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市场经济待遇”与加入WTO无关(专家视点)(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20日 03:34 人民网-市场报 | |||||||||||
15年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待遇,给中国一些出口企业带来了切肤之痛,也由此引发了很多人对中国最初加入WTO承诺的疑问:“非市场经济待遇”受阻是不是WTO惹的祸?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李雨时研究员谈了他的看法。 WTO主要是一种国际贸易磋商机制 “尽管加入WTO已经好几年了,但我们对它的理解还存在不少误区。”李雨时说:“加入WTO我们做了很多承诺,但这些承诺并非否定中国的市场化进展,更不是否定中国所有产品的市场化属性。” 他指出,WTO本身主要是一种国际贸易争端的磋商机制,所有加入WTO的成员国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贸易争端的磋商,寻求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至于该成员国是不是市场经济国家,这不是贸易争端的决定因素,更不是该国所有商品是否存在倾销等的惟一决定因素,只是某些商品在贸易争端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举例说,对于彩电、家具等产品出现的反倾销指控,因为中国没有被作为市场经济国家,在这些产品的贸易磋商中受到了制裁,给相关产业和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对于这些受影响的产业和企业,如果从中国自身经济因素分析确实显得不太公平,但从进口国的经济甚至政治方面的因素考虑,对这些产品提起倾销指控也在情理之中。而从中国外贸整体情况看,目前这些产品带给中国的影响微乎其微,而绝大部分出口产品没有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说明非市场经济地位并没有严重制约到中国的国际贸易。 “我们其实可以不去理会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更不要去争。”李雨时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决定中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漠视这个问题。你想,哪个国家愿意买高价格商品而不愿意价格低点?”他还指出,即使欧盟、美国等都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国际贸易争端还会出现。 注意防范和应对反补贴调查和指控 目前舆论关注的焦点在反倾销领域,而李雨时研究员提醒说,对中国外贸带来更大影响的也许不是反倾销,而是反补贴问题。 他说,按照WTO条款,凡进口产品存在补贴,并对已经建立的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者产生实质损害威胁,或者对建立国内产业造成实质阻碍的,进口国可以对该产品进行调查,采取反补贴措施。中国政府也作出了这一承诺,并在中央政府一级逐步取消了过去的各种补贴,但在地方政府,很多产品通过基金、奖金、税收、电价和运价等措施,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补贴。 他分析,地方政府的补贴行为,一方面有追求地方经济高增长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地方政府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无奈之举。因为很多出口产品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对缓解就业问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尽管出口利润不高,地方政府也会支持发展的。 政府干预市场并没有国际标准 对于欧盟在否决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时提出的中国存在政府过多干预市场等问题,李雨时说,作为从计划经济转轨市场经济的中国,确实存在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的现象,这是因为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如果没有政府大力的宏观调控,经济秩序势必出现混乱。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府正在越来越多地退出市场,近年来的成就有目共睹。更重要的是,如何判断是否市场经济国家,各个国家的标准并不一致。在政府干预市场这个因素上,各国更是存在差异。总体说来,美国是典型的反对政府干预的,而日本、韩国等却存在浓重的政府干预因素,欧盟介于两者之间,有时强调限制政府干预,有时又比较重视政府干预的效果。 中美争端并非经济问题 对于美国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态度,李雨时说,两国之间经济本身并没有很多争端,相反,双方经济互补性越来越强,商业利益趋于一致。目前存在争端的问题主要是在意识形态,美国对中国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难以认同。 他认为,这种制度认识差异的深层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西方追求自由和平等,而东方更注重和谐与秩序。在一定阶段,西方的意识形态可能会成为世界主流,而东方的意识形态也有它存在的理由。两者之间应该朝着相互融合、取长补短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一味争论谁战胜谁、谁取代谁的问题。 《市场报》 (2004年07月20日 第十一版)
|