影响,但是影响不是很大,因为现在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这是一个现实,所以我们下一阶段要关注美国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再比如说,我们说中国股市不是中国经济晴雨表,但是中国香港的股市没有这样的缺陷,所以一定程度上香港股市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对内地经济的反映越来越具有敏感性,解释能力在提高,至少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比如说对这一轮的宏观调控,上一次的宏观调控,基金经理大多数比较年轻,比较有创业精神,但是对上一次宏观调控对市场的影响记忆不深,但是香港股市有很深的记忆,很快有反映,三月香港股市就见底了,因为他们不知道宏观调控不知道有什么措施,所以他们赶紧做了仓位的调整。而我们的股市,一定要党中央国务院发表社论,才很不情愿的见底。香港股市对我们的提示,很多基金经理没有足够的关心到,或者说缺乏国际的视角。

  再比如说我们现在的开放经济条件下,已经不可能单纯就中国国内市场分析一家公司的市值了,为什么03年以来空调彩电行业成长那么快?是因为农民又多买了彩电空调吗?不是的。中国的彩电和空调是相当国际化的行业,空调60%左右的产品是出口到国际市场的,而去年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非常强劲的复苏,《福布斯》也经常做了一些预测,预测出现了错误也很正常,关键是及时做出调整。象国际货币基金就不断的复苏,原来预测今年是3.9%,今年年初看到非常强劲,调到4.1%,最近调到4.4%。国际经济增长快速的复苏,对中国外向型国际市场程度依赖性的国家有比较大的影响。我们发现很多低档次的化工原料、药品,忽然增长的很快,因为欧美的一些大企业在这个方面缺乏劳动力便宜等竞争优势,退出了市场,自然这个市场就会转移到更有竞争力的中国市场,有外力的带动,自然使你增长的非常快。再比如在当前的中国形势下,你必须要考虑到汇率的影响因素。我刚才忘记说了,为什么在97年之间的中美之间生产资料价格月度指数表现相当一致,很重要的原因是人民币自由可兑换,扫除了外汇管制的障碍。但是汇率对经济的影响提高也非常快,如果不考虑汇率的因素,在基金投资决策时往往考虑到针对事实之外的闲谈不关心事实本身,因为汇率给我们盖了一层棉纱。有人说由于03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的需求增长带动了国际资源市场的价格大幅度上升,是这样吗?有一部分是,但是绝大多数不是。如果我们将美元转换为国际货币基金的特别提款权,这是一个货币篮子,美元占百分之二十多的比重,再转化进来,很多大部分的原材料价格是基本持平的。所以我们必须要考虑到汇率的因素,我们在评估公司价值 的时候,要考虑到汇率这层棉纱可能给我们带来的错误视角,将我们从事实本身引开,转向跟事实无关的闲谈,我们要关注这些。

  我们在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条件下,必须要有国际的视角。

  第二,在当前的条件下,我们必须要有经济周期的视角,或者说要有一个历史的视角。经济周期是假定的,而历史是可以重演的。比如说对于宏观调控,对于经济周期的波动,对市场政策走向,对公司的估值,对证券市场有什么影响,我们进行宏观调控不是第一次,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五次,前四次宏观调控采取的措施,政策演变的逻辑,对于市场的影响,都可以供我们在这一轮调整的时候做一个参照,我们要在历史中寻找智慧。我今天很成功的做了《福布斯》的推销,里面专门有一篇文章说《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投资》,但是跟我说的不是一回事,我是从经济周期波动的角度,经济周期不可能消除,伟大的格林斯潘说经济周期不可能消除,因为这是人性使然。前几次宏观调控,对我们是有指导作用的。这次宏观调控之后,香港股市主要的周期敏感性股票,为什么我们基金没有反映这么快呢,因为这次上市的股票大部分都是敏感周期性股票,其他不是敏感周期性股票给大家选择的并不是太多,象上海石化等周期敏感性的股票,迅速的调整,调整甚至到了有比93年价格还要低的情况,那时候我跟香港的朋友说,这时候是一个建仓的好机会,我们从政策研究的角度看,03年的宏观调控,绝对不是93年全面紧缩的宏观调控,只是一个局部的微调式的,而且不是全面的紧缩,所以对周期敏感做出如此强烈的反映是超调了。大家可以看到,近期香港的股市有了明显的恢复,而我们的A股市场,对周期宏观调控的担忧也反映的有点过分,当然我们这是考虑没有政策大的变动,因为中国的基金经理不仅要研究公司本身,还要研究政策、系统风险,是很难干的事。因为做出了过强的反映,如果宏观调控局势明朗了,这些敏感性行业就会做出反映,香港股市就重演了。一些老基金不做大规模的减仓是有道理的,这个理论的依据就是如果宏观调控的局势明朗了,如果我们说这次调控跟上次不一样,不是全面的紧缩,那么宏观调控的局势明朗之后,这些周期性的股票会有好的表现。希望媒体朋友好好跟基金朋友做一些正面的解释,解释事实本身。

  再比如说敏感性股票进行周期敏感波动时,有很多基金转向周期影响波动不是很大的股票,同样我们看估值,有独特的品牌,能够很好的整合上下游的销售企业,这次表现出很好的抗跌性。在经济周期波动时,我们要从历史,从以前的周期吸取经验。比如说最近朋友问我这一次的宏观调控什么时候结束,如果今天允许自由提问肯定也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我在上海证券报也写过一整篇的文章,说《第五次宏观调控当止于何处》,我的结论是从前几次宏观调控的经验来看,比较成功的宏观调控是先采取措施,让经济过热降温,不免可能会采取一些行政性的措施,我曾经在人民日报接受采访,让我很意外的是人民日报都登出来了,所以范先生,中国的新闻是很开放的,本来中国是点刹,后来由于行政的干预,成了点杀,这是违反市场规律的,但是为了让市场降温,这么做是有必要性的。下一步怎么做,不可能单纯依靠行政措施,93年的宏观调控之后,针对导致93年经济过热的体制性缺陷进行市场化改革,推出了非常激进的外贸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到今天我们还受益于这些体制改革。这次宏观调控什么时候结束呢,就是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原来地方政府投资,拍胸膛拍脑袋,现在有基本的问责了,现在在推出了银行风险控制改革,还有土地制度改革,还有环保体制改革,包括去年的利率体制改革,去年投资的快速扩张,主导部分是好的,但是不能仅仅依靠行政手段。昨天看到胡锦涛书记在上海讲这次宏观调控有保有压,计划性的理解是有一个万能的知道过去和未来,知道市场走向的机构,他来决定保这家基金压另外一家,回到计划经济了。而第二种选择是市场化,让市场来进行评价,这时就要纠正可能导致市场评价出现错误的价格信号,比如说为什么投资过热呢,因为很多地方政府以近乎零成本给企业划拨土地,减免税收,即使是污染,也不征收污染费用,而且利率也很低。所以必须要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不断替代原来所依赖的行政措施,市场化的改革推进之时,就是行政化的措施不断退出时,那就是第五次宏观调控告一个段落的时候。

  我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第一,发展以基金为代表的理财业,不仅是仅仅行业资深的事情,中国财富积累到这个阶段,对于下一步的理财深化大有意义,财富不进入投资领域,是一种浪费,这时基金行业会大有可为。

  第二,事情本身是一回事,针对事情的闲谈是另外一回事,如果没有独立的基金评价和导向,往往人们只关心另外一回事,而不关心事情本身,我们要回到事情本身,作为政策研究部门要多做解释,媒体要做正确的导向,共同努力推动市场,市场的成熟和基金行业的发展是共同的过程,不可能指望在市场环境不成熟的情况下,基金行业可以跟巴菲特做的一样好。

  第三,针对当前中国的经济状况,我们必须要具备两个新的视角,两个新的投资逻辑,一个是要有国际的视角,第二要有经济周期的比较,要寻找历史的智慧。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