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TEX
半年巨亏1.2亿证监局蹲点查账一月
大鹏证券之困
券商困境系列报道之四
本报记者 谢飞 深圳报道
大鹏近年所做的金融控股的架构大调整是导致大鹏困境的根本原因。而在这场架构大调整必然带来的高层人事变动是导致大鹏困境的直接原因。
16年前,只有到了蔡屋围,才算到深圳。
那年,一个叫徐卫国的湖南岳阳乡下的年轻大学生在蔡屋围的那棵老榕树旁下车的时候没有想到,10多年之后,他成了在这里拔地而起的深圳最高楼中第8楼的主人。
徐卫国当年的10人团队骑着自行车造就了大鹏,大鹏也成就了徐卫国。
十年如白驹过隙。大鹏长期积累的问题正在开始爆发。
这个号称国内证券界最没有“背景”、最职业化、市场创新最强的证券公司正面临一场巨大的困境,40岁的徐卫国也许颇感四十不惑。
半年巨亏1.2亿
大鹏一次亏了个够。7月23日,一批券商披露了未经审计的半年报,去年盈利2000余万元的大鹏证券瞬间成了亏损大户———净利润为负的1.2亿元,在亏损名单上列第三位。
大鹏内部人士说,大鹏长期积累的问题正在开始爆发。
大鹏证券成立于1993年,但拿到证券牌照是在1995年。当时徐卫国和陈玉萍、张永衡、龙小波、赖机灵等10人成立了深圳兆富投资公司,在这个公司的基础上拉入北京三家公司成立了证券公司。
“所以说,大鹏证券和其它券商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此,它基本上是先有个人,然后才有公司,而不是像其它券商由主要股东发起。”大鹏内部人士说。
当初,正是个人创业的激情,大鹏在初期采取了在业内比较灵活的机制,从深圳中电一个营业部发展成全国性券商,1995年起开始大鹏取得了迅猛发展。从最初注册只有5亿元,到2000年9月,增资扩股到15亿元,44家股东,2000年颠峰时期更是盈利达三、四亿元,“当年高管层的奖金就高达4800万元”,该人士回忆起当年的盛况不无自豪。
但从2001年开始,大鹏证券开始盛极而衰。
“大鹏近几年遇到的一些问题,应该好好思考一下。”在去年的大鹏十周年热闹的庆典上,深圳证监局一位领导的话显得有些刺耳。
今年春节之后第一个工作日,深圳证监局即进驻大鹏证券查账,大鹏内部人士透露,该次查账长达一月之久。据悉,这次证监局介入查账主要是因为大鹏证券的股东向监管部门举报大鹏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虽然查账最后不了了之,但为大鹏埋下了阴影。
大鹏人士说,大鹏现在是一条腿走路,大鹏证券已经基本上成了经纪券商,投行业务萎缩得非常厉害。
中报数据显示,大鹏营业上半年营业收入只有1.19亿元,而营业支出达..39亿元。从结构来看,大鹏收入来源结构单一,经纪业务收入1亿元,投行业务只有385万元进账。
大鹏证券目前的投行业务已处于停顿状态。
今年深圳中小板的第一只股票浙江新和成,原本就是大鹏的项目,但由于主办该项目的投行人员流失,最终这个项目先落入华西证券,最后被同城的第一创业证券拿去,而该公司投行的负责人就是原大鹏的投行人员。
而自营业务由于近年来,证券市场整体低迷,也很难取得超常业绩,今年上半年亏损400万元。而上述人士认为,财务数字还只是表象,实际上,这两年大鹏陷入了全面的困境。
梦碎金融控股
记者采访的多位离开大鹏的人士认为,大鹏是中国证券业的一本教材。大鹏近年所做的金融控股的架构大调整是导致大鹏困境的根本原因。而在这场架构大调整必然带来的高层人事变动是导致大鹏困境的直接原因。
从1998年开始,徐卫国决定辞去大鹏总裁的职务,将大鹏日常业务下放,而转任大鹏董事长,而在其后的两年里,徐卫国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决定对大鹏进行大手术,将大鹏证券分离,最终确立大鹏金融控股的架构,做成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
从2001年开始,大鹏的金融控股计划正式开始实施,按大鹏的计划,是准备将大鹏的基础———大鹏证券分拆开来,将证券公司的自营分离出来成立大鹏资产管理公司,将投行业务分离出来成立大鹏创投,大鹏证券只留下经纪业务,另外还成立大鹏网络以及大鹏出版两个公司,这5个公司都由新成立的大鹏控股公司控股。
但徐卫国力推的这个重组计划却遭遇到极大的争议与阻力。
分拆重构计划中的关键在于大鹏证券公司,由于大鹏证券是大鹏的基础,经纪、自营、投行三大核心业务都依托于此。金融控股计划首先遇到一个问题就是,经纪、自营、投行都是证券公司的牌照才拥有的业务,分立就意味着将证券公司的业务分立,证券公司还尚未有这样的构架,需要证监会的特别批准。
此外,这个计划还需要获得股东的支持。大鹏证券的股权极其分散,有44个股东,最大股东持股比例也只有4.4%。因此,大鹏的这种独特的股权结构使得任何单一股东都很难有绝对的控制权。
但在大鹏控股的计划中,是要将大鹏控股对大鹏证券的控股权增加到20%,占据相对控股地位。这一计划遭到了部分股东的强烈反对。部分股东认为,大鹏控股公司是徐卫国等高层控制的公司,让其增持证券公司,其它股东将完全失去对大鹏证券的控制权。
因此,徐卫国打造一个混业经营的大鹏金融集团的金融控股计划,被外界被理解成高层为加强对大鹏的控制权而做的股权设计。为此,股东与管理层在一段时间的矛盾曾相当激烈。
“大鹏的金融控股计划,耗费了大鹏的大量精力与时间。”一位熟知个中缘由的深圳证券业界人士说。
人事之乱
大鹏控股计划的实施也带来了难以预料的负面效应,同时给公司人事及业务带来了极大冲击。
首先是大鹏证券总裁的人选变动显得异常频繁。
大鹏继徐卫国之后的第一任总裁是陈玉萍,陈是当年和徐一起创业的元老。但到2001年,陈玉萍便辞去总裁职务,去往美国。接替陈玉萍出任总裁的是张永恒,但张永恒在2003年9月底,在大鹏司庆前一周,又再次离职去往美国。
接着王锦国做了不到一年的总裁。随后,王锦国又离职,由陈永光出任总裁。
而最近,外界又传出现任总裁陈永光职务可能会有所变化的消息。
在改革中,大鹏出现了一些人事任免上的问题,部分大鹏员工认为新公司存在一些任人唯亲的现象。“大鹏的五个公司,其中四个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都是湖南岳阳人。大鹏证券简直可以改称岳阳证券了。”大鹏一位离职人士说,“大鹏重用的有三种人,一是创业的人,二是老乡,三是亲友”。
有大鹏人士抱怨称,徐卫国虽然从总经理位置上退下来,但实际上离而不退,大鹏在近两年家长制比较明显。
大鹏高层的人事变动,直接影响了中层人员,有很大一部分员工因为直管领导更换而选择离开了大鹏。这在大鹏投行部门表现更为明显。人才的流失又直接给业务带来巨大冲击,大鹏的投行部门在强盛时期曾经在全国排第九,拥有8个通道,160多名投行人员,曾为大鹏创造上亿的年利润。
但大鹏的改革措施对投行部门冲击很大。人员遭到裁减,一些高层其后又主动辞职,“有段时间投行部门一年半内负责人换了8任总经理”,最后投行部门只剩下30来人,业务基本停滞,通道闲置。
大鹏从2001年开始的整个公司大改革使公司稳定性降低,再加上整个行业的萎缩,大鹏从高峰跌落。
大鹏走向何方
曾经在业内号称最具活力的大鹏,现在失去了当年的锐气与方向。
大鹏高层透露,伤筋动骨的金融控股重整计划基本上已经没有希望,在今年春节证监局查账之后,这个计划已经被监管部门否定,再加上部分股东的反对,大鹏耗时近3年的金融控股计划将搁浅。这意味着大鹏又要将已经分割的业务重新整合,这对大鹏来说,又将是一场手术,调整又意味着人员的重新整合,大鹏究竟能否稳定下来还很难说。
大鹏除了在金融控股、人事问题上处理不当之外,在一些企业文化上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
“大鹏讲究创新,这也是大鹏能白手起家的原因之一,但事情过了头就不是优势而是阻力了。徐卫国自己也说,大鹏唯一不变的就是‘变’。但大鹏的创新在后来有点过头了。”上述前大鹏证券人士认为,有时候一些制度措施经常是两三个月就换了,让下面的人根本无所适从,比如在实施FC的过程中,当时大张旗鼓地说要在全国搞FC便利店,但几个月之后就又说要停了。大鹏的部分领导近年来也甚至是几个月一变,没有太多的稳定性。
在企业文化上,大鹏在业界比较有名的是公司推行易经文化,徐卫国对易经颇有研究,随后大鹏上下掀起了易经的热潮。大鹏的一些高层用易经来取名字,最后把自己的原名改掉,例如有员工把名字“永恒改成永衡,晓阳改为晓洋”。
一位已离开大鹏的人士颇带感情地说,自己是很感谢大鹏的,大鹏是最市场化的券商,没有什么背景,拿项目都是靠自己,自己在大鹏的那些年学到很多东西,但近些年的东西自己有些看不懂。
关于大鹏的问题,大鹏员工在论坛上曾经有非常激烈的言词,其中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大鹏,你被谁抛弃?》,文章饱含感情最后写到:
“昔日光彩夺目的大鹏正在走向他生命的终点,而革大鹏命的掘墓人正是大鹏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