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企投资遭遇批文门槛(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20日 14:31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浙江民企投资遭遇批文门槛 行业风向标 见习记者 李燕玲 绍兴、北京报道 一个非石化、石油系统内的企业,除去建设周期(至少在两年以上),光是审批就得等上两年。 “如果没有审批制度,这个行业就不会出现供应严重紧缺的状况,可能早就平衡了。”业内一位资深人士坦言。 突如其来的宏观调控给涉足PTA的浙江民营企业带来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命运。 7月1日上午,绍兴滨海工业区,浙江华联三鑫石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联三鑫)60万吨PTA(全称精对苯二甲酸,是生产聚酯的主要原料,也是轻纺业的前导产品)建设工地上,动员大会的气氛与炎夏一样热烈。几百名工人正紧锣密鼓地追赶工期,确保项目于年底提前投产。公司高层还多次暗示,在宏观调控下将适时加快发展二期和三期工程。 而与此同时,同在绍兴的浙江纵横轻纺集团(以下简称纵横)在建的60万吨PTA项目却在等待一场生死抉择。 由于该项目没有获得国家发改委的审批,在宏观调控的政策影响下,资金链猛然断裂,项目戛然停住。纵横公司高层秘密活动一个多月后,将在当天与另外一家公司就“被收购”事宜进行关键性谈判。 而收购方正是华联三鑫。 华联三鑫重组纵横? “密谈”了一个多月的合作事宜仍然处于敏感期。 记者几经求证,得知最新进展:合作的框架性协议已经签署完毕。其核心内容是,由华联三鑫对纵横实行重组,收编纵横在建的60万吨PTA“违规”生产线。 纵横集团董事长袁柏仁介绍,该项目是在2003年初报到省里的,之后没有继续上报国家发改委。项目从2002年底开始和外方进行谈判,并且于2003年初启动,目前已经与美国杜邦等多家外国公司签订了设备购买合约。袁认为,这个项目在技术上领先、科技含量高,不属于重复建设之列,是国家鼓励的项目。 但是,宏观调控之后,该项目受到了致命打击。知情人士透露,“国家也不说不让你继续做这个项目,但是银行信贷一停,资金链条一断,项目就趴下了。” 袁解释,“我们支持国家宏观政策,由于批文不规范,4月26日以后暂时停下来,先把手续补齐。” 不过,这一停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尽头。“按照已经与外方签署的合同,本来今年11月份第一批设备就可以到位了。”袁非常着急。他估计,如果中途停掉,损失至少在3亿-4亿,更为严重的是,对外国供货商无法交代,将在国际上造成极坏影响。 就在纵横心急火燎之时,华联三鑫抛出了解救信号。 华联三鑫是一家国有民营企业,由华联控股(51%),展望控股(24.5%),加佰利控股(24.5%)三家股东组成。2003年9月,华联三鑫拿到了投资24亿元建设60万吨一期PTA生产线的正式批文。 但是,华联三鑫的胃口并不止于区区60万吨,它的近期目标是在两三年时间内完成200万吨的规模。 “浙江省一年对PTA的需求是300万吨,要控制市场风险,加强竞争实力,200万吨是一个比较合理的产能规模。”华联三鑫董事长董炳根告诉记者。 所以,纵横的项目受到政策影响,华联三鑫立刻抛出绣球。“这段时间,我们每天都在一起谈判到很晚。”华联三鑫总裁唐利民略显疲惫。 他说,如果并购成功,二期和三期工程将大大提速,三年内完成200万吨的目标就不成问题。 在双方的急切推动下,“重组”谈判进展得又快又顺。 但是,当大局已定,无论是董、唐、袁,还是市里的官员,都表现出出人意料的谨慎。董一再强调,项目推进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可以说前进的每一步都不会平坦。他解释,合作只是双方意愿,关键还在于浙江省政府和国家发改委的态度。 唐的说法与董如出一辙,“在双方达成协议之后,我们仍然要等国务院的批准,没有审批,二期和三期的项目绝不会开工。”唐表示,坚决不冒政策风险。 而事实上,就在6月底,国家发改委领导曾亲自到浙江,与当地政府官员座谈,听取包括宁波逸盛和绍兴纵横在内的两大“违规”项目的处置意见。 “但是他们都没有表态”,绍兴市一位知情官员说。他还透露,地方政府心里都愿意企业能够继续项目的建设,毕竟逸盛的项目经过了宁波市的批准,纵横则通过了浙江省经贸委的批准。 国家发改委工业司石化处处长李宁宁说,重组的事情是企业行为,发改委并不管,但是项目要上必须手续齐全,拿到批文,否则银行和海关都会卡。 民企垂涎PTA 在浙江,对PTA项目垂涎已久的民营企业有一批。 仅以去年为例,浙江省上报到国家发改委的就有十家左右,不过最后获得批文的,全国只有两家(华联三鑫和台湾远东)。国家发改委工业司石化处工作人员感叹,“民营企业申请PTA的太多了,太多了!” “浙江绍兴、萧山、桐乡一带,已经形成了一个纺织黑洞,将全国最优秀的轻纺企业都吸引到这里来。现在,随着利润向产业链上游转移,企业的投资热点也随之上行。”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张文工工程师颇为感慨。 张这样描述“聚酯产品链”,其上游是基础原料石油、PX、乙烯、PTA、EG,核心产品是聚酯,其下游产品是涤纶包装材料、薄膜、纺织面料、服装等。换一种说法能够认识PTA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单从纺织业来看,化纤占纺织业65%的份额,而其中80%为涤纶,涤纶的原料为聚酯纤维(PET),聚酯的原料为PTA,PTA的原料为PX,PX的原料为石油。 现在,从最下游一直到PET都已经发展起来,而PTA的供应始终严重紧缺,俨然成为聚酯产业链发展的瓶颈。目前,作为国内最大的PTA消费中心,绍兴、萧山、桐乡、宁波一带的轻纺业每年对PTA的需求就接近300万吨,但当地还没有一家PTA生产企业,全部需要进口解决。 业内人士介绍,涤纶原料的生产,长期以来存在着体制性因素的制约。PTA生产一直被最早的化工部,现在的中石油、中石化等上游垄断了。国营企业发展滞后,供不应求,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导致多年来供应严重不足。 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3年年底,我国的聚酯产能达到1300万吨,按每吨聚酯耗用0.86吨PTA计算,国内PTA的需求量为1118万吨。而到2003年底,我国PTA产能只有404万吨,PTA缺口达到700万吨,PTA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 尽管投资PTA技术门槛高、资金密集,一批民营企业家还是知难而进。 然而,到目前为止,全国的PTA企业中,只有华联三鑫一家具有民营企业背景。国内已建及在建PTA装置的企业主要有:中石化旗下的扬子石化、仪征化纤、上海石化、洛阳石化、天津石化等公司;中石油旗下的辽阳石油化纤公司;以及厦门翔鹭、珠海BP阿莫科、上海远东(台湾)化工有限公司三家外资公司;再加上华联三鑫。今年刚刚获批的宁波中信大榭岛公司也有外资背景(与日本三菱合资)。 批文门槛 民营企业为何仍然在PTA门外徘徊?批文是一道门槛。 由于PTA属典型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仅生产专利购买费用就高达数千万美元,加上生产原料PX是高度易燃易爆物品,项目必须由国家发改委审批,再报国务院办公会议批准。 董炳根介绍,华联三鑫由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股东共同组成,但公司在申请项目批文上仍然一波三折。 2001年9月8日,华联三鑫正式向浙江省计委提交可行性研究报告,到2003年9月18日获得国务院的正式批复,中间“三次过堂,曾经被国务院否决过两次”,经历整整两年才最终获得批文。 纵横集团一位管理层告诉记者,一般的民营企业即使具备资金和技术实力,也没有勇气去申请、没有时间去等待国家审批。 一个非石化、石油系统内的企业,除去建设周期(至少在两年以上),光是审批就得等上两年。“两年的时间,我们的设备款都可以收回了”,华联三鑫一位知情人士说。 “如果没有审批制度,这个行业就不会出现供应严重紧缺的状况,可能早就平衡了。”业内一位资深人士坦言。 中国化纤工业协会理事长助理郑俊林告诉记者,协会多年来一直在呼吁这个问题。今年3月份,协会就向发改委经济运行局提交了《关于2003年我国聚酯涤纶行业运行情况及相关政策建议报告》(简称《报告》)。 《报告》称,“聚酯原料工业发展滞后,自‘六五’以来,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愈加严重,进口依存度越来越高(特别是PTA)。” “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市场竞争不充分造成的。因此建议:1、加快审批PTA项目,特别是大型的、产品垂直整合度高的、有资本优势的民营企业予以优先,以改变目前聚酯原料工业几乎全为国有和外资的局面。2、尽快放开PTA发展市场,取消行政审批。” 郑说,其实这已是一个老问题了,协会每年都在向上面报告,并且提出了具体建议,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过回复。“今年7月份,我们还要上报,继续呼吁这个问题。”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越朝产业链上游走,管制越严格,产业越难发展。当PTA产能发展到一定程度,上PTA的上游PX就成为企业新的选择。董炳根说,我们的产能一旦达到200万吨,上PX就成为必然,否则就会被别人卡住脖子。不过这很复杂,因为国家对PX的审批会更加严格。 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纺织处一位官员表示,“我们也注意到了原料紧缺的问题,审批制度应该改革。不管是国有还是民营,应该是一视同仁的。”工业司石化处一位官员也告诉记者,PTA项目审批并不看是国有还是民营,关键看上游资源和市场消化能力。 相关 PTA头上另一道“紧箍咒” 缺口如此之大的PTA,进口依存度高居不下。据统计,1999年至2002年四年,全国PTA的进口量分别为154万、250万、312万、430万吨,进口量直线上升,进口依存度始终在60%以上。 郑俊林认为,“过高的进口依存度大大加剧了行业的经营风险,企业经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原料进口市场的判断和操作,带有明显的赌博性。” “最大的风险是控制市场能力低。国内需求在不断增加,上游的外国生产厂商又这么集中,容易在价格上受制于人。” 2003年8月6日,中国化纤行业协会向国家发改委提交了一份名为《关于加快发展我国聚酯原料工业的建议(代拟稿)》的报告,报告一开篇即道出形势之迫切。 “2002年PTA、EG(乙二醇)的进口依存度分别达到64.2%和67.8%,整个聚酯产业链严重受制于国外少数原料生产商。2003年初,供应商以美伊紧张局势为炒作题材,肆意抬高PTA和EG售价。从1月初到2月23日的短短50天内,PTA实际成交价格从515-520美元/吨上涨到775-790美元/吨,涨幅超过50%;EG从535-540美元/吨大幅上涨到770-780美元/吨,涨幅也高达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